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富
(四川省会理县六民乡畜牧兽医站615104)
浅谈猪水肿病诊治
杨昌富
(四川省会理县六民乡畜牧兽医站615104)
猪水肿病又称大肠杆菌毒血症、浮肿病、胃水肿,是小猪一种急性、致死性的疾病,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部位发生水肿。文章首先概述该病的诊断要点,随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出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猪水肿病;病理变化;发病原因;诊疗措施
猪水肿病又称胃水肿,是一种急性肠毒血症,主要发生于断乳仔猪。在养殖过程中,由于饲养方式改变、气候条件剧烈变化或水体受到污染都会诱发猪水肿病的发生。该病多发于春秋两季,患病猪只的死亡率在80%以上,给养殖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必须结合其流行特点和发病原因,找出有针对性的诊治措施。
该病的主要侵害对象以断奶后不久的仔猪为主,且体型较为肥胖的猪只更易患病。猪水肿病具有较为明显的地方性流行特点,通常情况下只在一定范围内 (养猪场或猪群)传播。虽然传播范围有限,但该病的致死率极高,如果不能及早发现和及时治疗,会给养猪场带来严重损失。
在患病早期,病猪食欲较之以往明显减少,体温无明显变化,且活动频繁,常在猪圈内往复运动或胡乱冲撞;患病后1~2d内出现腹泻,饮食饮水基本废绝;随后出现肌肉震颤和轻微抽搐现象,不能久站,卧地时间增长。强行驱赶病猪,病猪步态僵硬,后肢明显乏力[1]。患病猪只的病程长短不一,短则2~3d,长则一周左右,死亡率超过80%。
病猪主要病变部位是胃和小肠。剖检可见病猪胃内充满半消化状食物,胃黏膜上分布有密集的红色血斑,部分区域有出血现象。胃底黏膜有明显的水肿现象,将黏膜和肌层分离后可发现部分胶冻状物质。小肠黏膜有轻度出血,胆囊、直肠等部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水肿现象。
刚断奶的仔猪,由于自身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肠胃内的消化酶活性较低、数量较少,加上断奶后食物成分改变,容易导致仔猪出现消化不良,进而引发肠道内菌群失衡。在这种情况下,肠道内一些具有致病性的大肠杆菌开始大量增殖,并产生毒素。由于毒素不能及时排除,被肠道吸收,引发毒血症,即猪水肿病。
除了上述原因外,部分养殖户长期使用精饲料喂养仔猪,导致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偏高,引发猪水肿病。季节变化和气候条件也是诱发仔猪换水肿病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由于温差变化较大、冷热交替频繁,仔猪抵抗力较弱,也会引发消化不良和肠道疾病,继而诱发水肿病。
由于猪水肿病具有发病突然、病程极短且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需要结合其具体发病原因,找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尽量减少该病的发生。结合上文分析,总结其主要的防控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采取科学养殖和管理方式。定期清理猪舍内的粪便和污物,选择晴朗天气进行通风;定期进行舍内消毒,尽量保证猪舍内处于恒温状态;如果要改变饲料种类,需要循序渐进的变换,不要突然改变,以提高仔猪肠道对饲料的适应和接受能力。
第二,科学配置饲料,严格控制饲料投放量。断奶仔猪的消化能力十分有限,应注意控制喂食量。饲料中可以适当增加纤维素和多种维生素,尤其是选用精饲料喂养的养殖户,尤其需要控制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第三,孕母猪应加强产前产后的饲养和护理,仔猪应及时吮吸初乳。用针对本地 (场)流行的大肠杆菌血清型制备的活苗或灭活苗进行接种妊娠母猪,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2]。
有效预防措施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猪水肿病的发生,从而维护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需要各养殖户加以重视。
猪舍内转入仔猪之前,或转出之后都应当做好相应的消毒处理工作。尤其是门窗、墙角等位置,应先用扫帚等工具进行清扫,随后用2.5%的氢氧化钠溶液喷洒消毒,尽量保证猪舍内每个部位、角落都喷洒到位。母猪转入产仔舍的前3d用0.5%高锰酸钾水溶液喷洒消毒,避免母猪从外界环境中带入病原微生物。在母猪产仔后,应坚持每天清理一次粪尿,保证舍内干净、卫生。
(1)恩诺沙星4~6ml肌注,每日2次,连用3d;0.1%亚硒酸钠 3~4ml,肌肉注射,间隔5~6d重复注射一次。
(2)头孢止痢每千克体重 0.1~0.15ml口服或肌注,不可超量,也不必与其他药配合应用。
(3)硫酸卡那霉素每千克体重25ml肌注,2次/d,连用3d。剂量准确,不可超量。5%葡萄糖200ml静脉注射。
(4)庆大霉素 5ml,地塞米松100~200mg分点注射,连用2~3次。
猪水肿病的致死率极高,做好日常防控工作尤为关键。养殖户应当养成良好的管理习惯,确保养殖环境的卫生和安全。一旦出现患病猪只,立即隔离用药,将损失降到最低。
[1]窦立静.某猪场断奶仔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J].新疆农垦科技,2015,38(8):30-31.
[2]仇国琴,郭乃勇.某小型猪场仔猪水肿病的诊断与防治[J].兽医导刊,2014(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