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颖
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青年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分析
张颖
目的 观察和分析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青年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180例青年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180例未患有颈椎病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中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有161例,占89.44%,其中生理曲度变直98例,占54.44%;反张25例,占13.89%;弧顶下移或上移38例,占21.11%。对照组中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有62例,占34.44%,其中生理曲度变直41例,占22.78%;反张9例,占5.00%;弧顶下移或上移12例,占6.67%。观察组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生理曲度变直、反张、弧顶下移或上移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对青年人的颈椎生理曲度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判断颈椎的大小和形状等为颈椎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判断依据,同时颈椎生理曲度的检测方式比较简单,对检测设备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因此非常适合作为临床中诊断颈椎病的优选方式来运用。
颈椎病;颈椎生理曲度异常;诊断;临床治疗
颈椎病又可以称作颈椎综合征,是对颈椎间盘脱出症、增生性颈椎炎、颈椎骨关节炎以及颈神经根综合征等疾病的总称,以退行性的病理改变作为发病基础[1-5]。本次研究将针对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青年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80例青年颈椎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06例,女74例;年龄18.0~31.0岁,平均年龄(26.10±2.73)岁;病程4.5~11.5个月,平均病程(8.50±1.50)个月;同时选取180例未患有颈椎病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12例,女68例;年龄19.0~ 31.5岁,平均年龄(27.50±2.84)岁。其中对照组的所有研究对象都必须符合以下所有要求,否则将不能进入对照组并实施研究:①所有人员均未患有颈椎病及相关疾病,并且颈椎未受过创伤;②排除怀孕期的女性或者刚接受过其他手术,身体虚弱不适合进行研究者;③排除颈部存在肿瘤或颈椎部位存在骨质疏松状况的人员;④排除患有精神类疾病或心脏病者。在确定两组均已如实了解此次研究方案内容的情况下,所有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中采取Borden式法进行测量,分别对两组人员行X线颈柱的右侧中立位。在检查过程中,被检查者要直视前方,同时两侧手臂保持自然状态的下垂,双脚分开站立。拍摄正常标准的侧位片,中心线同检测者硬腭呈平行关系,直到检测结束[3]。由C2颈椎后上部至C7颈椎后下部做出一条垂直的线段,并将该直线确定为A线,颈椎前缘的线段确定为B线,将A线与B线进行连接之后,区域距离最长的凸处作为C线。检测人员要检验C线所处的值域,当C的值域范围为(12±5)mm时,可判定为正常;当C的值域>17 mm时,可判定颈椎曲值变大;当C的值域<7 mm时,可判定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中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有161例,占89.44%,其中生理曲度变直98例,占54.44%;反张25例,占13.89%;弧顶下移或上移38例,占21.11%。对照组中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有62例,占34.44%,其中生理曲度变直41例,占22.78%;反张9例,占5.00%;弧顶下移或上移12例,占6.67%。观察组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生理曲度变直、反张、弧顶下移或上移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当人体的颈椎处于健康状态时是能够自由的伸展或转动的,但当颈椎发生生理性的曲度异常时,就会导致人体的颈椎变直的状况出现,同时还有可能出现颈椎增大、缩小、S型、弯曲、下曲上直(C4作为分界点)或是下直上曲(C4作为分界点)等相关的颈椎变化[6-9]。有一部分颈椎病患者还可能出现大小便失禁以及颈部酸胀疼痛的状况,同时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视力状况减弱、头晕目眩甚至是猝倒等状况。
通过对本次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的颈椎曲度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显示,观察组中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有161例,占89.44%,其中生理曲度变直98例,占54.44%;反张25例,占13.89%;弧顶下移或上移38例,占21.11%。对照组中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有62例,占34.44%,其中生理曲度变直41例,占22.78%;反张9例,占5.00%;弧顶下移或上移12例,占6.67%。观察组患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生理曲度变直、反张、弧顶下移或上移所占比例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该次对比分析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对青年人进行颈椎生理曲度检测能够对临床判断青年人是否患有颈椎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观察组中有接近90%的患者具有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因此可以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也是引发颈椎病的重要原因。
青年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也极有可能引起其颈椎病加速发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颈椎的保护,进行适当的活动,避免颈椎疲劳[10-13]。通过对青年人的颈椎生理曲度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判断颈椎的大小和形状等为颈椎病的诊断提供了良好的判断依据,同时颈椎生理曲度的检测方式比较简单,对检测设备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因此非常适合作为临床中诊断颈椎病的优选方式来运用[14-16]。
综上所述,目前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广泛流传于青年中的疾病,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中一种比较普遍的疾病,患有颈椎病之后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生理和精神上的创伤,非常不利于患者的正常工作和学习,因此颈椎病的诊断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李树强.探究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颈椎病发病的影响.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5.
[2]李修强.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非手术治疗进展.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3(4):37-39.
[3]熊俊龙,徐文斌,戴文俊.颈椎曲度异常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9(1):92-94.
[4]王有科,覃兴乐,徐森明.颈椎曲度与颈椎病关系研究进展.右江医学,2016,44(2):214-217.
[5]张锋,周钢,王顺生,等.青年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与分析.山西医药杂志,2011,40(15):783-784.
[6]张华玲,李耀威.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在青年颈椎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9,15(24):29-31.
[7]陈敬锋.青年单纯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早期颈椎病的相关度分析.吉林医学,2012,33(20):4346-4347.
[8]田利军,刘星,苏志勇,等.青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与早期颈椎病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S1):164.
[9]王宇澄,房纬,张玮.颈椎生理曲度在青少年颈椎病复发阶段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天津中医药,2013(4): 212-213.
[10]孙艳红,王海艳.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症状研究.海南医学,2016,27(23):3868-3870.
[11]杨彬.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手法治疗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12]王华东,孙保和,宿秀峰,等.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500例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11.
[13]肖靖,刘洪英.X线检查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对于年轻颈椎病患者的诊断价值分析.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4(12):91-92.
[14]王成林,董汉彬,王敏,等.颈椎侧位平片对生理曲度异常分型及早期颈椎病诊断价值研究.现代医用影像学,2000(5):201-204.
[15]刘美金,王玉柱,尹艳丹.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与诊断符合率的探讨.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60-61.
[16]曾科学,盖娟娟.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影像学检查意义.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0):2175-2176.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3.028
2016-12-30]
118000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