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麦冬种植历史初考

2017-01-14 11:45杨红兵王众宽黄必胜石磊
中国现代中药 2017年12期
关键词:麦冬药典本草

杨红兵,王众宽,黄必胜,石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中药文化·

湖北麦冬种植历史初考

杨红兵,王众宽,黄必胜,石磊*

(湖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表明,湖北地区出产麦冬药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有多种原植物,包括沿阶草OphiopogonjaponicusKer-GawL.,山麦冬Liriopespicata(Thunb.) Lour.等,多为野生。目前湖北地区出产的麦冬药材主要为湖北麦冬,又名襄麦冬,其原植物为湖北麦冬L.spicata(Thunb.) Lour. var.proliferaY. T. Ma,是山麦冬的一个变种。湖北麦冬是湖北襄阳特有的种植品种,是从1960年前后开始成规模栽种的,距今有50多年的历史。由于产量宏丰,品相优良,湖北麦冬一跃成为新兴的麦冬道地药材。

湖北麦冬;种植;历史

湖北麦冬,又名襄麦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山麦冬”药材的来源之一,为百合科山麦冬属(Liriope)植物湖北麦冬Liriope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Y.T.Ma的干燥块根[1]。湖北麦冬原植物是山麦冬L.spicata(Thunb.)Lour.的一个变种。湖北襄阳市及其周边地区是湖北麦冬的主要种植区,品质优,单产高,产量位居中国三大麦冬产地之首。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自2008年5月7日起对襄麦冬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公告2008年第53号)。

湖北地产麦冬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宋代《证类本草》[2]中就收载有“随州麦门冬”图。该图反映出山麦冬属植物的特征,与湖北麦冬关系密切。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调查,了解湖北麦冬的源流和种植历史,以期为正确认识和评价湖北麦冬,以及指导湖北麦冬的规范化生产提供参考。

1 文献概览

麦冬(原名麦门冬),始载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3],列为上品。别名:寸冬、麦门冬、沿阶草等。书中曰:“麦门冬,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堤阪。”该著作主要记述麦冬的性味功能,简略说明其产地环境,山川河谷间,河堤与土坡上,未指明具体地区,也无植物基原及药用部位。

魏晋时期《名医别录》[4],除了记述麦冬的功能主治以外,还写道:麦门冬“秦名羊韭,齐名爱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耆,一名禹葭,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川谷及堤坂肥土石间久废处。”该书描述了麦冬原植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叶基生、扁平条形,为常绿草本植物;具体的麦冬产地有函谷。从其记载麦冬的不同地方名称来看,秦、齐、楚、越等古代中国大部分疆域也都有分布,其中应包含现在的湖北省。

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5],除了将前述《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两著作的内容合二为一以外,还进一步解释道:“函谷即秦关,而麦门冬异于羊韭之名矣。处处有,以四月采,冬月作实如青珠,根似穬,故谓麦门冬。”函谷应为函谷关,历史上有两座:秦关位于河南省三门峡灵宝市北十五公里处的王垛村;汉关东移至洛阳新安县,西距秦关有一百五十公里。此处“秦关”应指河南灵宝,与陕西、山西交界。说明该地区在当时即有麦冬出产。当然其他地方也有(处处有)。另外,对麦冬原植物特征作了进一步描述,冬月间结果,果实绿色或绿、蓝、黑色皆有,球形;根(块根)形似大麦粒(纺锤形)。由于对繁殖器官(花)的形态欠缺描述,无法鉴别出具体物种。

唐代《新修本草》[6]中关于麦门冬的内容整体录自《本草经集注》。

宋代《证类本草》[2],除引用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的内容以外,还分别引用了唐代《本草拾遗》、《药性论》和宋代《本草图经》的相关内容,以及唐代日华子、宋代掌禹锡的有关论述,谓:麦门冬“出江宁小润,出新安大白,其大者苗如鹿葱。小者如韭叶。大小有三四种,功用相似,其子圆碧。”“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采无时,实青黄。”“叶青似莎草,长及尺余,四季不凋。”“四月开淡红花,如红蓼花。实碧而圆如珠。”“或云吴地者尤胜。”《证类本草》对宋代以前本草中有关麦冬的论述进行了汇总,包括其性味、功能、主治、配伍应用,产地、植物特征与生长特性、采收等。其中涉及的产地,除了前人提及的函谷、川谷(山谷河流)、堤坂、肥土、石间、处处有之以外,新增一些具体产地,如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新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板桥等,并且“吴地者尤胜”,即今之道地药材“浙麦冬”的主产区。文中提及麦冬的原植物有三、四种,功用相似。所描述的植物涉及百合科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的多种植物。但由于缺少对花的着生方式(花葶,无叶花序梗)、各部位的数量与形态等特征描述,无法鉴定具体物种。另外,在该书中有两幅插图,分别是:随州麦门冬和睦州麦门冬。随州即今湖北襄阳地区(目前为省辖市),睦州即今浙江淳安、建德县一带。随州麦门冬图中画有花葶,叶片长度与花葶长度相仿,应为山麦冬属植物。由此可见,湖北出产的源自山麦冬属或沿阶草属的麦冬药材同江浙的一样,很早就在全国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明代《救荒本草》[7]记载:“生随州、陆州及函谷堤坂土石间久废处有之,今辉县山野中亦有。”该书再次提到麦冬的产地有随州、函谷等,新增陆州(今广西防城港东兴市一带)、辉县(今河南辉县)等地。《救荒本草》载有麦门冬图,但只有根、叶,没有绘制花、果。

明代刘文泰等于1505年集体撰辑的《本草品汇精要》[8]在引用《神农本草经》、《证类本草》等前人论述的同时,进一步明确,“(道地)江宁、新安者佳,吴地尤胜。”

明代《本草纲目》[9]对之前的本草进行了考证、归纳,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集解】中,“时珍曰:古人惟用野生者。后世所用多是种莳而成。”“其子亦可种,但成迟尔。浙中来者甚良,其叶似韭而多纵纹且坚韧为异。”李时珍认为麦冬古时用的是野生的,后世才改用种植的;并记述了麦冬的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指出有性繁殖需时较长;浙江产者质量优良;麦冬叶片多纵纹且坚韧。虽然从《本草纲目》文中无法确定麦冬原植物种类,但观察其麦门冬附图,可见其花葶长于叶片的特征与山麦冬属植物相同。

明代《本草乘雅半偈》[10]:“出江宁、新安及仁和笕桥(今浙江杭州市笕桥镇)者多种莳。”作者进一步明确了江浙一带种植麦冬的事实。

清代《植物名实图考》[11]:“麦门冬,《本经》上品,处处有之,蜀中种以为业。”明确指出清朝时四川有人种植麦冬。该书附有麦冬图,花葶长度不及叶片,但花冠(花被片)开展,与山麦冬属植物类同,与沿阶草属植物(花盛开时仅稍张开)有别。

由上可知,截止唐代《新修本草》时期,药用麦冬源于野生,未有人工种植产品,主产于河南、陕西、山西交界地区,麦冬原植物为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的多种植物。宋代时期人们认识到麦冬分布较广,且为多来源品种,但功用相似。古人绘制了产于湖北随州、浙江淳安、建德县一带的麦冬图,并认为江苏、浙江产者较好,从此该地就确立了作为麦冬道地产区的地位。明代以后,麦冬入药逐渐以栽培品为主,产地以江苏、浙江为主,清代时麦冬新增了一块种植区——四川。至于原植物物种尚未定论。从本草附图来看,仅有根和叶片的无法定种,带花的则多与山麦冬属植物相似。

民国(1928年)《增订伪药条辨》[12]:“麦门冬,出杭州笕桥者,色白有神,体软性糯,细长,皮光洁,心细味甜为最佳。安徽宁国、七宝,浙江余姚出者,名花园子,肥短体重,心粗,色白带黄,略次。近时市用,以此种最多。四川出者,色呆白,短实,质重性粳,亦次。湖南衡州、耒阳县等处亦出,名耒阳子,中匀,形似川子,亦不道地。”曹氏认为杭州笕桥麦冬最佳;安徽、浙江余姚产者略次,但产量或用量最大;四川、湖南者质次,不道地。

民国(1930年)《药物出产辨》[13]:“【麦冬】产四川绵州者俗名瓜黄,产浙江杭州者名苏冬。清明(公历四月上旬)出新。两相比较,究以苏冬味为浓厚。又名阶前草。”绵州即今日之绵阳。

民国(1935年)《中国药学大辞典》[14]首次将麦门冬的原植物订为百合科小叶麦门冬(沿阶草)及大叶麦门冬,拉丁学名为Ophiopogonjaponicus。产地同《药物出产辨》所载。原植物形态分别为:“小叶麦门冬为山野自生之常绿草,人家阶前亦多植之,故有沿阶草之称。形如小兰,叶作细长形,长尺许,初夏于叶间抽出高四五寸之花轴,开淡紫色六片穗状花。果实作球形,呈鲜紫色。大叶麦门冬,生于阴湿之地,其形酷似前者。叶长一二尺。花轴至一尺以上,开淡紫色粗大穗状花。果实作紫黑色。其根为黄白色,有须根,作连珠形,中贮滋养质。”

由此可见,民国时期,除了传统道地产区(江浙一带)以外,明确了四川的麦冬种植主要是在绵阳,新记载了安徽(宁国、无为县七宝山),湖南(衡州、耒阳县)等产地。质量方面,江浙一带较好,其他较次;在江浙一带,又以杭州笕桥者最佳。对于麦冬原植物,自古以来一直未有定论,直到1935年陈存仁将其考订为百合科的两种植物:小叶麦门冬(沿阶草)和大叶麦门冬。但由于对花(繁殖器官)的观察、描述尚不够细致。

新中国建立以后出版的药典以及中药学、植物学著作和相关期刊文献,包括《中国植物志》[15]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对麦冬药材及其原植物进行了科学分类和描述。药典方面,除了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未收载麦冬以外,其后各版药典均有收载。

196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6]:麦门冬(麦冬),“本品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沿阶草(OphiopogonjaponicusKer-GawL.)的干燥块根。栽培或野生,主产于浙江、四川等地。”

1977年版[17]、1985年版[18]、1990年版[19]]:麦冬,“本品为百合科植物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Thunb.)Ker-GawL.的干燥块根。”

1995年版[20]、2000年版[21]、2005年版[22]新增了山麦冬:“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湖北麦冬Liriope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Y.T.Ma 或短葶山麦冬Liriopemuscari(Decne.)Baily的干燥块根。”在199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山麦冬之前,1992年出版的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中已经收载了山麦冬,两者内容相同。

2010年版[23]、2015年版[1]:除了将植物麦冬的拉丁学名改为Ophiopogonjaponicus(L.f)Ker-GawL.以外,其余与前面三版药典相同。

据《中国植物志》[15]记载,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L.f.)Ker-Gawl.与山麦冬Liriopespicata(Thunb.)Lour.的主要区别在于叶、花和果实(种子),尤其是花:

麦冬,叶长10~50 cm,宽1.5~5 mm,具3~7条脉。花葶长6~15(27)cm,通常比叶短得多,总状花序长2~5 cm,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单生或成对着生于苞片腋内;苞片,最下面的长可达7~8 mm;花梗长3~4 mm,关节位于中部以上或近中部;花被片常稍下垂而不展开,披针形,长约5 mm,白色或淡紫色;花药三角状披针形,长2.5~3 mm;花柱长约4 mm,较粗,宽约1 mm,基部宽阔,向上渐狭。种子球形,直径7~8 mm。栽培很广,历史悠久(象杭麦冬、川麦冬均属本种),因此植物体态变化较大,例如叶丛的密疏,叶的宽狭、花葶的长短等有时有明显的不同;但其花的构造变化不大,尤其花被片在花盛开时仅稍张开,花柱基部宽阔,一般稍粗而短,略呈圆锥形等性状很一致,是鉴别本种的主要特征。

山麦冬,叶长25~60 cm,宽4~6(8)mm,具5条脉,中脉比较明显。花葶通常长于或几等长于叶,花通常(2)3~5朵簇生于苞片腋内;苞片小,最下面的长4~5 mm,干膜质;花梗长约4 mm,关节位于中部以上或近顶端;花被片矩圆形、矩圆状披针形,长4~5 mm,先端钝圆,淡紫色或淡蓝色;花丝长约2 mm;花药狭矩圆形,长约2 mm;花柱长约2 mm,稍弯,柱头不明显。种子直径约5 mm。为常见栽培的观赏植物。在南北各地广泛栽培,如四川绵阳、三台,浙江余姚等。有些性状变异幅度比较大,例如叶的长短、宽狭,总状花序的长短等;但花的特征比较稳定,可作为鉴别时的主要依据。

1985年,陈心启和马元俊[24]首次将湖北麦冬作为山麦冬的一个新变种,定名为Liriope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Y.T.Ma。湖北麦冬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总状花序在花后长出叶簇或小苗。模式标本于1983年8月10日采自湖北谷城县的栽培植物。同时指出,湖北麦冬为中药商品麦冬来源之一,在湖北襄阳、谷城等地有悠久栽培历史,产品行销全国。武汉亦有引种。同年,湖北省卫生厅“鄂卫药政字(85)第197号”发布“湖北麦冬”质量标准(湖北省中药材标准 鄂Q/WS2-85)。

此后,陆续有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等对湖北麦冬进行研究和记载。如:

1996年出版的《全国中草药汇编》[25]:湖北麦冬是建国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品种,易栽培,同时分布集中(主要是襄阳、老河口、谷城等县市),产量高,个大,质糯,外观好,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

2008年谢宗万在其《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26]中称赞湖北麦冬是一个典型的中药材“新兴品种”。

综上所述,自唐宋起,麦冬药材就来自于包括沿阶草属和山麦冬属的多种植物,但古人没有区分具体物种,统称麦冬。经现代植物分类学家和中药学专家确认,目前市售麦冬药材的原植物主要有沿阶草属沿阶草O.japonicus(L.f)Ker-GawL.和山麦冬属湖北麦冬L.spicata(Thunb.)Lour.var.proliferaY.T.Ma等。其中,湖北麦冬花被片开展,花后不结果(种子),于花序梗上长出成簇叶片;药材木心细而脆,易断离,难抽出。

2 种植情况调研

据1986年襄阳县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报告记载,该县1960年派凃忠厚(襄阳黄龙镇卫生院的一名中医,笔者注)到四川绵阳采购麦冬苗引种到欧庙镇。另据报道[27],1960年秋,襄樊市襄阳县欧庙镇供销社干部李崇喜(实为李同喜,笔者注)等在南漳县(实为谷城县)修南河水电站期间,发现野生湖北麦冬,把秧苗带回欧庙,栽种于房前屋后,将其块根作为麦冬药材卖给供销社土特产门市部,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一时间农民争相种植。

笔者通过对襄阳市谷城县冷集镇、襄城区欧庙镇的实地调查了解到,20世纪50年代冷集镇汉江河边有人从四川引进麦冬秧苗栽种,收获后,起先是运到四川销售,后来就在附近如光华(现老河口市)、邓县(现邓州市)等地市场售卖。60年代初期,欧庙镇有农民到光华买麦冬秧苗回来种植。

总之,湖北襄阳是从1960年前后开始成规模种植麦冬的,距今有50多年的历史。同时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栽植品种、山麦冬的一个新变种——湖北麦冬。该名称既是药材名,又是植物名。湖北麦冬种植期一年,属于早种早收品种,每年农历正月底、二月初、最迟要在清明之前起挖和移栽,边收获边种植。干燥加工以炕干为主。药材质柔、性糯、味甜,断面泛光,木心极细。20世纪70年代初,湖北麦冬种植面积已达133~200 hm2。据《中国常用中药材》[28]记载,1974年中国药材公司确定(湖北襄阳为麦冬)商品生产基地,1975年收购量已达190多万公斤(1万9千多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销售量达130多万公斤(1万3千多吨),占全国麦冬总销售量的58.5%。目前种植面积约3333 hm2,产量近1万吨,约占全国麦冬类药材总产量的50%。

3 讨论

麦冬药材自古就存在多基原现象,原植物品种多,分布范围广。湖北省属于野生麦冬的自然分布区,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被本草著作正式记载。只是限于科技发展水平,一直没有明确原植物具体物种分类,纵然与湖北麦冬关系密切,也没有关于湖北麦冬的详细表述。湖北襄阳种植麦冬历史不算很久远,但由于品种独特,环境适宜,主要分布在襄河(汉江、汉水在襄阳境内下游的俗称)两岸砂质冲积壤土地,土壤疏松深厚,易栽易采,产量宏丰,品相优良,湖北麦冬(襄麦冬)一跃成为新兴的麦冬道地药材,并由此得到学术界关注,于1985年正式定名。至于湖北麦冬品种的演变过程与未来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与观察。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6,155-156.

[2] 唐慎微撰,张存惠修订.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63-164.

[3] 尚志钧校注.神农本草经(校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6 .

[4] 尚志钧辑校.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1.

[5]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95-196.

[6] 苏敬.新修本草[M].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51.

[7] 朱橚.救荒本草(卷三)[M].纪昀.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四.北京:中华书局,1997:52-53.

[8] 刘文泰等篡修,曹晖校注.本草品汇精要(校注研究本)[M].华夏出版社,2004:108.

[9] 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校点本第二册)[M].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033-1035.

[10] 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M].冷方南、王齐南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0-53.

[11]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1963:258-259.

[12] 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M].刘德荣点校,陈竹友审订.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

[13] 陈仁山著,蒋淼、陈思敏、梁飞整理.药物出产辨(四)[J].中药与临床,2010,1(4):62-64.

[14]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下册)[M].世界书局版,1935:1287-1291.

[1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十五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128,163-164.

[1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22-123.

[17]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264-265.

[18]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年版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26-127.

[19]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0年版一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129.

[20]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5:19,131.

[2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20-21,122.

[22]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9,106-107.

[2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5,144-145.

[24] 陈心启,马元俊.百合科药用新植物[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5,3(1):25~27.

[25]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15-418.

[26] 谢宗万.中药品种理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1-484.

[27] 王晓华.湖北麦冬的品质研究[D].武汉:湖北中医学院,2005:11-12.

[28]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常用中药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86-288.

ResearchonthePlantingHistoryofHubeiMaidong(LiriopesRadix)

YANGHongbing,WANGZhongkuan,HUANGBisheng,SHILei*

(SchoolofPharmacy,Hubei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Wuhan430065,China)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Maidong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production has a history of more than 1,000 years in Hubei province. It has many kinds of original plants, includingOphiopogonjaponicusKer-Gawl,Liriopespicata(Thunb.) Lour.,etc. Currently, Maidong goods in Hubei province is mainly Hubei Maidong(Liriopes Radix), and also known as Xiang Maidong, its original plant isLiriopespicata(Thunb.) Lour. var.proliferaY. T. Ma. Hubei Maidong is a special kind of cultivated varieties in Xiangyang, Hubei province. It has been planted on a large scale since 1960. It has a plant history of more than 50 years. Due to its high yield and good quality, Hubei Maidong has become a new Daodi herb.

Hubei Maidong(Liriopes Radix);plant;history

10.13313/j.issn.1673-4890.2017.12.024

2015年中医药部门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项目“2015年稀缺中药材种苗基地和中药材炮制技术传承建设项目”

*

石磊,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质量研究;Tel:(027)68890104,E-mail:shilei232@126.com

2017-10-21)

猜你喜欢
麦冬药典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愿 望(下)
愿 望(中)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穿山甲药典除名
浙麦冬与川麦冬差异性研究进展
听见麦冬在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