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生
摘 要:桂北特有的自然环境、地理、历史、文化及多民族杂居等因素,造就了桂北古民居的形态多样、类型丰富等特征。文章从绘画角度来探析不同风格形态的桂北民居所蕴涵的价值。
关键词:桂北民居;民居绘画语言;民居保护;传承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11-0123-03
The?Study?on?the?Value?of?Painting?Creation? of?the?Ancient?Dwellings?in?Northern?Guangxi
XING Fu-sheng(Li Jiang College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6, China)
Abstract :In North Guangxi unique natural environment, geography, history, culture and ethnic groups, such as factors, creating a variety of GuiBei gu dwellings in the form, type rich featur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ainting to review the value of the dwelling houses in the north of guang xi.
Key words :Northern Guangxi folk house; vernacular dwellings; protection; inheritance
Internet :www.artdesign.org.cn
桂北为广西北部简称,九万大山山脉跨越境内,群山连绵、河流密布,山地、丘陵、平原俱存;温暖湿润的气候加上山川交织的地形,山林葱郁,植被茂盛。在特有的自然环境、气候、地理、历史、文化及多民族杂居等因素下,造就了桂北古民居的形态多样、类型丰富等特征。①
桂北古民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无处不闪耀着劳动人民的智慧,无处不凝结着时代经济、文化、技艺的硕果。目前,桂林除少量明代民居断垣外,大量留存至今的清朝中期至民国初年的古建筑。②在现存的古民居中,分属豪门望族(灌阳月岭古民居,阳朔旧县古民居),达官贵人(灵川江头洲民居,临桂李宗仁两江故居,白崇禧会仙故居),普通商贾(灵川大圩古镇),以及一般民众建筑。③
在这些地区所留存下来的古民居主要为白墙、灰瓦的砖石建筑,这些砖石建筑吸收了中原徽派建筑的挑檐、马头墙等造型;在灌阳月岭古民居建筑群还有制作精美的石雕牌坊;留存下来的古民居当中,还有一些丘陵地带汉族民居为土建,是使用黄泥土“夯”成墙,这些为当地汉族居民的主要居住建筑。除此之外,因为桂北境内多山,植被茂盛,生存在这里的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因地制宜,采取山上木材依山而建,这些山地民居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如“吊脚楼”。
一、民居可读性
(一)历史造就民居
战国时期,桂林属楚越之交,在传统民居特征上,桂北当地民居与湘南民居很多特征都是比较相似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立了“桂林郡”,开始了修运河、筑灵渠,同时也带来了中原的文化。湘江和漓江通过运河连通后,可顺漓江而下,直达梧州至广州。有了相对发达的水运,大量中原生活物资从水路带到了桂林;两广的商运、税供、兵饷等等也由桂林直通中原。通过这些商贸的来往促进了中原文化与桂林当地文化的交流。因此,在桂林北部一些豪门望族、达官贵人等民居建筑上具有徽派建筑的神韵存在。
在湘漓水道两旁一些城镇,如大圩、阳朔、兴坪、恭城、平乐沙子等县镇,由于受中原文化和西洋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民居还是豪门、家祠,其建筑艺术和开间布局,既有徽派建筑的秀美又具备西洋建筑中的花纹装饰的精巧。有的建筑外形上充分借鉴了西洋建筑样式,如桂林城内白崇禧公馆、李宗仁官邸、平乐沙子石板街上的一些建筑形式等;在一些窗棂图案上的变化也可以看到民居建筑所受到的影响。
明清年间,由于灵渠年久失修,因而桂林北部往中原的通道逐渐由旱道取代水运,经灵川大圩、熊村、长岗岭、入兴安、全州进入湖南,沿途各镇因为商道的繁华,民居建设也较为恢弘。建筑形式上更多保留了徽派建筑的魅力。
(二)民居承载历史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国家和广大民众也逐渐变得富裕,人民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思想觉悟也在不断提高,逐渐开始寻根、问祖,开始要追溯: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如何提高民族自信心,如何做到民族共荣等。我们从建筑符号可以看到其具体的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以及民族发展过程。
因此,通过解读桂北民居就可以追溯2000多年历史,可以研究桂北地区对外交往过程中的文化艺术的融合,价值观念的融合;解读山地民居就可以了解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互相之间的包容和特征;也可以了解近百年以来中国与海外之间发展史的一些影子。
二、民居绘画之美
(一)民居与绘画
中国建筑的审美最早源于绘画。唐朝的著名画家阎立德官拜“将作大匠”“工部尚书”,阎立本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主要负责官府工程建设;其后展子虔、郑法士等画家均为历朝建筑师;即使是圆明园,也是由清末画家庆祥主持设计。④
在中国山水画中,构图上画家偏爱俯视,这也是较能体现气势的构图观赏角度,古有苏东坡“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在桂北民居中,从整体布局到房屋设计都吸取了中国画章法布局与造型元素,构造巧妙、美观实用。在选址、布局上追求与环境的融合,讲究布局对风水的影响,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统一。古民居隐在青山古树间,从高出看去,房顶的瓦片层层叠叠,屋檐彼此起伏,在大面积的墙壁衬托下,显得端庄大气。
(二)砖石民居绘画语言
桂北古民居中,有大批是用青砖和灰瓦砌盖而成的砖石建筑。如兴坪渔村,灵川江头洲、长岗岭,全州月岭等,多数为二层的阁楼青砖房屋,建设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山间;房与房之间由许多小石头或大块青石板铺设道路,极具装饰性;户与户之间隔有一道高高的封火墙,墙角两端有一些凤头龙尾形的图腾饰物,有腾空之势;房顶屋脊采用瓦片斜立或砖块堆砌成脊,中间做成造型精美的中墩,两端做成各种造型精美的鳌尖。在表现这些线条时适当进行夸张,不但展现了建筑的气势,还可以破除房子工整死板的外形,也能体现房子历经风雨依然屹立的沧桑。一些大户人家房屋的樑枋、墩柱、窗格等上有一些精巧细致的镂雕吉祥图案和彩绘;门头上的福、禄、寿、喜等图案,包括对联、木纹丰富的门板等,更显细致精美、虚实相关。
绘画中大多以铺天盖地的小青瓦和大块面的墙面进行对比,墙面历经风雨侵蚀,基本上都只保留了材料的本色,多处夹缝或墙头均长满高低不一的荒草,挤裂墙砖,裂缝分割画面,在构成上具有一定的美感。密集层叠的灰瓦撑托纹理厚重朴实的青砖组合成的墙面,与远处黛色的远山,近处的树木、小路融为一体,加上极具生活乐趣的装饰纹样和乡间的生活道具,具有丰富的视觉感受,晴天便是一幅幅色彩素雅的水彩画,雨天便是一幅幅构图精美的水墨画,成为不可多得的绘画元素。
(三)土墙民居绘画语言
土墙民居在桂北农村随处可见,是使用有粘性黄泥土拌上稻草等物质制作成大块的泥砖,作为墙的主要原材料,甚至有的直接使用黄泥土“夯”成一堵宽厚的墙,屋顶铺盖小灰瓦或树皮、稻草。有的在土墙外面刷上一层白色的石灰,经历多年的风雨,石灰逐渐脱落,墙面开始不规则出现泥砖的痕迹,与呈线条状的灰瓦或者树皮、稻草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土墙民居基本上为一层小屋,造型简洁明快,门窗基本上都使用较为简单的木材直接拼接而成,没有过多的纹样装饰。土墙民居大多为普通人家住宅,房前屋后通常堆着不少农具、生火木材,晾晒各种粮食、被服等,更体现了生活的趣味性。绘画上,大面积瓦片或树皮组成的密集线条与墙面进行对比,墙上掉落的不规则石灰块面进行肌理丰富,门窗在大虚的墙面上进行了长线大块面的分割,加上屋前生活用具和家禽的点缀,就是一幅幅构图不一、色彩稳重的画面。然而,随着新农村的建设,这些房子基本上很少有人居住了,经过几十上百年的风雨,很多都摇曳在山间。
每走到郊外,那点缀在绿油油田野上的农家土屋,灰瓦树皮互相映衬,白墙黄墙高低错落,加上房屋主人在房前屋后晾晒的各种彩色衣衫……这些本来就是一幅幅美丽的画面。
(四)木质民居绘画语言
桂北木质民居多为生活在融水苗族、三江侗族、龙胜瑶族等山区原著少数民族建造,根据山区地势因地制宜,用木材框架构建的干栏式木楼,也叫“吊脚楼”。木楼依山而建,高低错落,建设在坡地上,或横跨在涓涓涧水、粗大巨石之上。建设者们根据山坡的斜度,在下方使用长木柱、上方使用短木柱进行支撑,凿孔接榫为樑,铺板为楼。屋顶常用瓦片或树皮遮盖,使用木板封柱为墙。土红色或者青色的宽大石头与褐色的细长木柱、木板,细小的青瓦加上屋后的整片黛山,疏密相间、虚实穿插,搭配上古朴的土红、褐色和黛色,浑厚而稳重。
吊脚楼根据地势依山而建设,有的楼宇紧紧接在一起,层层紧靠、高高低低、错落有致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只见密密麻麻的小青瓦覆盖在整片山坡上,瓦片间有规律夹杂着一小片形状不一的三角形木板墙,还透出颜色较为鲜亮的小面积竹面晒台;穿插于各吊脚楼间的石阶时而遮隐在瓦片晒台下,时而在两片檐廊间点缀。无论从何角度,均具有艺术美感,对其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这种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立体效果,变化丰富,构图完美,节奏感很强。站在寨子对面的任意一个高处,整体远望整片吊脚楼,十分壮观,累叠而有落差;也可近处随意选取一个角度仔细品味,大面小面互相点缀,长线短线互相对比。而在桂北山区的木质民居群中,此景已完美和谐,浑然天成。
新建木楼为树木原色,年代久远,日晒雨淋后逐渐呈深褐色,显现在青草森林中,隐匿于高山云雾下,与山上石阶、屋前栅栏既协调又有变化。随着年份房屋整体结构会产生轻微倾斜,房顶边缘木制横梁在瓦片或树皮的的重压下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塌变形,这些在绘画表现时如能适当变形夸张,更能体现了画面的整体动态美。
每次走近山间寨子,都可以看到楼前屋后晾晒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农闲的老人们对着挂在屋旁高处的画眉在吹哨,穿着民族服装的妇女们穿梭于木楼间忙碌,散发着原始自然的淳朴气息。
三、绘画创作与桂北古民居传承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老房子里面承载着太多的信息,我们在画它的过程中可以读它,在画里不仅仅是绘画一根木头,一块砖,它不是死的,这些都是具有生命的活物。建筑完成后,里面有人的生存空间,有活动的印记、痕迹,这些痕迹都可以呈现在我们的画里。对于一个画家、学者、老师,或者学生来说,在对这些建筑进行绘画时,我们可以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得到建筑审美的熏陶,还可以得到当代与传统之间交融的启示。包括门头上的符号,对联的撰写,镂雕上的吉祥图案等,都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祝愿:祥云代表有好的预兆,两只喜鹊落在梅枝上表现喜上眉梢,荷叶、莲藕和鲤鱼表示年年有余 ,由一百个形态各异的童子构成壮观画面表示人丁兴旺、平平安安、同时寓意多子多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古民居因为过去的建造工艺和设计等原因,逐渐被小平顶房取代。甚至在很多农村,住在古民居成为了贫穷落后的代表,人们以住在平顶房内为荣,更加速了古民居的消亡。由于建造成本与审美不足等原因,再次建造新房时,人们也不再愿意使用传统的青砖、青瓦材料建造青瓦木楼了。我们通过绘画这种表现形式可以了解它的内容,提升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敬仰、尊重,从而激发我们去保护它,去研究它,去传承它。
四、小结
从工程角度来看建筑,更多的是关注它的排水系统、采光、防盗、防火,地理环境的利用等等;从绘画角度来看,侧重点在审美上,更多的是关注建筑的外形、细部图案、材质肌理与环境的融合等。绘画不但具有记录性,还可以从审美的角度于记录的过程中进行美的归纳和展示。我们在绘画中,可以把传统民居可弘扬的地方进行放大,不足的地方进行取舍。现实生活中,大家需要居住得舒适、人性化、更具审美取向。从功能角度来说,绘画不仅仅可以记录生活、美化生活,还可以引领人们的审美心理取向。
注释:
① 刘涛.桂林旅游资源[M]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② 唐旭,谢迪辉.桂林古民居[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③ 廖述高.桂林古城的三川六漏. [N].桂林晚报,1995-11-25.
④ 梁思成.谈建筑[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