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门上的超文本:便利贴

2017-01-14 02:49詹姆斯·沃德张健
中外书摘 2017年1期
关键词:尼克尔刚玉西尔

詹姆斯·沃德+张健

1966年,史宾斯·西尔弗以资深化学研究员的身份进入3M公司研究实验室工作。在那之前,西尔弗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习化学,然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取得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他加入的团队之前一直在研制压敏型胶水。胶水既要能紧密黏合在物体表面,也要能够轻易地揭除这样的胶水才有用。因为迪克·德鲁已经发现,成卷的胶带会黏结在一起,没什么用处。在3M公司1968年“胶用聚合物”研发项目的某项实验中,西尔弗改变了他正在研制的胶水配方,后来他是这样对《金融时报》解释的:

我加入了比规定量更多的化学反应物,导致分子聚合。结果十分出人意料。产生的微粒没有溶解,反而在溶剂中分散开来。这个现象实在新奇,我开始进一步研究。

微粒形成微小的球体(由于其形状特征),只能黏住物体表面的一小部分。也就成了黏合度较低的胶;对于一个意在生产出强力胶水的公司,这种胶没什么用。此外,这种新胶水还是“不受控的”,也就是说,用这种胶水黏合两个表面,揭开后,胶水有时残留在这个表面,有时残留在那个表面。无法预料。西尔弗对这种新材料着了迷,坚信它必然有用武之地,只是暂时还不知道到底能用在哪。

3M公司成立于1902年。成立之初,该公司名为明尼苏达矿业及制造公司,起因是矿产勘探员艾德·刘易斯(Ed Lewis)在明尼苏达州的德卢斯发现了一种矿物,他认为是刚玉积淀物。刚玉是一种氧化铝,随着韧性金属用于研磨料生产,刚玉也变得更有价值。当地的五名商人成立了这家公司,希望从刘易斯的发现中获利。

可惜,这个计划有两个重大漏洞。他们还在商量着如何将刚玉做成砂轮和砂纸的时候,一个名叫爱德华·艾奇逊的人已经研发出了一种可以代替刚玉的人工制品:金刚砂。如此一来,矿物大幅度贬值。第二个漏洞是,他们后来才发现,刘易斯一直以来的判断都是错的。他发现的根本不是刚玉,只是一种低级的斜长岩——跟刚玉外表相似,但质地不够坚硬,不能用作研磨料。

他们五人没有意识到自己投资在德卢斯矿产上的钱实际上打了水漂,着手建造大型制造厂,用开采来的矿物制造砂纸。开采刚玉遇到困难后,他们开始改用石榴石。由于国内没有可靠的石榴石供应商,公司只能从西班牙进口次等货色。1914年,3M公司开始接到顾客的投诉,说砂纸才用几分钟,上面的研磨材料就剥落了。谁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直到检测过石榴石后,才发现其中含有某种油,导致生产出来的砂纸完全不能使用。调查结果显示,最近一次用轮船从西班牙运来砂纸的时候,船上还载有一桶一桶的橄榄油。海面波澜起伏,运输难度大,在这个过程中有几个油桶破损,渗漏进了石榴石中。有过这次经验之后,3M公司认识到,他们需要想出办法来保证原料质量。因此,1916年,公司建立了第一个研究实验室,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去研发新型研磨料,提升产品质量。

1921年,墨水生产商弗兰西斯·奥基致信3M公司,想要3M公司所用砂纸细砂的样本,因为他在研发新产品。3M公司不愿意给潜在竞争对手寄样本,但又被他的信所吸引,便邀他过去面谈。奥基解释说,他想到了生产防水砂纸的新方法。3M公司没有把细砂卖给他,反而买下了他的发明,并聘请他加入3M公司,在公司的新实验室里继续研究这款产品。后来,奥基的WetOrDry砂纸成了该公司第一个成功的产品,无意中就帮公司开拓了胶水业务。

在此意外发明之后,西尔弗花了几年时间,试验了各种不同配方,尝试了不同的想法,企图为这个特别的发明找到用武之地。他把这个拿去给同事看,甚至举行研讨会解说其特性。起初,他以为这种胶能够以喷雾胶的形式出售——喷在短期展示的纸张或海报背面。换个思路,他想,是否有可能做个大公告栏,上面覆一层这种胶,可以在上面贴短期有效的便条或通知。可是,这种胶的“不可控性”意味着它的用处有限——把海报贴上墙,揭除的时候会在墙上留下一块黏糊糊的痕迹。

3M公司有位员工曾参加过史宾斯·西尔弗为其胶黏品举办的研讨会,他叫阿特·弗赖伊。弗赖伊在公司的胶带部门工作,他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设计新产品。工作之余,弗赖伊还是当地唱诗班的热心成员。听过西尔弗研讨会几天之后的一个晚上,他发现自己在练赞美诗的时候十分有挫败感。他用来标记赞美诗集页数的纸条总是掉落。要是有那种弱性胶水能让他把书签固定在那里就好了。他又去找史宾斯,拿了点胶黏品样本,贴了一小条在纸条后面当书签用。果然有效,但会在书页上留下黏糊糊的东西。最终,弗赖伊研发了一种化学底层涂料,在往纸上涂胶之前先涂上这种涂料,防止揭除书签时把胶水留在书页上。他把这种书签拿给同事看,可他们没什么兴趣。有一天,弗赖伊在办公室准备报告。他想给上司写个便条,便拿了一张书签,匆匆写下几个词,贴在了报告封面上。他的上司又拿了一张弗赖伊的书签,贴在一个需要修改的段落旁边,并写了自己的建议。见此情况,弗赖伊突然“找到了!灵光乍现!”便利贴由此诞生。

3M公司巧妙地度过了一系列难关(以为发现的是刚玉结果不是,爱德华·艾奇逊发明了人工研磨料,浸了油的石榴石)才得以幸存,首次获得成功是因为黏合剂生产,而不是因为矿产,考虑到这些,3M公司有如此深厚的创新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正因如此,本该研究砂纸的理查德·德鲁才得以研发自己的胶带;也正因此,西尔弗才可以花那么多时间在自己那无用的胶水上。3M公司的“15%原则”(15%原则:允许每位技术人员在工作时间内有15%的自由时间,从事个人感兴趣的研究)意味着员工可以在完成基本任务之余,花费一定时间研究自己的项目。3M公司相信,这种创新自由会让员工有新发现,要是整天逼着他们赶任务,追指标,他们肯定不会有什么新发现;这种自由还会鼓励不同部门之间特长各异的同事相互合作。“在3M,我们就是一堆创意。我们绝不抛弃任何想法,因为你永远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需要它。”弗赖伊后来发现到这一点。在便利贴这个案例中,最终得到了一个有用的产品,可是,尽管弗赖伊已经为西尔弗的胶水找到了用武之地,这款产品在公司内部还是得不到支持。

弗赖伊相信自己的想法可行,便在地下室着手制造生产便利贴的机器。他做出了一个能够工作的样机,可惜,机器太大,门太小,机器出不去。弗赖伊拆了门,又拆了门框,接着又拆了一部分墙,总算把机器弄出屋子,运到了3M公司的实验室。现在,他可以做出新产品的样品了,这是成功的关键。没有样品,便利贴永远不可能成功。

可问题是,很难说服别人相信这款产品有用。若没有亲眼见过或亲自用过便利贴,这个想法就毫无意义。一张小纸片,一条边贴着一条弱胶,听上去没什么用处。可一旦你开始用它,一切就都变了。幸运的是,弗赖伊的老板杰夫·尼克尔森相信便利贴会成功,并鼓励他继续努力。尼克尔森开始给3M公司各部门的人分发样品。在3M公司,分发样品是很常见的事,人们也会心怀感激地接受(人人都喜欢免费的东西)。可这一次,大家的反应不一样——尼克尔森的秘书都快被请求更多样品的要求淹没了。尽管如此,3M公司的营销总监还是不相信便利贴的商业价值。人们有纸片可用,真的会花钱买这种产品吗?越来越多的人申请领取更多的样品,尼克尔森的秘书发飙了。“你想要我做你的秘书还是分发员?”她问他。尼克尔森让她把申请转给营销总监。很快,营销总监也招架不住了,只好承认产品的潜力。

可惜,1977年,产品试发行期间,顾客就跟当初的3M公司市场部一样,心存疑虑。随手贴(Press'n Peel Note,当时的名字)在四个城市发行,全军覆没。尼克尔森去了其中一个试销市场,寻找问题所在。还是一样,人们好像要试用过样品之后才会买。1978年,在总裁卢·莱尔的支持下,3M一支团队到达爱达荷州博伊西的小镇,展开了公司内部称之为“博伊西闪电”的活动,分发出去无数样品。90%试用者都表示愿意买这个改名为便利贴(Post-it Note)的产品。这让3M公司对产品更有信心了,最终于1980年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宣传活动。

便利贴的发行举棋不定,给2010年《幸运百万美金》节目的制片人造成了困扰。他们问参赛者加布·奥克耶和布丽特妮·梅特以下产品哪个最早出现——索尼随身听、麦金塔电脑(简称Mac,是苹果公司一系列的个人电脑)及便利贴。奥克耶和梅特选择了便利贴,但被告知回答错误(随身听上市于1979年)。网上嘘声一片,节目制片人把这两位参赛者请回节目,可他们还没来得及重回舞台,这个系列的节目已经停了。

便利贴全国发售后,也就是距西尔弗发明胶水十二年后,便利贴大获成功,弗赖伊和西尔弗后来也被选入3M公司的名人纪念堂。如今,便利贴系列产品有16种样式(包括页面标志、公告牌、绘画板),许多色系。事实上,便利贴最初做成黄色并不是刻意设计出来的,就跟便利贴本身一样,那也是个意外发明。“实验室里刚好有些黄色纸片,”尼科尔森后来对《卫报》如此解释道。

尽管其他公司很快推出了自己设计的类似产品(我最喜欢的是SUCK UK出品的开关便利贴——顶部中间有个小洞,可以套在电灯开关上),便利贴始终十分经典。在《欲望都市》中,凯莉·布拉德肖约米兰达、夏洛蒂和萨曼莎见面,告诉她们她男朋友跟她分手了,她没有说“伯格用一张可粘贴的便条跟我说了分手”,她说的是用“便利贴”跟她分了手。要是罗米和米歇尔说她们发明的是“可粘贴便条”估计不会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必须得是“便利贴”。就像百特胶棒、塞勒塔普一样,便利贴不仅仅是一个通称,还是这类产品的术语。

便利贴吸引人的地方很简单,它能帮人记事情。既可贴在财务报告上,也能贴在柜门上,在办公室、在家都一样好用。一个可见的提示,提醒我们买牛奶或是寄邮件。丹尼尔·L. 夏科特在《记忆的七宗罪:头脑如何遗忘与记忆》一书中引用了全美记忆冠军蒂塔亚娜·库利的话,她说自己生活中其实相当健忘,“我靠便利贴记事情。”她承认。

便利贴用法灵活,可以反复揭开贴到别的地方,因此作家常常在构思故事情节时用它。2007年,威尔·塞尔夫在为《卫报》描述自己写作过程时说,他的书“在笔记本中诞生,然后挪到便利贴上,便利贴再挪到房间的墙面上”。写完后,塞尔夫会把那些便利贴从墙上再揭下来,收在剪贴簿里(“我无法扔掉任何东西”)。细想过便利贴的灵活性及它可以让信息关联到一起的特征,纽约现代美术馆建筑与设计展厅的负责人帕奥拉·安东内利在2004年“不起眼的杰作”展览中,称便利贴是“冰箱门上的超文本”。

经过一番拼搏,人们终于了解到便利贴的用处后,可粘贴便条成了随处可见的东西,甚至是在我们的电脑桌面上。微软Excel的“加注”功能是个黄色的小方块,而别的应用软件将之与可粘贴便条的联系表现得更加明显——不仅有3M公司自家的数字便利贴,还有苹果的便利贴,以及微软的可粘贴便条。不过最常见的可粘贴便条还是最简单的那种——贴在显示器边缘的便利贴。

不过,仅仅强调便利贴的功能性好像有失偏颇。有时候,便利贴也可以成为艺术。2001年,加利福尼亚艺术家瑞贝卡·默托用几千张便利贴贴满卧室的每面墙,作为其在1号房间标记有意义的空间的装置之一。便利贴按照颜色分级。最原始的淡黄色便利贴用于价值较低的区域,例如墙面和天花板;比较明亮的霓虹色用在她最喜欢的领地。在为《纽约时报》评价装置时,默托说她被便利贴“迷惑”了:

它们颜色各不相同。它们很好看。它们都有自己的用处,只是不同的人用法不同:有时是个便条,“我很快回来”,或者是一串电话号码。而对所有这些重要的事情而言,便条本身永远只是短暂的一瞬。尽管它承载着重要信息。因此这里存在着二重性:它是可以抛弃的,但它也是很有价值的。我想标记出一块空间,不是在书里贴张便利贴,而是贴满整间屋子。

默托在后期创作中仍然使用着便利贴,不过不再使用便利贴原本的用处。“我不想浪费它们。”她说。

猜你喜欢
尼克尔刚玉西尔
抒情的抽象——莉亚·尼克尔作品欣赏
Sm2O3、Y2O3对刚玉-莫来石多孔陶瓷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阿拉伯编年史家伊本·艾西尔及其所处的时代
刚玉自流浇注料强度影响因素的研究
太原刚玉物流工程有限公司
鸟有翅膀,孩子有书
微晶刚玉磨粒磨削20CrMnTi钢的数值模拟研究
大光圈大广角尼康发布AF—S尼克尔24—70mm1:2.8E ED VR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