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价值取向与过程逻辑探寻

2017-01-14 21:11韦云成
教师·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记事课文文本

韦云成

以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课本为例,整册书共选编了二十五篇文章,其中写人记事类文章就有十余篇。这些课文无一不充满真挚的情感与睿智的理性,为我们塑造了高大的人物形象,以深邃的思想之光,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一、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价值取向

1.沐浴人性的光辉

就学生的精神成长来说,写人记事类文章的主人公往往都是正面的,他们或品德高尚,或意志坚定,或纯真善良……因此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受到不同的精神滋养,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习得方法的结构

写人记事类文章最大的语言特色在于通过具体的情节或场景来展开对人物多方位的刻画,生动形象地诠释人物的特点,学生可产生认识人物和表现人物方法的感性认识,丰富写人记事类文章的阅读经验,建立起感悟人物的知识结构、方法结构。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更为广泛的阅读积累和理性辨析,真正建立起不同写人记事类文章相应的方法结构,并灵活运用,拓展到小说阅读中去。

3.提升思维的品质

一般来说,学生在对文章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上升到对其细微处、重点处的咀嚼品味,再来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真正地在文本语言中游走,在互动交流中提升思维的品质。

二、写人记事类文章的过程逻辑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中这样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鉴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寻。

1.预习整体感知,初识人物

这一环节旨在为学文打好基础,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为畅通、更为轻松。

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摸索,我将写人记事类文章的预习要求与学生做了如下约定:收集名人生平资料或与文本内容有关的故事、轶闻等;关注主人公的言行举止、神态心理等描写,适当做批注;思考这篇文章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这样写有何绝妙之处,对于我们在今后写作文时又有何启发?

以上三点个人觉得是写人记事类文章区别于其他文章的独特要求之所在。一般来说,教材中所写的人物大多是古今中外、享誉世界的名人,如钱学森、林肯等。他们是具体可感的人,但课文往往受篇幅所限,展现的只是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或品质,再加上距离学生现实生活较遥远,所以理解起来略有难度。通过对资料的分析,不仅可以全面细致地了解他们,而且可以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解读,有时甚至可以恍若进入作者为我们构筑的情境中去,从而为下面深入学习课文、明确主题铺平道路。

2.品析文本语言,解读人物

在学生通过预习对人物有总体认识之后,引导学生潜入其中,涵咏咀嚼,本着“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原则,圈画出描写人物的关键词句,逐一体会这些词语背后所赋予的人物精神内蕴,通过写的方式呈现出来。接着在大家的互动交流中品评,让思维向纵深延展,从而达成共识,解读人物以深刻鲜明。这是一个核心推进的过程,教师需要充分预设、及时捕捉资源,以帮助学生达到行为的认同与情感的共鸣。

(1)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品格。写人记事类文章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神态等描写来反映人物个性以及品质。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抓住隐藏其间的细节来具体理解、揣摩,引导学生去多读,在读中思考、体会,这样的感悟过程才会是行之有效的,也是源自学生的主动体验。否则,一味套用,将人物定格在某个高度概括的词语框中,也就陷入了标签式的泥潭,缺乏生命成长的气息。

(2)丰富资料彰显人物形象。丰富资料彰显人物形象这一点是写人记事类文章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要求,当书中的人物从远处向我们走来时,我们需要将他放在特定的历史长河中去关注,不仅阅读文字,还应该透过解读人物的一生来理解,从而把它放置到一个人生底蕴浓厚的文化氛围当中。

(3)前后勾连表显人物精髓。作者在行文时,他的方法大致是相同的,不外乎以事示人、以事树人,那么我们就可以前后勾连,于无声处习得方法。

3.总结升华情感,学习人物

对每一篇文章的学习,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挥它的育人价值,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将主人公的经历和形象特点整合起来,使现实意义上的“人”和文本中的“人”真正地精神相遇,这才是一种关注落点的飞翔,从而实现生命意义上的“跨域”。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记事课文文本
《安徽记事》
记事中的“情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