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世杰,徐万里,吴晓亮,李 静,司鹤华,孙建华△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210029;2.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1)
孙建华教授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学术思想探析*
梁世杰1,徐万里1,吴晓亮1,李 静2,司鹤华1,孙建华1△
(1.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210029;2.南京市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01)
孙建华教授专注肠易激综合症的针刺治疗多年,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机关键是“脑神失调,肠腑失用”,提出了“调神健脾,通腑行滞”的治疗原则,并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形成“调神健脾针刺法”。本研究通过对孙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思想进行探讨,从而为针灸治疗该疾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肠易激综合症;孙建华;针刺疗法;学术思想
孙建华教授,现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针灸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医师。孙教授认为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针灸诊治应该立足临床实际,主张利用中医辨证思维,同时结合现代研究对IBS进行综合认识。孙教授着手IBS临床及实验研究多年,逐渐形成了针对IBS临床发病机理的“调神健脾针刺法”,并于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设立了IBS专病门诊,现将其学术思想介绍如下。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功能性病变,临床常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而无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1]。国内消化科门诊中IBS病人就诊的比例可高达20%~50%[2]。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生命无直接威胁,但它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目前本病的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临床治疗缺乏疗效确切的药物,且常伴随较多的副作用[3]。
根据IBS的主要症状,如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中医临床常将其划归于“泄泻”“便秘”“腹痛”等范畴。该病病因复杂,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常见反复发作,不易治愈[4]。孙建华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独创的“调神健脾针刺法”,前期研究发现可有效降低患者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的发作程度和频率,明显缓解患者伴随的排便不尽感,使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的提高[5-7]。
孙教授将中医辨证思维同现代医学研究巧妙结合,一反历来医家对IBS“肝郁脾虚”的认识[8],明确指出IBS的病位在脑、脾及肠腑,其基本病机是脑神失调、肠腑失用。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神经系统通过各种神经递质(如脑肠肽等)的释放、传递,与中枢神经系统相联系,形成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即脑肠轴[9]。脑肠轴的异常是IBS发病的病理基础[10]。一方面,外源性刺激如视觉、听觉等以及抑郁、焦虑等内源性刺激均可通过影响胃肠肽的分泌而影响到胃肠功能,另一方面胃肠道的不适症状如腹痛、腹泻等,反向又会导致患者个人的情绪及行为改变[11]。《素问·脉要精微论》称:“头者,精明之府”,强调了颅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在《本草纲目》中进一步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广义的“神”指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而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12]。IBS基本病机“脑神失调,肠腑失用”中的“神”指的是广义的“神”,脑神即人体的元神。现代研究亦表明颅脑中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是中医学“神”的物质基础。脑神主宰五脏六腑,调控机体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的各种生理活动[12-13]。脑神失调,肠腑消化及分清泌浊功能紊乱,导致患者腹痛、腹泻等不适;脑神失调致使精明之府不能内养,则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表现。
小肠主泌别清浊,大肠为“传导之官”,主传化糟粕和主津。现代研究发现IBS患者普遍存在结肠敏感性增强、肠动力异常及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引发腹痛、腹泻等一系列躯体不适症状。且肠道内部异常可反向通过脑肠轴导致脑内痛觉中枢异常、情绪改变等[10]。以上充分表明脑神与肠腑相互影响,使IBS患者病情复杂化。
基于对IBS发病机理的深刻认识,孙教授提出“调神健脾、通腑行滞”的治疗原则,并逐渐在临床实践中形成“调神健脾针刺法”。
3.1 取穴
百会、印堂,双侧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上巨虚。
3.2 方义
印堂隶属于督脉,通过督脉与脑相联系,可通过调节脑的功能起到宁心调神的作用。百会穴位于颠顶,乃“三阳五会”之穴,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及足厥阴肝经交会穴,可调补诸经之气,是调神健脑之要穴,尚具有振奋元阳、升阳止泻的作用。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可通调肝、脾、肾三经经气,有健脾养肝强肾、醒脑安神之功效。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其穴性主泻,泻太冲可达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之功效。天枢穴为大肠募穴,具有化湿和中、制泻止痛、理气通便之功,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天枢穴可双向良性调节肠道运动[14]。足三里为胃经五腧穴之合穴,乃胃之下合穴,“合治内腑”,具有调理脾胃、利湿止泻、宽肠通便的作用,有研究表明[15]针刺足三里可增加结肠蠕动,降低内脏高敏感。上巨虚为大肠经的下合穴,《针灸大成》曰:“主脏气不足,……大肠冷,食不化,飧泄,劳瘵,夹脐腹两胁痛,肠中切痛雷鸣”,适用于调肠和胃,因而常用于治疗胃肠病证。诸穴配合既能缓解肠道不适症状又可改善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
3.3 操作
产量:2016年6月21日苜蓿初花期时首次测定其产草量,各小区每次刈割的产量累加即为鲜草产量。同时,每次测产时分别取样约500 g自然风干至恒重,测定干草产量。全部数据折算成每公顷产量;
患者取仰卧位,持针与百会穴处皮肤呈15°,平直刺入0.5~0.8寸(15~20 mm);提捏患者印堂穴局部皮肤,持针与皮肤呈15°夹角,平直刺入0.3~0.5寸(8~15 mm);在双侧天枢穴处垂直刺入1~1.5寸(25~40 mm),使施术局部产生酸、麻、重、胀和(或)向四周放电感为度;双侧足三里、上巨虚及三阴交均予垂直刺入1寸(25 mm),使施术局部产生酸胀感;双侧太冲穴垂直刺入0.5寸(15 mm),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度。
诸穴得气后每隔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太冲予以泻法,足三里及三阴交施以补法,余穴则平补平泻。
3.4 治疗时间
每周3次,共治疗6周,合计18次。
4.1 强调“脑神”核心地位,重视调神
孙教授认为脑神为机体生命的最高统帅。既往“心主神明”的理论不符合现代针灸临床实际,应当重新树立“脑神”的核心地位。现代医学认为大脑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中枢,对躯体及内脏的活动具有调节和整合作用,为“脑为元神之府”奠定物质基础。“脑神”的概念既包括狭义之精神、意识,也包括广义的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脑神在生命过程中的核心地位,说明其与一切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若脑神紊乱,可导致情志失于调摄,并可引起躯体功能失常;产生的不良情志应激或外界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又可进一步加重脑神紊乱。对脑神的调节可以减轻患者主观痛苦,促进机体的恢复。五脏藏五神,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脑神的紊乱可影响五脏的气化功能,进而导致患者情志改变[16]。
孙教授指出,IBS患者存在的腹痛、腹胀等躯体症状及焦虑、抑郁等心理状态变化,皆是源于脑神的功能紊乱。脑神功能失调,五志失和,脾气升降失常,导致脾失健运,临床可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对IBS患者治疗过程中,选取头部穴百会及人中,重在治神。
4.2 突出健脾,同时亦注重通腑
脾居中焦,主运化水谷,司全身气机之升降。脾升胃降,阴阳协调,相辅相成,乃为升降之枢纽,调节全身脏腑功能。脾虚则水谷运化不利,水谷俱下而发为泄泻;脾气虚弱则气机升降失司,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临床可见IBS患者出现腹胀、腹泻及便秘等。调神健脾针刺法突出“健脾”二字,深意便在于此。选取足三里等穴,健运脾气,助其升降,促进肠道功能的最终恢复。
孙教授认为,“通”这一字便可概括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历来医家对IBS患者的治疗,单重健脾,而忽视通腑行滞的重要性。肠道宜通,不通则病。《素问·五脏别论》有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句话明确指出肠腑的主要功能是传导食物,并对食糜中的精微物质进行吸收。故六腑之要,贵在于“通”。肠属六腑,“六腑以通为用”。肠腑接纳胃内容物,进一步泌别清浊,最后将糟粕排出体外。选取足三里、太冲及三阴交等穴重在调达脏腑气机,即“以通为补”的深刻内涵[17]。肠腑通则肠道邪滞自去,传化物的功能便可自动恢复,水谷之精微得以吸收、输布,以充养全身,提振精神。
4.3 辨病与辨经络相结合
辨病是对疾病的病种首先做出判断,可以对患者当前疾病的特点及发展规律做出整体判断。明确疾病诊断是进行临床干预的基础。疾病的复杂性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要求当代针灸临床应当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发展[18]。孙教授指出以往的脏腑辨证体系不符合针灸临床实际。而辨病诊治有利于明确针灸的临床适应症、降低职业风险及加强国际交流等,所以更符合现代针灸学发展的内在要求[19]。
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现代技术手段,首先明确患者是否为IBS,通过辨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与基本矛盾。IBS的基本病机“脑神失调,肠腑失用”,是IBS病变不同阶段的共性,贯穿整个发病过程。辨病是诊治IBS的第一步,准确的辨病可以掌握这种疾病的共性,把握疾病基本病机,简化了IBS的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过程,就可以直接对IBS患者进行以调神健脾、通腑行滞为原则的治疗,既保证了治疗的有效性,又提高了诊治效率。
《灵枢·刺节真邪论》载:“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而下之。”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系脏腑、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经络间相互沟通将人体各组织器官连接为统一整体,《灵枢·海论》有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经络辨证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循经辨证及病候辨证[20]。经络辨证是中医学的伟大创造,在针灸临床上充分运用经络辨证,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孙教授认为临床上对IBS患者在辨病的基础上,应结合经络辨证,进行穴位的适当加减,提高临床疗效。IBS发病主要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及足少阴肾经关系密切,“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临床上应积极辨识患者病痛处经络循行部位颜色有无变化、有无寒热改变及局部有无结节等形态变化,从而对经络的病变性质做出准确判断,为经络辨证、治疗提供依据,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百会、足三里等主穴基础上,可循经选穴加减。
4.4 注重针刺手法,务必得气
针灸治疗方案的科学化及规范化是提高针灸疗效的基础,也是现代针灸学的内在要求。对于IBS这一病种来讲,针灸治疗方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选穴组方、针刺手法、留针时间、针刺频次等若干方面,这些重要因素的确定对保证针刺疗效及疗效的可重复性具有关键作用。调神健脾针刺法借鉴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所创制的“醒脑开窍针刺法”的手法量学规范[21],在严格遵循腧穴及针刺作用的基本规律前提下,开展多次临床及实验研究,最终确定了目前的针刺手法操作规范。
得气是指毫针刺入腧穴后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的经气感应,包括患者对针刺的主观感觉及医者手下的感觉[22]。有研究[19]表明得气与否、得气迟速、得气强弱、不同类型得气感及循经感传均能影响针刺临床疗效。《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针刺是否有效,关键是看针刺的感应,即得气与否。《标幽赋》云:“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浮沉;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调神健脾针刺法要求必须以一定角度刺入相应穴位,使患者产生酸、麻、肿、胀等针感,从而激发经气,激活患者自愈功能,保证临床疗效。
患者姚某,男,36岁,公务员,2015年7月20日初诊。主诉:大便稀溏5年余。症见:形体偏瘦,时有腹胀感,大便稀溏,每日大便4~5次,大便前右腹部经常疼痛,便后疼痛缓解或消失,情绪不佳时前症状可加重。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弦滑略细。肠镜检查回示:未见明显器质性病变。大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西医诊断: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断:泄泻。针灸处方:百会、印堂、下脘、中脘,双侧内关、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天枢、上巨虚。每周3次,治疗6周,共进行针刺治疗18次。治疗结束后,患者述大便每日1~2次,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治疗结束12周后电话随访,患者腹泻基本未再加重,偶有饮食不慎或受凉后大便稍稀,调整饮食、局部保暖后可自行恢复。
肠易激综合征易反复发作,可因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感受外寒等因素而诱发或加重,因此还需要患者在生活上谨慎调摄,防治结合。IBS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复合证型较多[23]。归根结底,IBS病位在脑、脾及肠腑。脑神失调,脾虚失于健运,肠腑分清泌浊功能紊乱,最终导致肠腑失用。针刺当治以调神健脾、通腑行滞。
孙建华教授针对IBS病因病机所提出的“调神健脾针刺法”,目前已经过若干临床研究及动物实验验证,具有疗效确切、无副作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仍有一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临床研究样本量偏少,缺少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现代医学机理研究仍待完善。今后应对脑腑及肠腑功能的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提高调神健脾针刺法的科学化、规范化,促进其在临床的大范围推广应用。
[1] Soares RL.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 clinical review[J].JAMA,2015,313(9):949-958
[2] 张声生,李乾构,魏玮,等.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7):1062-1065
[3] 赵靖,郑驰,刘曦,等.肠易激综合症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12,14(1):134-137
[4] Canavan C,West J,Card T.Review article: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J].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2014,40(9):1023-1034
[5] 李浩,裴丽霞,周俊灵,等.针刺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2,32(8):679-682
[6] 裴丽霞,朱莉,孙建华,等.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针灸,2015,35(11):1095-1098
[7] 占道伟,孙建华,罗开涛,等.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其对患者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4,34(2):135-138
[8] 张拴平,邢玉敏.中医辨证治疗腹泄型肠易激综合症[J].河北医学,2010,16(5):638-639
[9] 李宁宁,方秀才.脑-肠轴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2):163-166
[10] 吴淑娟,潘建春.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5,45(5):387-390
[11] 周志刚,吴焕淦,罗微絮,等.肠易激综合征脑-肠互动机制及艾灸调节作用概述[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1):91-94
[12] 关梓桐,徐雅.试述中医心、脑、神志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世界中医药,2014,9(9):1243-1246
[13] 郑国庆.中医自身发展内核的脑神学说源流[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12):2330-2335
[14] 秦庆广,王海萍,刘坤,等.针刺天枢对正常、便秘和腹泻模型大鼠不同肠段运动功能的双向调节效应[J].世界中医药,2013,8(3):245-249
[15] 陈艳,刘诗.电针足三里对胃肠功能性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19(7):705-709
[16] 王巍.脑神与心神、五脏神关系及整合机能探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7):481-482
[17] 陈银灿,来寿良.叶天士“胃腑以通为补”[J].黑龙江中医药,2004,2(2):5-6
[18] 田鸿芳,陈胤希,周清辰,等.论“辨病位”是针灸辨证论治的第一步[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1):3807-3810
[19] 陈碧玮,陈少宗.正确辨病是现代针灸临床的基础和方向[J].医学与哲学(A),2015,36(3):75-77
[20] 管遵惠,管薇薇.十二经脉经络辨证概要[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9):59-61
[21] 赵亚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8):907-910
[22] 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55
[23] 吴皓萌,徐志伟,敖海清.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的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2):127-129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Professor SUN Jian-hua on Treating IBS
LIANG Shi-jie1, XU Wan-li1,WU Xiao-liang1, LI Jing2, SI He-hua1, SUN Jian-hua1△
(1.TheAffiliatedHospitalofNanjing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29,China; 2.NanjingHospit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jing210001,China)
Professor SUN Jian-hua has years of experiences for treating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 he considers the key pathogenesis of IBS is dysfunctions of the brain and disorders of the bowel in Chinese medicine. Therefore, the treatment principle, which is regulating the spirit and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smoothing the intestinal tract and removing the stagnation, has been put forward, and the 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of regulating the spirit and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is applied in clinical practice. This research discussed the thought of Professor SUN in the treatment of IBS, and provided new ideas for IBS with acupuncture.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SUN Jian-hua; Acupunture therapy; Academic though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273839、81473748。
梁世杰(1990-),男,2014级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孙建华(1964-),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针灸治疗功能性胃肠疾病。
R246.1
A
1005-0779(2017)06-0053-04
2016-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