寿艳春 柴可夫
1 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中心卫生院 浙江 诸暨 311809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柴可夫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经验浅述
寿艳春1柴可夫2#
1 浙江省诸暨市璜山镇中心卫生院 浙江 诸暨 311809 2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 杭州 310053
下肢深静脉血栓 柴可夫 临床经验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柴可夫教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对临床杂症有独到的诊治经验。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柴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经验总结如下。
下肢静脉血栓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目前该病的诊断主要通过血浆D-二聚体测定、静脉造影、超声、螺旋CT检查及MRI静脉成像等加以区分。柴师认为,明确疾病诊断才能把握该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对于那些没有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有困难的静脉栓塞,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可以基本判断疾病所处的阶段,如急性期表现为管腔明显增宽,与健侧同段静脉比差异显著;慢性期则表现为管壁弥漫性增厚,管径变窄。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医望诊及宏观辨证的不足,亦能为中医辨证提供参考。
柴师认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病机多由创伤或产后长期卧床致气血运行滞缓或外伤手术损伤筋脉,气滞血瘀,脉络滞塞不通,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而发。因跌仆损伤,使局部气滞血瘀,瘀血流注于下肢;或产后、久病长期卧床,肢体气机不利,气滞血瘀于经脉之中,营血回流不畅;或年老、肥胖、瘤岩等致患者气虚,气为血帅,气虚无力推动营血运行,下肢又为血脉之末,故易发生阻塞。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指出:“瘀血流注,亦发肿胀,乃血变成水之证。”明确地指出了本病的病因和发病特点。下肢为阴,湿浊易于积聚,如体内有郁热,则发为湿热。辨证早期多为湿热下注,后期以气虚湿阻为主,而血脉瘀阻则贯穿始终。临证之际,须根据病程长短、缓急轻重、寒热虚实等,谨察“虚”“瘀”“湿”“热”而确定组方用量。柴师治疗该病注重补气药物的运用。其认为疾病早期运用补气药物如大剂量黄芪(30~120g)等,可以益气以助血行,有利于提高活血化瘀药的疗效;中晚期则可以气旺生血,配伍当归补血活血,使气血旺盛,寓扶正固本之意;且气旺胜湿,配伍利湿之品,以利湿邪祛除,一举而多得。根据该病的基本病机,柴师拟订了益气活血、祛瘀通络的治法。另随症加减,或清热利湿,或温散寒湿。基本方组成:黄芪、丹参、伸筋草各30g,桃仁、红花各10g,当归、赤芍、地龙、牛膝各15g,生甘草6g。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元气,令气旺血行,瘀去络通;当归补血活血;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地龙通经活络;伸筋草除湿消肿,舒筋活络;牛膝利湿又逐瘀,通络下行,引诸药直达病所。全方以活血通脉饮为基础,通补兼施,或通中寓补或寓通于补,临床疗效确切。伴疼痛严重者,加王不留行、乳香、没药;湿热重者,加苍术、黄柏;血瘀甚者,加水蛭、地鳖虫、蜈蚣等虫类药,以增其化瘀通络之效。
由于该病治疗病程较长,久服汤药多有不便,病情缓解大半即可予以丸散调服。丸散之剂,可节约药材,且便于久服,对病程较长疾病的疗效巩固尤为适宜。柴师自制散剂,取生晒参、三七各3份,水蛭、炮穿山甲、西洋参各2份,共研细粉,于两餐之间以温开水调服,亦可制丸或胶囊。方中生晒参大补元气,三七活血养血,水蛭破血逐瘀,炮穿山甲通络,西洋参补气养阴,且能中和三七之燥性。合之,共奏补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功。
柴师认为中药治疗固然重要,药后的护理环节亦不可忽视。主要包括疏导疗法、饮食保养及运动疗法等。柴师非常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告知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治疗方案及预后调养,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疾病的康复。饮食方面要多吃富含优质蛋白质、维生素B6及富含维生素E的食物。少吃辛甘肥腻之品,饮食应以清淡为主。运动方面做到避免久坐不动,并且要对下肢进行按摩。需长期保持坐姿的人群可以多穿弹力裤袜,坐一段时间后适当活动,可按摩或做抬腿动作,亦可做简单的下蹲动作,保持血液的正常循环。
2017-06-03
# 通讯作者:柴可夫,E-mai l:ckf66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