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娜,李 童,罗 辉,王 娜,周晓莹,娄媛媛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1.电诊科;2.眼科,吉林 吉林13200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图特征与ER、PR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李红娜1,李 童2,罗 辉1,王 娜1,周晓莹1,娄媛媛1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 1.电诊科;2.眼科,吉林 吉林132000)
乳腺癌是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决定预后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治疗。超声检查,是乳腺癌常用的检查方式。乳腺组织的生长和细胞的增殖均受雌激素、孕激素的调控,而当其发生癌变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在浸润性导管癌中临床意义更大[1]。然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声像图特征与ER、PR表达是否存在相关性,目前研究报道尚少。本研究回顾分析3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征象与免疫组化结果(ER、PR表达),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6月至2016年8月在吉化集团总医院收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6例,年龄25- 63岁,平均年龄(47.32±9.37)岁。患者就诊的原因是乳房疼痛或肿块,病程为3-24周,平均(13.94±3.16)周。纳入的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患者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结果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②术前均未进行放疗、化疗等;③术后病理有免疫组化结果,如检测ER、PR表达等;④有术前1周内的超声检查结果;⑤对于多种病理类型共存的乳腺癌或术前已行穿刺活检者,均给予排除。
1.2 超声检查 仪器采用Philips IU22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分别为6-15 MHz。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腺,从乳头外上象限开始,探头长轴与乳腺导管方向一致进行扫查,然后探头长轴与乳腺导管呈垂直方向由乳头向周边扫查,常规探测双侧腋下及锁骨区淋巴结。发现肿块后采取多切面扫查,记录乳腺肿块的大小、形态、毛刺征、纵横比、微钙化、后方回声及内部血流 Adler分级等声像图特征。Adler分级:无血流信号为0级;少量血流,1-2处点状血流Ⅰ级;中量血流,1条主要血流长度超过病灶的半径或有几条小血管Ⅱ级;丰富血流,4条以上血管,或血管相互连通交织成网状Ⅲ级[2]。
1.3 免疫组化检测 手术标本采用10%甲醛固定后常规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ER、PR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以细胞膜及细胞核出现棕黄色或棕色颗粒的细胞作为阳性细胞。阳性表达强度判定标准:阳性细胞数<10%为阴性(-);阳性细胞数为10%-30%为弱阳性(+);阳性细胞数为31%-50%为阳性(++);阳性细胞数>50%为强阳性(+++),(+)、(++)和(+++)均判定为阳性[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 36例患者直接超声征象显示病变位于左侧乳腺20例、右侧乳腺16例,其中23例位于外上象限、6 例内上象限、4 例外下象限、2例内下象限和1例中央区。病灶最大径1.0-8.3 cm,平均(2.98±0.61)cm,纵横比≥1.0者18例,其中最大径≤2.0 cm者14例,>2.0 cm者22例。病灶内部呈低回声32例、混合性回声3例和中等回声1例,17例后方回声衰减,24例病灶内部可探及微钙化。14例病灶边界不清晰、15例欠清晰、7例边界清晰,其中19例见小分叶征、16例有毛刺征。内部血流Adler分级:0-Ⅰ级6例、Ⅱ-Ⅲ级30例,其中呈现高速高阻型动脉频谱23例。
2.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6例患者ER表达阳性22例(61.11%);PR表达阳性21例(58.33%)。
2.3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ER、PR表达的关系 乳腺癌直接超声征象中,有后方回声衰减、内部微钙化、边缘毛刺征的患者ER、PR表达阳性率高于无后方回声衰减、内部微钙化、边缘毛刺征,有小分叶征的患者ER、PR表达阳性率低于无分叶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灶最大径(≤2.0 cm和>2.0 cm)、纵横比(≥1.0和<1.0)及血流Adler分级(0-Ⅰ级和Ⅱ-Ⅲ级)患者之间ER、PR表达阳性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的深入研究,发现分子病理学标志物与患者对治疗的敏感性、反应性关系密切,影响其预后质量[5]。研究报道[6,7],ER、PR的表达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关系密切,可以指导临床治疗,如ER阳性、PR阳性的患者对三苯氧胺内分泌治疗的敏感性可达75%-80%,并且术后5年生存率高于ER阴性、PR阴性的患者,更为重要的是术后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率低;ER阴性、PR阴性患者虽然对内分泌治疗不敏感,但是对化疗敏感,能从新辅助化疗中获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图特性是由其不同生长方式决定,其侵袭、转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受多基因调控等,与细胞分子生物学因素关系密切。因此,术前如果能用超声检查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生物学行为进行进行初步评估,将为临床医生的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本研究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直接超声征象与分子病理学标志物ER、PR表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ER、PR阳性表达与后方回声衰减、内部微钙化、边缘毛刺征、小分叶征关系密切,有利于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和预后。本研究17例患者后方回声衰减,14例ER表达阳性、13例PR表达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后方回声衰减的原因是由于肿瘤组织内胶原纤维含量高,吸收声能增多造成,多呈中等分化。乳腺内的微钙化(钙化<1 mm)是由细胞溶解后碎屑及钙盐沉积形成,大小多为100-500 mm,与恶性病变关系密切,超声声像图上表现为多发点状或簇状强回声。本研究结果显示,内部微钙化与ER、PR表达之间存在关联性,有内部微钙化的患者ER阳性率75.00%、PR阳性率79.17%,均明显高于无内部微钙化患者(33.33%、25.00%)。因此,当超声声像图显示内部微钙化时,高度提示ER、PR表达阳性,适合采用内分泌治疗。边缘毛刺征是由乳腺小导管及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其间可有癌细胞浸润,是鉴别肿瘤性质的典型征象[8]。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边缘毛刺征的患者ER阳性率81.25%、PR阳性率75.00%,无边缘毛刺征者为45.00% 和50.00%,与贾志莺[9]等报道一致。ER、PR阳性的患者对内分泌治疗比较敏感,因此,具有边缘毛刺征更适宜行内分泌治疗。小分叶征也是鉴别乳腺肿瘤性质的一个特征性声像图表现,在乳腺微小癌中,可能是仅有的恶性征象[10]。本研究结果显示,有小分叶征者ER阳性率47.37%、PR阳性率52.63%,低于小分叶征者的76.47% 和70.59%。因此,具有小分叶者易采取合适的化疗方案,并且预后较差。病灶大小、纵横比、内部血流Adler分级与ER、PR表达无相关,可能原因为: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均受内分泌调控,即使ER、PR表达阴性,但肿瘤内部仍保留大量受体,促进肿瘤迅速生长;乳腺癌是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生长过程中释放大量血管生长因子,促进新生血管生长[11]。
综上所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声像图征象与ER、PR的表达关系密切,在预测其生物学行为特征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1]江歌丽,周 鑫,曹勇女,等.新辅助化疗后ER、PR由阴转阳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学,2014,36(2):213-215,218.
[2]陈圆圆,刘军杰,魏晏平,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与超声弹性成像联合诊断BI-RADS4类乳腺病变[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5):332.
[3]王颖芳,李智贤,曾 健,等.三阴性乳腺癌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1): 87.
[5]G ksu SS,Bozcuk H,Koral L,et al.Factors predicting lapatinib efficacy in HER-2+metastatic breast carcinoma: Does it work better in different histologicsubtypes[J].Indian J Cancer,2015,52(4):517.
[6]李朝喜,刘 杨,王立坤,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征象与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7):2820.
[7]刘军杰,陈圆圆,李智贤,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BI-RADS分类与雌、孕激素受体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2(4):244.
[8]郭志洁,周苏晋,赵 岩,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表现与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相关性[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5,24(3):216.
[9]贾志莺,艾秀清,张银华,等.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直接超声征象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7):3291.
[10]吴 丹,赵月虎.高龄乳腺癌患者的超声特征临床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5(4):709.
[11]罗丽芳,郑小红,邓劲瑶,等.乳腺癌超声征象与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的联系[J].实用癌症杂志,2014,29(5):574.
1007-4287(2017)06-1058-02
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