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生,单维忠,李立刚
武警部队遂行城市灾害应急救援对策研究
宋海生,单维忠,李立刚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推进区域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城镇已成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人口稠密,重要公共设施分布密集,公共灾害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近年来,武警部队作为国家应急救援的核心力量参与了多项城市公共安全事故抢险救援任务。城市灾害应急救援政治性强、影响面广、标准要求高,探索救援行动的特点规律,把握救援工作开展的着力点,是武警部队亟待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城市灾害救援;形势;特点;制约因素;对策
近年来,武警部队参与了多项城市救援任务,如北京“7·21”特大暴雨救援、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救援等等。武警部队作为国家应急救援的专业力量,肩负着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神圣使命,必须加强灾害救援形势的研究。
我国幅员辽阔,城镇星罗棋布。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城市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城市灾害种类多、影响大、损失重、连发性强。
1.1 自然灾害频发受地理、气候、地质因素影响,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频度和广度不断增长。据统计,仅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先后遭遇3次大范围寒潮和雨雪冰冻天气,发生5次5级以上地震,
14个省遭受风雹灾害,洪涝和地质灾害更是不计其数。中等规模以上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区域和战略中心,频发的自然灾害造成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的巨大毁损,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先后发生的南方雨雪冰冻、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甘肃舟曲“10·8”特大泥石流、北京“7·21”城市内涝,以及2016年的东南沿海城市“鲶鱼”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重大危害。
1.2 社会安全事故加剧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公共设施分布密集,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发生城市安全事故100万起,直接经济损失3500多亿元。比如,2015年12月,深圳市光明新区的红坳渣土受纳场发生滑坡事故,造成73人死亡,33栋建筑物被摧毁掩埋,90家企业生产受影响,直接经济损失8.81亿元。
1.3 公共卫生事件增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预见性差,波及面广,发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自然灾害、传染病流行、环境危害、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引起的各类公共卫生事件总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重大传染性事件形势严峻。比如,2003年发生的由非典SARS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内地累计发生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
武警部队参与抢险救灾任务是社会救灾工作共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准确把握部队城市抢险救灾的任务和特点,对于充分准备、科学施救具有重要意义。
2.1 救援力量多元化城市灾害规模和危害程度决定了抢险救援力量的数量和规模。较大规模的城市灾害救援,往往需要不同建制、不同地区的部队和地方相关力量共同参与。如天津港瑞海公司“8·12”化学品爆炸事故救援中,应急指挥部共投入上千人参与救援,包括陆军防化团、武警机动师、院校、警种部队、公安消防等,涉及侦查、通信、工程、防化、消防及卫生防疫等10多支专业力量。
2.2 处置手段专业化城市灾害应急救援相对于其他救援行动技术性更强,对处置行动的专业性要求更高,救援力量运用要讲求“专”[1]。城市狭小空间和组织保障压力也不允许采用人海战术去抢险救灾。如垮塌泥石流,需重点使用具有装备优势和有固定滑坡、处置坍塌、排除漏洞技术的水电、交通等警种部队;涉及危险化学品事故,发生后往往会潜藏多种险情、多种隐患,危害具有连锁性和不确定性,直接威胁救援官兵安全,需重点使用机动师防化营(连)等。
2.3 后勤保障融合化警地融合式保障,能够适应城市救援中事发突然、可预见性差、保障过程中关系复杂等特点,有效弥补自身保障力量的不足。比如,2015年12月武警交通部队在深圳光明新区垮塌事件救援中,与地方生产生活物资和食品批发中心建立物资直供机制,直达配送生活物资5万余件(套),主副食品45吨,始终保持供应充足。
反思历次城市灾害救援任务实践,武警部队抢险救援能力与现实任务需求还有差距,相关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社会关注度高,舆论压力大部队遂行救援任务时,社会关注度高,传统和新兴媒体报道积极,特别是在媒体发达的今天,官兵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暴露在社会监督之下,政治性、政策性、敏感性非常强,稍有不慎,就会影响行动全局。比如,救援官兵在参与情况处置的过程中,若运用政策法规不当,处置行动不妥,极易引发涉法问题;在与当地群众的交往中若言行举止不妥当,极易授人以柄,诱发警民纠纷。
3.2 警地预案衔接不紧密,针对性不强首先,相当多的城市没有应对本地区重大灾害方面的共同预案,地方政府编制应急救援预案,缺少部队的参与;武警部队各级应急预案,通常以上一级应急预案为依据制定,横向上与地方政府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协调[2]。其次,对城市可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情况分析研究不够,预案与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结合不紧,对救援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考虑不够,针对性不强。
3.3 救援力量多元,协同指挥难一是警地信息共享不够。我国的体制结构决定了城市信息分散在不同的职能部门,而各部门出于对信息安全、单位利益等因素的考虑,信息资源共享和交互仍处于较低的层次。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应急系统一直处于各自独立、分散管理的状态,使得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对不力。二是部队内部协同关系未理顺。灾害发生后,在赋予任务时,通常将指挥权赋予较高一级单位,但工程、防化等技术密集型保障力量在应急中作用更大,这就埋下了“外行”指导“内行”的隐患,主体地位定位不准,在实践中难免会出现相互掣肘的现象[2]。三是各警种专业力量之间协同机制不健全,相互之间又无隶属关系,容易导致救援过程中沟通协调占用较多精力,难以形成最佳合力。
3.4 专业力量比重不足,救援效率低一是救援力量定位部署不科学。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部队职能定位不同,作用任务也不同。但是在实际救援过程中,往往出现“一窝蜂”争着上“战场”、盲目占“地盘”的现象,经验、设备的不足导致不能高质量地完成救援任务。二是专业力量的比例偏小。专业力量的不足,就需要数倍甚至数十倍的常规力量,用人力优势和战斗精神弥补专业上的不足,这也导致了单次救灾投入兵力过多,救灾效率低下。三是自身安全难保障。部分单位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和技能培训安排较少,对灾害现场环境和次生、衍生灾害认识不够,导致无谓人员伤亡。天津港“8·12”特大火灾爆炸故发生后,因对现场情况和危化品化学属性掌握不清,导致91名消防人员牺牲。四是缺乏综合性救援人才。我国目前虽然有一些城市专业救援队伍,但这些专业救援人员只胜任本专业的救援任务,不适应大范围、跨专业的综合救援任务,综合性救援人才极度匮乏,培养机制尚未形成,还不能满足集中救援模式的基本条件。
加强武警部队遂行城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既是强军战略、推进现代化武警力量建设的现实要求,又是应对城市灾害、有效履行使命的迫切需要。
4.1服务大局、把准方向,提升应急救援舆论影响力武警部队对媒体应急处置能力,直接关系着救援的行动效果。一是加强与媒体的良性互通。通过与媒体的良性互通和合作,收集典型事迹、发掘英雄人物,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进行传递。二是创新舆论宣传渠道。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把握舆论宣传的时机、力度和方法[3],充分利用互联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介传播灵活的优势,及时将应急救援中的正能量传播出去,引导各方理性救灾,有效遏制谣言传播。三是慎重面对敏感问题。充分了解任务区域民族习惯和安葬习俗,培养官兵媒体应对素养,提升媒体应对能力,塑造武警部队服务人民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良好形象。
4.2紧贴实际、联动预警,建立警地联合预警机制一是警地联合制定预案。凡是需要警地共同参与的城市救援行动,以地方政府为主,由政府牵头部门(应急办)或相关部门提出初步构想,所在地武警部队参与,建立共同预案。二是强化信息共享。整合灾情信息资源,加强警地信息交流共享,实现联合获取与实时共享,构建与应急指挥相适应的情报信息机制[4]。三是建立警地联训联演机制。预案落实的根本在于训练。警地应在重大时节、复杂环境下广泛开展城市救援联合演习,注意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战法设置、综合保障等内容,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
4.3健全机制、协同处置,明确和理顺指挥关系一方面健全和完善警地间联动机制。在联合指挥机制上坚持属地负责的原则,地方联指统一下达救援任务、变更和调整兵力部署。另一方面健全和完善部队内部指挥协同机制。在职能任务上、组织协同上必须科学安排,形成最佳配合。内卫、警种部队在信息上、指挥上、保障上既要接受上级的统一指挥,内部也要密切配合,力求救援效率达到最大化。部队在内部指挥链上,要构建总部指挥协调,总队指挥控制,部队高效行动,指挥中心在总队的指挥模式。
4.4科学部署、突出专业,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一是应急和就近部署救援力量。武警部队必须视灾情为力量,快速机动,快速到位,快速救援,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按照“规模适度、精干高效”兵力部署原则,精细部署,成建制就近用兵,应做到“近兵救近险,强兵救大险”。二是合理任务分工。在部署救援任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各任务部队所担负的职能任务和特点专长,最大限度发挥警种部队专业化、机械化的救援能力,提高救援效率。三是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城市救援行动靠的不光是热情和勇敢,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平时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训练,必要时组织近似实战的演练。四是加强自身安全防护学习训练。如何确保灾区部队和参加抢险救灾部队自身不受或少自然灾害的破坏,是能否顺利和有力完成任务的基本保障。因此,武警部队在遂行救援任务时,要加强官兵抗灾防灾能力的教育训练。广大官兵应系统掌握抗灾防灾知识,不断增强防范意识,加强素质能力训练,确保在自身安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抢险救灾任务。
[1]张延忠,欧阳剑锋,卓木忠.救援行动应把握的关键问题[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5,4(4):232-234.
[2]陈士强.军地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设的几个重点问题[C].武装力量应急救援.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12-17.
[3]牛德清,李元超.习主席网络宣传思想工作重要论述浅探[J].武警指挥学院学报,2016,(11):32-35.
[4]张志,谭翔.武警部队应急救援联合指挥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5,10(4):34-36.(收稿:2016-12-20修回:2017-01-11编校:丁艳玲)
R
A
2095-3496(2017)01-0028-03
10.19372/j.cnki.issn.2095-3496.2017.01.012
300350天津,武警指挥学院部队管理与后勤系学员14队(宋海生,单维忠,李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