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覃保霖《陶针疗法》

2017-01-14 12:59
中医文献杂志 2017年6期
关键词:壮医重病肩胛

·文献文摘·

浅析覃保霖《陶针疗法》

陶针疗法是古代流行于民间,尤其是南方各地的一种医疗技术。至今壮族地区仍在使用。覃保霖运用和研究壮医多年,有着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诊疗之余在壮族民间搜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覃保霖陆续将其研究成果、学习心得撰写成论文和论著,先后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1959年12月,《陶针疗法》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结束了壮医药没有著作的历史。《陶针疗法》从源流、治则、取穴、临症治疗等8个方面全面而概括地介绍了陶针理论和操作方法。并例举了33种常见多发疾病及重病的治疗。陶针疗法的取穴是刺激分野,不遵循中医经络,以线而为主。如在项背脊部上,有背廊、肩稜、肩胛环和骶鞍4个刺激分野;颈胸腹部上,有颈侧、脐行、乳行、挟脐行、脐环、谷线、水线、胁行、腹沟9个刺激分野。覃氏认为陶针的刺激分野虽溢出中医的经络,与现代解剖部位区分也有出入,但其基本刺激分野具有共通之处,背廊、肩胛环、骶鞍环3个分野相互关联,在陶针疗法的整个刺激分野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以背廊为经,肩胛环、骶鞍环为纬,可以统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陶针疗法》对保存和发展壮医针灸疗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针刺手法因刺激量的不同分为轻刺、平刺、重刺、放血、挑疳5种,其基本特点是轻病、阴证、虚证、寒证、诸不足者轻刺;重病、阳证、实证、热证、诸有余者多重刺;通常以平刺;瘀病、重病性实证,可放血或挑疳。《陶针疗法》是覃氏对家学及临床多年经验的总结,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切合临床,是壮医针灸的奠基性著作。

莫清莲,戴铭.广西中医药,2017,40(5):37.

猜你喜欢
壮医重病肩胛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肩胛下肌损伤分型及治疗研究进展
肩胛舌骨肌的超声解剖及临床应用价值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肩胛下旋综合征研究进展
遇见
牙廷艺教授运用壮医刮痧排毒疗法经验拾萃
壮医术语英译规范性问题及建议蒙洁琼
美国汽车巨头“重病”缠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