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俐君
《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如何正在实现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还在于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
就中职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而言,要在这个层面上实现学生的课堂主动介入着实令人担忧。我们的学生多为农村语文基础差,没有完成良好的语文原始积累,对语文学科缺乏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且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每况愈下,越是高年级的课,我们老师越是感到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更不必谈终生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了。因此,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也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努力去思考、探索。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实践舞台,让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真正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一、积极参与(情感参与)是有效课堂的基本前提
语文课中,课本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海洋的一叶方舟,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从读、预习课本入手。每一课编者都精心编排了“导读”“预习”“思考.练习”“积累.运用”,其目的是使师生在教学之前,对教学内容和要求有个大致了解,做到学习时心中有数。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本引起足够的重视,并指导学生把它们读懂。学生读懂了“导读”,就能为他们的自学导向、导法、导行;读懂了“预习”,就能从中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方式和方法;读懂了“思考.练习”,就能掌握到课文的具体要求;读懂了“积累.运用”,就能在听说读写综合性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学生参与了课本的各个环节,无疑便找到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前进方向,从而发现语文的学习其实挺简单。
二、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内在的联系,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要让学生在新旧内容的联系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三、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语文活动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途径
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益的突破口,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创设课堂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如《我的母亲》一课,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难以理解课文中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教师可为让学生讲述自己和母亲的小故事,来体会母亲的爱,在这样生活情境的创设下学生就能深入解读课文,理解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地深情。
四、优化教学流程,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重要手段
教学流程的设置应契合课堂学习氛围,当发现预设的教学流程不符合学生的主观需要时,教师应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程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相对来说思维含量低、耗费时间长、学习状态、效果均不理想的应属需解决的环节。不如古文的传授,古文和现代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很多用语都不容易理解,这个时候的教学流程就不能和一般的课文阅读、解答一样了。这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介入,形象生动的体现文本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自主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实践、总结,才能真正实现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