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找学术根据地到建立文学研究空间
——评徐正英教授著作《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以出土文献为起点》

2017-01-14 12:07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文学思想司马迁学术

李 敏

(郑州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从寻找学术根据地到建立文学研究空间
——评徐正英教授著作《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以出土文献为起点》

李 敏

(郑州大学 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由罗宗强先生开创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迄今已有近四十年历史,其研究特色是“把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反映的文学思想倾向放在一起研究”。通过罗宗强先生及其弟子们的努力,目前已经完成《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宋代文学思想史》《明代文学思想史》等重要著作,并建立起了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的学科体系,提出了一整套学科的学术理念与研究方法,其影响力得到学术界公认。

值得关注的是,徐正英教授的论文集《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以出土文献为起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从文学思想的角度阐释先唐文献,显示出构建学术空间的自觉意识,填补了中国文学思想史序列中先唐文学思想研究的空白,对于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以出土文献为起点》这部论文集涉及的古文献颇为广泛:从出土文献、佚文献到传世文献,从琐碎的甲骨刻辞到成篇的文学文本,但作者关注的重心不是考证文献和语言本体阐释,而是努力挖掘文献背后先前常被人忽略的文学思想。

其一,作者在出土文献研究中找到学术突破点:从甲骨文中找出文学思想因素、从青铜器铭文中总结出文章赞颂美德、记彰功烈、宣扬孝道的社会功能。

如《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一文,作者没有对甲骨文作文字学、历史学研究,而是从中寻找到了尚文意识、文体雏形、写作意识:从包含有伐、舞、奏、文、美等字的刻辞中归纳出尚文意识;从考察甲骨文中具有的占体、谱体、表体、令(命)体、册体、祝体、诰体、典体等,将文体形成史上推到殷商时代;从甲骨刻辞的炼字、造句、谋篇例证中发现商朝人的写作意识。《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功能观》一文没有去关心铜器分期断代问题,而是从重复出现的青铜器铭文词句里,发现了成熟的文学功能观念。上博简《孔子诗论》本身是文论文献,作者用8篇论文作了重点分析,在与《诗经》文本及历代解读《诗经》文本言论的对读中揭示出其诗学思想价值。

其二,注重研究佚文献等边沿文献的文学思想,从零碎的佚文里,找出有关文艺内外规律的见解。

佚文献的辑录在清代中后期就形成规模,但利用佚文献研究文学思想的论著却很少,把佚文献独立出来,专门研究其文学思想的论著则还没有。作者将《先秦文论佚文考辑》《先秦佚文中的文艺思想》等具有文学理论色彩的20则佚文汇集在一起,探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是一种新发现。《先秦文论佚文考辑》从众多的佚文献中,辑录出来可用的20条文论佚文,发现了传世文献中所没有的法家“文学本质论”、名家“以类相动论”等。《先秦佚文中的文艺思想》利用所辑20则先秦文论佚文,指出先秦诸子在思想领域追求百家争鸣,在创作领域追求百花齐放,但在言辞问题上却有着大致相同的追求:慎用语言,重质轻文,尚实崇信,修饰规范化。由于所用的材料是从大量的佚文中花工夫考辨辑录出来的,论文给人全新的印象,论据特别扎实,结论尤为可信。这些观点更新了学术界对先秦文学思想的认识,给大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其三,在丰富的传世文献中,作者着重讨论文学理论命题。

《从〈原道〉篇看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揭示出“道”字的三种用法,三重内涵,阐述了古代文学起源论的经典命题,指出刘勰的文学起源论打通了老庄的自然之道和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适应了南朝社会反对形式主义文风的需要。《“诗言志”复议》多方考证“志”字,厘清“志”的主要内涵是政治抱负、道德修养,作者不同意《毛诗正义》“情志一也”的说法,把“诗言志”的原始含义与“缘情说”区分开来,恢复了其真实的理论价值;《古代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学术透视》和《近代以来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学术观照》两文,总结了自古及今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成果,以发愤著书说、春秋笔法理论、实录精神、立言扬名思想、爱奇审美趣味建立了司马迁关于文学创作、文学价值的理论体系;《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一文引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解读魏晋士人对于生命价值与生死大事的看法,找到文学反映论的核心层次在于觉醒的生命意识。

《先唐文学与文学思想考论——以出土文献为起点》这部论文集注意文献材料的完整性和理论的系统性,运用二重证据法在完善已有文本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新问题、发表新见解,承继了陈寅恪先生“新材料与新问题”研究之学术潮流。

首先,作者注重运用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的双重实证,评论与作品对读的研究方法,历代研究成果排列比较的鉴别方式,消弭学界纷争或者提出新观点。

《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一文纠正了刘勰、颜之推、萧统、宋濂、章学诚、方苞等人关于各类文体皆源于五经观点的偏颇以及《文心雕龙》对多种文体起源的误断。《“郑风淫”是朱熹对孔子“郑声淫”的故意误读》一文借助二重证据法确认孔子所斥“郑声淫”不包括郑国诗歌。《孔子诗论》的一组文章,把孔子的评论与诗篇文本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又与传世文献中历代相关评论对照分析,以验证批评的得失,揭示批评的独有价值及特征,注意到了孔子评诗“明显打上了春秋时期重借题发挥,重视实用的解《诗》特点”。

《先秦至唐代比兴说述论》一文,排比《周礼·大师》、《诗经》毛传郑笺孔疏、《楚辞》王逸章句、挚虞《文章流别论》、刘勰《文心雕龙·比兴》、钟嵘《诗品序》以及陈子昂、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对比兴的看法,指出“比兴说”在唐代以前只是对修辞手法的诠释,而唐朝人始将其升华为一种创作理论、一种文学主张,赋予它深厚的内涵。《古代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学术透视》《近代以来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学术观照》两文,内容从汉代一直打通到当下,依据肯定和否定司马迁文学思想的两条主线,逐一精细解读历代的评论文献,揭示数以百计评论者言论的特点和是非功过,理清两千年来的评论线索、发展走向,进而寻找出未来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的空白点和基点,总结反思历代研究中暴露出的普遍性问题,从方法论高度为未来的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指出路径。《〈公莫舞〉古辞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前瞻》一文把当代学者研究的贡献之争放到整个《公莫舞》研究史中来评价,对古代沈约、智匠,今人陆侃如、冯沅君、逯钦立、杨公骥、白平、赵逵夫、叶桂桐、姚小鸥等论说《公莫舞》的意见逐一进行归纳提炼,揭示《公莫舞》研究已达到的水平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公莫舞》文本的研究至今仍存在较大分歧,进一步提出了在现有基础上强化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及文物结合,文学史家、文字学家、戏曲史家、绘画史家、考古学家、民俗史家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新思路,这一新思路当是行之有效的。

其次,作者在辑佚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双重比较论证中,也多有新发现。如《先秦文论佚文考辑》与《先秦佚文中的文艺思想》利用所辑20则先秦文论佚文,发掘出了传世文献中所不存在的法家“文学本质”理论、名家文学“以类相动”理论、先秦诸子言辞观的趋同性等等,为学术界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当然,此书尚有值得商榷之处:分期分类研究虽然贯穿整部论文集,但具体到一些论文中,或对于分期不甚措意,或对分类没有穷尽,感觉还有续论的必要。比如《殷商甲骨刻辞中的文艺思想因素》一文,尚未说清楚“殷礼二分”、新派与旧派的尚文意识有无区别?王卜辞与非王卜辞之文体观是否一致?等等。再如《西周铜器铭文中的文学功能观》一文,在总论其文学功能观之外,也还可以分论军功集团、史官集团等不同社会群体文学功能观的差异。这些内容都是可以进一步辨析的。

(责任编辑 张 静)

猜你喜欢
文学思想司马迁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红楼梦文学思想的现代阐释》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论元代散曲的文学思想和现实特征
关于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的解读
司马迁拒受玉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