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的源流与特点

2017-01-13 07:34龙华云
艺海 2016年12期
关键词:源流特点

龙华云

〔摘 要〕道教音乐主要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并在发展过程中与民间音乐存在非常紧密的关系。道教音乐不仅仅只是宗教音乐,而且还具有多样化、地区化和世俗化的特点。本文通过具体论述道教音乐的源流和特点,有利于让现代人更加了解道教音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现代音乐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道教音乐 源流 特点

道教起源于东汉末年,其凝聚于整个民族快速发展的土地上,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道教的产生并不是一种学说的产生,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发展中的宗教形成与沉淀的结果。其中,在道教形成的初期,它广泛吸收了古代宗教、民间巫术、传统方术、老庄哲学、黄老之学、儒家理论、阴阳五行思想、古代医学等等多种思想和经验。同时,在发展一段时间之后,还吸收了佛教思想[1]。因此,从某一种程度上讲,在道教发起之时,便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文化合体。通过全面分析整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道教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道教是我国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想要真正了解中国文化,便需要深入了解道教。然而,道教音乐又是道教文化发展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了解道教音乐,对了解道教文化,以及我国传统文化都紧密相连。

一、道教音乐的源流

在中国土生土长形成的宗教中,道教是其中一种。道教不仅糅杂了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巫术、方士之说,而且还吸收了各路神仙灵鬼、道家医学、导引和养生等多种理论所形成的。道教作为完整的宗教类型,其创建于东汉顺帝年间,至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了。但是,分析道教音乐的起点,却可以直接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年代。其中,道教音乐发源是原始社会中巫教里所涉及的降神歌舞。一个“巫”字,在最开始就象征着以舞降神的人物形象。

在周代时期,“师巫而舞雩、恒舞于室”便成为了整个社会非常普遍的风尚。直到道教正式成立之时,其音乐歌曲也主要是用于祈祷神灵[2]。

道教音乐从东汉时期开始,便逐渐与斋醮仪式有效结合了起来,并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独特风格。其中,在东汉时期所形成的《太平经》,是第一个系统地提出道教音乐理论。这个理论内容主张音乐能够与阴阳结合,通天地之灵气,开导神明,并认为音乐具有感化万物、确定四时五行的作用。因此,道教音乐不仅仅只是一种取悦灵神的手段,并被赋予了较强的神圣性,逐步发展成为了当前维系道教礼仪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正是受到这种理论的引导,道教在吸收佛教精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具有自己独特性的音诵仪轨。

道教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便发展得较为成熟。其中,道教的经典、斋仪两方面的内容形成了较为完整统一的系统。道教音乐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通过从道教音乐史的角度进行分析,其在这个阶段中发生了下列几件大事:一件是北魏明元帝神瑞年间,嵩山一位道士直接将道教的直诵法改成为乐诵法,也就是将诵经文音乐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道教的感染力;第二件是这个时期产生了与仪式能够相互结合的《步虚声》。在歌唱《步虚声》的过程中,斋人必须坚持“以次左行,旋绕香炉三匝”,让传诵的声音能够直接打到太上道君的高台。这种仪式传诵方法一直被传承到现在;第三件事则是南朝时期的刘宋道士吸收了儒、佛两家的礼法,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斋戒仪范。同时,根据陆修静的一些说法,便需要在行斋的过程中吟诵《步虚辞》[3]。

道教在宋代之后,一直是承袭唐制,稳步发展。其中,在宋代编制的《玉音法事》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属于道教的歌唱曲谱。这种曲谱主要是采用“声曲折”的方式来进行记音,并非常强调四声,准确标明了唱和的规则。统一将钟磬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其制度可以直接追溯到唐朝之前[4]。

道教音乐发展到明代,其曲谱演变得更加规范化。道教音乐的曲谱主要是以工尺谱号来进行标记,并广泛应用于规模较大的音乐仪式中。在明清之际,道教音乐逐渐朝着俗乐化的趋势发展。俗乐化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昆曲和粗细十番的锣鼓组合成为了江南正乙教道士的斋醮音乐的重要内容”。

二、道教音乐的特点

道教音乐虽然属于宗教音乐的范畴,但是却依然根植于民间音乐。道教音乐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与民间音乐紧密相连,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逐步形成了无法割舍的局面。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民间器乐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传统深厚,且演奏过程中的形式、曲目、演奏风格都非常丰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现象,逐步成为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器乐在发展过程中与道教音乐逐渐形成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5]。尤其是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苏州的玄妙观道乐同苏南吹打是一脉相承的,其上海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台湾中南部的道乐则深深受到福建南音的影响;河北巨鹿道教音乐与河北吹歌、西安城隍庙鼓乐与西安鼓乐等,从本质上说明了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二是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吸收了民间音乐的各类素材,并逐步将民间音乐的曲词、曲调的形式变得更加宗教化、形式化。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道教在明代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承袭唐朝、宋朝、元朝的旧音乐,并吸收勒南北朝中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还合理引入了一部分民间音乐,如“清江引”“一定金”“变地花”等。各种曲调都被道教音乐所吸收,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个性的道教音乐特色;三是道教音乐具有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6]。道教音乐在不同的地区所呈现出的风格不同,这主要是因为道教音乐与地方音乐的深度融合。其中,在开展不同的法事中,所采用的同一种绚丽的音乐,常音乐各个地区的行腔、旋律装饰等都呈现出本地区的音乐特点。在开展的同一个法事之中的同一首词,各个地区所配的音调曲目均不相同。正是因为道教音乐主要是根植于民间,所以具有大众化、通俗化和多样化的特征,并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由器乐和声乐两个部分组合而成。道教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涉及到独唱、齐唱、吹打和合奏等多项内容。器乐一般是应用各类法事的开头、过门、结尾等歌曲伴奏之中,而声乐则是民间斋醮音乐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有诵、赞、颂、偈等多种形式。各种声乐器乐在应用的过程中配合相对灵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法事仪轨的需求。当开办的法事不同时,其音乐组合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其中,不同的道乐曲调形式主要分为了“阳韵”和“阴韵”。“阳韵”主要是应用于各种早坛功课和祥祈性的法事;“阴韵”则主要是应用于晚纭的功课和超度法事[7]。

道教音乐的类型非常丰富,不仅包括有赞美神仙的颂歌,而且还涉及到曲调优美恬静的音乐。不同的道教音乐风格的音韵不同,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缥缈飞翔,呈现出超然的飘逸状态;有的雄浑威武,呈现出一种紧张肃杀的氛围;有的则表现出欢快、热烈、雄壮的旋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们的幸福生活。总之,道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象征性。合理地将道教音乐与斋蘸仪式有效结合起来,能够充分凸显出宗教仪式的内在和谐与统一。

道教音乐除了曲调之外,还涉及到曲词,两者相互影响,逐步构成统一的整体。其中,通过全面分析曲词与曲调之间的关系,前者是宗教的一部分内容,而后者则是主要的音乐形式。通过全面分析诵、赞、颂和谐等多种内容,并通过谱曲来形成一首歌曲。

当然,天上仙境也只能源于人们的幻想,就好比抽象的音乐旋律,因有相应的歌词才显得较为具体。当然天上的仙境是人们幻想的一种产物,但是抽象的音乐旋律与歌词相比要具体得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神仙”逐步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色内容之一。超然脱俗是人们心中对神仙的印象。

结论

总而言之,道教音乐里的“移情”在产生的过程中与广大人民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分不开,一个对宗教没有任何情感的人,或者对宗教感到非常陌生的人,是难以受到宗教音乐氛围的感染的。对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宗教来讲,庄严、神圣和神秘的氛围都是信徒的真实际遇。通过以氛围为媒介,能够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快速升华,逐步融入到宗教境界中。道教音乐就是在这种浓厚的氛围中产生的。道教作为宗教中的一种,其音乐形式与其他宗教音乐存在差异性。

参考文献:

[1] 刘红.当代道教音乐的回顾与展望(下)[J].中国道教,2014,01:16-23.

[2] 唐嫚丽,方百寿.道教音乐与崂山旅游[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03:82-86.

[3] 胡军.论道教音乐与现代文化[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02:96-101+5.

[4] 金平.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与丧葬民俗[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5,02:60-64.

[5] 杨婷婷.坤道与道教音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6] 赵楠.沈阳蓬瀛宫道教仪式音乐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

[7] 李春玲.鹿邑道教音乐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

猜你喜欢
源流特点
“啸”的源流
本帮菜之源流考
“干” 字源流浅析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墨竹画的源流析
贯休《禅月集》版本源流及补遗考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