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铭霞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具有提出问题的能力时,他们的新型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从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通过我的教学实践与深入思考,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谈一些看法。
一、善用多媒体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感到疑惑不解,进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态势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激发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为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努力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使他们会提问、爱提问。对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将复杂的数学展示得直观清晰并活灵活现,更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最终实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节课,我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在木条a转动过程中,再学生观察
∠2的变化及它与∠1的关系时,我提出问题:(1)木条a与木条b的位置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2)木条a何时与木条b平行?当学生兴致盎然的解决问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1)改变∠1的大小,以上结论还成立吗?(2)∠1和∠2的大小满足什么关系时,木条a与木条b平行?从而得出结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在这次探究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他们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培养了问题意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提问欲望
在新课标的数学教学中,更强调问题引入的情境,我认为:要让学生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好问题”,教师必须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使学生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相同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讨论、交流,和谐地、民主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这也是激发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最有效的可靠保证。
例如,在《平行线的性质》这节课,为了能让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情境: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公元1173年,为8层圆柱形建筑,全部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塔高54.5米.现在,人们发现大楼倾斜了。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o,你能算出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吗?“95°”学生小明回答。“为什么?”有同学质疑。小明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对,我们上节课学的是: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有同学反驳。老师顺势引导:是的,那么这句话反过来说成立吗?这时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积极思考,并且小组交流讨论,还有些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开始看书,自主学习,尝试解决问题。这个小的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巧妙运用方法,指导提出问题
新课程教学理念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学会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此,我们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不断让学生实现和展开思维活动,指导他们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还要运用多元方法,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激发他们创造性的想象,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潜能不断激发出来。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实验、多媒体、教具等展现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去探索、发现问题,进而使学生提出新问题,并充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无理数的探究中,我让学生用两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剪一剪,拼一拼,设法得到一个大的正方形。而后我提出问题,大正方形的边长a可能是整数吗?学生得出结论:a不是整数。我顺势提出问题,a可能是以2为分母的分数吗?学生交流发现不是。之后就有学生提出,a可能是以3为分母的分数吗?而后又有学生提出,a可能是分数吗?我鼓励学生与同伴交流解决问题。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就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行的初步探讨,我相信发展学生主动质疑探究的能力,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其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