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千华,江苏扬州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2006年开始行走南方,作岭南田野考察。现旅居广西南宁,从事岭南文化研究。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资深作家。代表著作有《岭南文化三部曲》《像麦子那样金黄》《中国美女地理》《三沙人文地理》《家山何处》等十余部。荣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
(一)
江外晴霞一片明,秋峰瞑色带孤城。渔人收网鱼初得,农父归村犬解迎。
两岸晚风香稻熟,半川斜照暮烟生。边方却喜升平日,刁斗年来夜不鸣。
这首古诗,题目叫“明江晚照”,是清代康熙年间上思州知县戴梦熊所作,写的是明江河畔渔舟唱晚、稻熟花香的村野风光。上思州是个小县,虽是偏远的孤城,但在戴梦熊笔下却是一座世外桃源。这里位于十万大山西北一个小盆地。今去上思县,站在明江河畔仍可见城北屏障三台山,城南隔明江有五马山耸立,民间有“前五马,后三台”之说。明江如练,由十万大山奔腾而来,绕城南城西,像匹白马一路向西呼啸而去。
戴梦熊是浙江金华人。和历史上无数贬谪岭南的官员不同,戴梦熊是朝廷正式任命的上思县县长,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式赴任。初到上思,举目所见,却是一座人烟稀少的荒城,农民多数逃荒而去,整个上思只有十余户人家承担纳粮。面对如此破落的情形,戴县长决定带领上思人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发家致富。他看到整个上思地界只有那条奔流的明江充满活力,立即采取措施,引明江水灌溉,鼓励百姓发展稻作生产。
戴县长来到上思之后,首先改革一些不合理的陈规,招募村民开垦无主荒田,有主荒田开耕者可免租3年。当时,上思百姓只种稻谷,并无其他杂粮,戴县长调查发现,非土质不宜,而是无人提倡。于是出告示,命百姓种玉米、小麦、桑麻以及各种蔬菜。没种子怎么办?戴县长派人从外地购回免费发给农民。不久,上思县出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百姓生活安定,食物丰富,圩场上交换的货物逐渐增多。戴县长说,这一切都是明江的功劳啊。
除此之外,戴县长十分重视上思的教育。上任之初,全县只有一所学宫,学生不足30人,校舍只3间,余皆倒塌。治穷先治愚。戴县长决定捐资办学,拿出自己的俸钱,扩建学舍10余间,让民间失学儿童、文盲少年都来学宫读书,他自任名誉校长,每隔十天半月来学校检查工作,给成绩优异者颁发奖学金。
自从戴县长到来,上思百姓安居乐业,全县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戴县长很高兴,闲暇之际游览明江,但见稻浪起伏,霞光满天,一时间诗情澎湃,吟诗一首。其实,上思虽是小小山城,自古以来却一直有古八景之说,如三台供翠、五马当前等,明江晚照也是其中一景。此外,戴县长还在笔记中记载了上思百姓的幸福生活:“时逢上巳,辄为溱洧之嬉游,歌唱采茶,浪订桑间之密约,少年男女皆舞彩巾以择配。”
有一天,戴县长兴致甚浓,泛舟明江河。早晨的阳光带着明江的水汽很柔软,甚至可以捏出水来。远处,十万大山青翠如黛,绵延起伏。戴县长问随从:“你们看,明江这么美,像什么?”随从说小的愚钝请大人指点。戴县长说:“你们看,明江由十万大山而来,如若山谷里一朵盛开的百合,更像一匹白马飞奔而至。”随从忽然说,还像白蝴蝶,您看——
戴县长顺着随从手指的方向,天啊,成群成群的白蝴蝶扑面而来,像一条肆意流动的河。戴县长立即上岸远眺,明江之上白蝶纷飞,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戴县长也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可如此奇景还是初见。眼前如梦如幻的奇观让他忽然醒悟。那一刻,他觉得明江是一条神灵之河,不由得双手合掌,对着明江拜了一拜。
明江之上那群白蝴蝶三日之后方才散尽,它们飞去哪里无人知晓。三百多年后的明江河畔,一座神山横空出世。
(二)
群山静默。这里原是一片人迹罕至、荒草萋萋的山野台地。灌木丛中,一条宁静河道逶迤远去,这就是来自十万大山的明江河。除沿江几棵百年古榕和高大挺拔的木棉,四周十分空旷。明江离开十万大山之后自东往西流经上思县,经过在妙圩、那堪、海渊、北江、板棍、东安和明江等乡镇,至宁明县城东南折向北流,经驮龙乡耀达村至龙州县上金乡后注入左江,全长三百多公里。
明江河畔有个小村叫耀达村濑江屯,位于宁明县驮龙乡。一天,这片空旷的台地上忽然走来一群人,他们分成数行整齐站立。一场特殊的祭山活动正在这里举行。所谓特殊,并非祭山仪式与以往有什么不同,而是因为前来祭山的每个人都有着非常特殊的身份,其中有官员、历史学家、地质学家、环境专家,还有文物保护学、化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专家,他们齐集于此,神情肃穆。不远处供桌上燃着一鼎小香炉,香烟袅袅飘向天空。桌上还摆放着系有红绸带的猪头、水果篮、糕点盒等祭祀用品。一位官员宣读祭文,然后与专家一道,集体向明江对岸那座山峰躹躬。
这是2009年12月8日,发生在明江河畔的一幕情景。明江对岸的那座山峰并不很高,海拔345米,但自古以来,壮族人一直视之为神山,当地村民称之为岜莱。此为壮语发音,“岜”是指山,“莱”是花花绿绿之意,岜莱译为汉文,即为花山。从远处看,花山与其他群山并无异样,整个崇左地区都是这样的喀斯特地貌,花山只是明江沿岸无数峰丛峰林中的一座。但走近花山就会发现,临江的整个壁面是片断岩,如被神斧劈开,形成陡崖,向江边倾斜,壁面较平,举世闻名的花山壁画,就出现在这片临江的断岩上。
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岩画之一。 但经过几千年的变迁,在地质、风雨、河水以及现代生活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花山岩画已遭受严重剥蚀,不少图案色彩开始褪色、黯淡,有些画面已经开裂,呈鳞片状,甚至有不少图案已被钟乳石覆盖,若不采取保护措施和加固修复,那些珍贵的画面很有可能被毁坏。
花山岩画修复工程的开工日期定在2009年12月8日。那天,广西文化厅与崇左市人民政府在花山对岸的台地上,举行隆重的开工仪式。为尊重当地壮族百姓的民族习俗,也为了表达对远古骆越文明的敬畏,开工之际,各级行政官员和各学科的专家、学者们,按照当地壮族人传统举行了这场特珠的“祭山”仪式。
(三)
经过五载精心操作,花山壁画完美修复。2016年5月20日,宁明县文联主席、花山景区管理处家主任吴能贞带领我游览明江,上岸之后来到壁画对岸的台地。老吴说,目前岩画就是专家们精心修复后的画面。老吴向我介绍了花山附近的地理环境:由南向北有珠山、龙峡山等几座小山头,我脚下的这块台地如天然舞台,与花山岩画遥相对应,台地四周有流入明江的小溪,台地西南方向则是绵延不绝的喀斯特群山。
“很久以前,这块台地附近有一座村庄,村名叫作岜耀村,百姓多在明江打鱼为生,后来因保护文物迁移江边。”老吴介绍说。花山附近基本上都是壮族村寨,岜耀村的意思是“草药之山”。壮族人每年都会在“三月三”骆越王节跳舞、祭山、对歌,俗称赶歌圩。以前,岜耀村人祭祀跳舞都是赤脚而行,地上的尖石碎片最容易划破脚底,但是,他们发现在花山对面这块台地上跳舞,即使跳上三天三夜,脚上所有伤口不但不再流血,而且创伤能够很快痊愈。岜耀村人完全相信,如此神奇的台地一定是对岸花山之神暗中保佑。久之,花山即为远近闻名的神山。
后经调查,原来这片台地附近长着茂盛的草珊瑚,这是一种民间常用草药,其有效成分能消肿止痛、抗菌消炎,尤其对于跌打损伤、创口感染等具有很好的疗效。但岜耀村的村民们仍无比坚信花山之神的存在,他们每年“三月三”骆越王节都会在这里举行祭山活动。他们的舞蹈与花山壁画上的动作几乎一致。
我一直很好奇,花山壁画是如何发现的?老吴说,这事说起来也很传奇。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有个画家独自一人来宁明县的左江边采风。由于左江风光太美,画家决定小住几日,就借宿于江边的小村庄。在一个宁静的夏夜,画家与几个村民一起纳凉聊天,就聊到“鬼出龙州”的话题。(作者注:“鬼出龙州”系当地人口头禅,流行于崇左的宁明、龙州一带。比如,谁要是丢了东西一时找不着,或者遇上难题一时解决不了,就会说“真是鬼出龙州了”。龙州出鬼、龙州蛊婆等,都是崇左地区神秘文化的组成部分。)
画家当时也就听听,并未当真。他反问:“你们真的见过作法的放蛊婆吗?”有个村民说:“有啊,你有空到明江花山那边看看,崖壁上全是鬼影,一到晚上,就会跳舞,我亲眼所见。”画家说:“现在时间尚早,我现在就去看看。”那个村民正好是个船工,就借着月光,摇着小木船由左江进入明江,来到花山脚下。此时风清月朗。画家一抬头,吓得魂飞魄散,果然见到无数鬼影在崖壁上跳舞。这荒山野水渺无人迹,画家命船夫立即调头,狼狈而逃。
后来,画家惊吓过度,大病一场。但消息传得很快,“花山鬼影”越传越奇。为打消群众疑虑,宁明县政府组成调查队,查清事实真相,同时向外宣布:广西宁明花山发现了大规模的壁画。所谓鬼影,不过是晚上月光下风吹叶动,加上木舟摇晃,产生错觉:动的是树叶,而不是壁画。
(四)
花山壁画的发现轰动了考古界与美术界。1954年初,广西文化部门派出文物专家前往花山调查,后又成立“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组成正式考古队,对宁明花山岩画进行了勘探和临摹,成为当地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的科学考察。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崇左地区左江流域的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扶绥县境内绵延250公里长的陡峭崖壁上,发现大规模的原始岩画群200多处,其中以明江花山岩画分布最密、图像最多、画幅最大,并与其所依存的山体、河流、台地,共同组成了一部宏大的关于骆越文明的史诗画卷。
2016年5月21日。在老吴的带领下,我来到距离宁明县城25公里的岜耀村,从村边古渡乘小舟,渡明江,穿过一片灌木丛林,来到花山壁画的近前。若不是亲临现场,我无法感受到那种仰之弥高、劈面而来的强烈震撼。这是一面断岩陡壁,俯临明江。岩画色彩呈土红色,密密麻麻分布在崖壁上。如果要我说出当时的感觉,我会立即想到在中原各地所见过的宏大庙宇,里面形态各异的神像都是高高在上,俯瞰尘世,显示出威严与神圣。而此刻,我置身花山壁画前,分明感受到那种俯临而来的强大气息,这种庄重与神圣只有当我进入寺庙之后才会产生。在那一刻,我生出奇想,中原先民都有自己的宗祠与神庙,南方的壮族先民们也有吗?
花山壁画宽220米,高45米,人物1900多个,另有众多的动物、铜鼓(或铜锣)、环首刀等图形。壁画中,人像最高者达2.4米,最小只有0.3米,多数人像在0.6米至1.5米之间,双脚下蹲,呈八字张开,双手向上托举,整个造型如蛙泳。人像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古朴。如此壮观的岩画场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默默无闻。花山岩画是什么时期的作品,内容是什么,使用的是什么颜料,又是如何画上去的,作者是谁,等等,一直是个谜团,翻遍当地的古代方志、野史笔记,都未能找到相关记载。这是什么原因呢?
老吴说,由于岭南天气湿热,文献、建筑等保存下来殊为不易。关于左江岩画的史料记载一直未能找到。偶有零星记述也都语焉不详。这为谜一样的岩画增添了更加神秘的色彩。现在能看到的最早文献,是宋朝李石的《续博物志》(巴蜀书社出版),卷八中这样写道:“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淡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然后在两部笔记作品里找到片言只语,一是明代张穆的《异闻录》:“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诫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一是明代黄定宜的《考辨随笔》,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沿溪三十六峰,皆山岸壁画也。”一直到清末的《宁明州志》,才有了比较详细的文字:“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执干戈,或骑马。未乱之先,色明亮;乱过之后,色稍暗淡。又沿江一路两岸,崖壁如此类者多有。”
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年代测定实验室通过对花山图像的碳十四分析,确认岩画年代产生于公元前420年至公元165年左右,即春秋战国至西汉时期,为岩画研究提供了时代背景的依据。现代科技也检出了绘画颜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并在颜料中使用含有植物性胶结材料或植物树液的黏合剂。
西汉之前,崇左地区正是古骆越人生活的地方。“骆”是中原人对先秦时期壮族先民的称谓,骆越系百越之一,最早记载“骆”的时间,出现在商周时代。公元40年,骆越人爆发了以征侧、征贰姐妹为首的“二征起义”,举兵反汉,后被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平息。“骆越”之称谓从此淡出历史。
(五)
马援平息“二征起义”之前,骆越人逐水而居,主要分布在红水河、左右江等地。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奔流不息的左江及其支流,为骆越人提供了大量的鱼虾等食物,同时,左江流域的河水定期泛滥,使沿河两岸的土地得到灌溉,洪水退后,沉积下来的淤泥也有利于水稻生长。可以这么说,左江河畔凡是有岩画的地方,都是当年骆越人的生活、劳动、祭祀的场所。岩画中所出现的犬、船等形象,说明当时的渔猎劳动仍是主要生产方式。
虽然岩画的年代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确定范围,但岩画的内容却是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主要存在“战争说”“祭神说”“巫术说”三种。通过对岩画的远近观察,以及对整体作品氛围的体验和对骆越历史的解读,我觉得这三种说法都有其合理性,但我更倾向于祭神说。因为无论是战争还是巫术,仍然与“祭神”有着内在的联系。比如这组非常清晰、具有代表性的岩画:一个部落首领,腰间挂环首刀,其下方有犬,犬右上方是两个侧身人物,戴着面具,右下方是两个长发女性,其中一个腹部隆起,似孕妇,她手里拿着战国到东汉时期才有的敲击乐器——羊角钮钟。
有羊角钮钟,似乎必然会出现铜鼓,这在花山岩画上得以体现。广西境内有许多铜鼓与羊角钮钟是一起出土的。每当有战争出现,部落首领召集族人举行誓师大会,请神灵保佑旗开得胜,或者是胜利之后举行庆功宴,或者部落中出现瘟疫请巫师作法,或者洪灾旱灾需要神灵保佑等,都要举行这样的“祭神”仪式:在台地上燃起篝火,以铜鼓召集全体部落成员,然后祭神。无论是族长祈祷,还是巫师作法,羊角钮钟都与铜鼓一样,同属各种祭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器。
同行的老吴一直是花山岩画的管理者与研究者,他提出一个观点:崇左的左江流域,尤其是明江一带,是南方稻作文化的发源地。花山岩画所表现的内容,则是对于蛙神的祭拜。他说,壮族人多以蛙为图腾,在当地传说中,蛙是雷公之子,听其声可知晴雨天。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神奇的现象呢?古人不明白其中原理。老吴解释说,蛙的肺部不太发达,吸氧不够,需依靠皮肤上的一层黏液帮助吸氧。天要下雨时,空气中水分充足,蛙皮黏液稀释,吸氧多,则鸣声响亮,此时就要准备防涝了;到旱季,空气中水分减少,蛙皮较干,吸氧困难,则鸣声沉闷沙哑,老百姓就知道,要准备抗旱了。故此,古人视蛙为神而崇拜。花山即为古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
在中国岭南地区,自然崇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山川草木,当地人皆可视之为神。他们坚信万物有灵。时至今日,这样的自然崇拜仍在延续,并没有因为现代化的高速发展而日渐消失。所以,当我离开明江行走在岜耀村时,看到硕大的古榕树上系满了红绸带,旁边一座小庙里供奉着五六个互不相干各居其位的神像时,一点也不感到奇怪。在明江岸边,我遇到一个种菜的村民,问他是否了解花山壁画。村民只说一句:“那是神山,没事就去拜一拜。”老百姓的祈求其实很简单,无非是请神灵保佑生活平安、庄稼丰收。
【附记】两个月后,2016年7月15日下午,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宣布:中国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蓝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