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小燕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畜牧兽医站402260)
猪瘟与链球菌混和感染诊断与体会
桂小燕
(重庆市江津区双福畜牧兽医站402260)
近年生猪规模养殖实践中,以“猪瘟”继发 “猪链球菌病”为代表的多元混感综合征广泛流行,针对猪瘟与链球菌混合感染的流行现状总结出本病的典型临床症状,有利于开展早期科学诊断及有效防控。在以防为主的前提下,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药物防治方案,并提出一些当前实用的防治体会。
温和型猪瘟;致病性链球菌;混合感染;临床症状;诊断要点;综合防控;防治体会
本病发病猪呈急性发病且传染性极强,以保育期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症状最为明显,一般同场(舍/栏)仔猪先出现饮食欲衰减、畏寒扎堆、昏迷嗜睡、呼吸困难、间歇性咳嗽、流泪涕下、机体逐渐消瘦脱水、排干硬带血或附着灰白色脱落黏膜的粪便等症状;病程约3~15d不等,病程中后期发病出现口鼻流血、眼结膜苍白、眼角有月牙形泪斑、关节肿胀及跛足等;随病程推移、继发症加重,病猪出现严重的多器官衰竭症状,最终因呼吸、消化、中枢神经系统等功能的严重衰竭致死。
症见全身性内脏黏膜广泛性出血;肝脏瘀血、坏死表面呈灰白色、灰黄色、暗红色不等;脾脏明显肿大、边缘及背面有广泛性出血斑;肾脏水肿、表面散布不规则条纹状血斑;胸腔积液或带血;心脏冠状脂肪和心尖表面有出血斑、心室切面肌肉松弛、心内膜出血;肺萎缩、色变(多为紫黑色);气管及支气管内膜充血、水肿;胃内充满消化不全食糜、胃底黏膜及胃贲门和幽门处有弥漫性出血斑;小肠浆膜层弥漫性出血、空肠鼓气、肠黏膜溃疡及局部坏死灶、部分肠道有弥漫性出血斑。
从发病群内随机抽取6份新鲜猪血,经离心处置分离少量血清,做猪瘟抗体检测试验(正向血凝试验),检查结果均为阳性。
无菌条件下取病死猪的肝、肾、脾和肠系膜淋巴结组织,制作备用触片,以酒精灯火焰固定,再经革兰氏染色并作显微镜检察,可见蓝紫色的单个游离、或成对、成串的葡萄球状菌体(链球菌);无菌条件下取脾脏组织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基、普通琼脂培养基、肉汤培养基进行培养,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取出,置高清油镜下观察菌落形态,可见在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半透明、表面光滑、微隆起、淡灰色、露珠状的小菌落,外层见明显的溶血环,总体生长良好;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较为贫瘠;在肉汤培养基上先均匀混浊、最后在试管底部形成絮状沉淀,上部分层呈半透明澄清液。
药敏试验结果为:头孢氨苄和青霉素呈高度敏感,恩诺沙星低度敏感,丁胺卡那霉素不敏感。
首先是要落实重大疫病(猪瘟、猪蓝耳病、猪口蹄疫)疫苗强制免疫,尤其是能繁母猪配种前务必要做好猪瘟疫苗的免疫,至产后20~30d、母源抗体保护力逐渐消失,应对未做超免的子猪用4头份剂量的兔化猪瘟弱毒疫苗普遍免疫1次;发病场子猪在本病流行期间也可做1次超免,30日龄以内注2头份/头、60日龄以上注4头份/头。其次是严把引种及交易关,强化早期检疫检验,及时检出和劣汰带病个体,从源头上控制传染源(阳性个体)流入本区(场)。第三是强化本场生物安全防范措施,严防场外无关人员、动物、车辆、用具等未经严格消毒随意进出本场(舍),本场管理人员也要长期坚持严格的消毒灭源及无害化处置制度,确保将外源性感染几率降至最低,严防猪瘟病毒等病原体传入本场。
对于有治疗价值的商品猪群,笔者认为当前较为普适、高效的防治方案为 “黄芪多糖注射液(抗病毒、强免疫力,0.2ml/kg)+头孢噻呋钠(主治:消化、呼吸混感,0.1g/kg)或氨苄西林钠(主治:消化、呼吸混感,0.1g/kg)或氟苯尼考(主治:呼吸道感染特效,0.05g/kg),混合肌注,1~2剂/d, 连注 3~5d。
桂小燕(1983.1-),女,重庆市江津区人,本科,兽医师,研究方向:生猪养殖场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