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利
〔摘 要〕只有音响和节奏的打击乐是将多种表演形式组成一体的纽带,统一全剧的节奏和气氛。巴陵戏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吸收,创造,积累,形成了一整套丰富的锣鼓经用于服务剧情,服务演员。
〔关键词〕巴陵戏 打击乐 锣鼓经
打击乐是戏曲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的打击乐,系由各种不同的乐器,以其不同音高和音色交织而成。从一出戏的开始到结束,剧中场次的衔接,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唱做念打都与打击乐有着紧密的联系。
巴陵戏打击乐有一套规范而严格的传统程式:在开幕时及场与场之间有“间场”锣鼓,起着过渡的作用;为配合人物的身段,有专门的用于程式动作的锣鼓;针对不同身份的人物上下场也有各不相同的锣鼓;还有一些用于特定剧目中特定角色的锣鼓。巴陵戏因声腔体系丰富,根据板式变化又有各种起唱锣鼓。为了使大家对巴陵戏打击乐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这里主要就巴陵戏打击乐的沿流变革,巴陵戏的锣鼓经及演奏技巧,巴陵戏打击乐的有效运用三个方面谈点个人体会。
一、巴陵戏打击乐的沿流与变革
巴陵戏打击乐的早期历史虽已失考,但根据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综合全国三百多个剧种的演变过程,可以推断其漫长的发展脉络。打击乐源远流长的历史,决定了中国戏曲的形成。欧阳予倩论述:中国戏曲是以锣鼓起家的,像弋阳腔只有锣鼓没有弦管;就京戏而言,敲击乐器的分量特别重。因此,巴陵戏打击乐一定是经历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据前辈艺人忆述,巴陵戏打击乐的发展和变革主要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约在二十世纪前,巴陵戏打击乐用的是板鼓、大堂鼓、苏锣、苏钞,外加马锣合奏,虽有音喧、气氛强烈的特点,但过于粗犷喧闹,不宜于文戏的伴奏。
第二个阶段为1910年以后,因为战乱频仍,班社走州过府到处流浪,与其它剧种有了更多交流,在原有的打击乐基础上增加了高音板鼓、大土锣、筛锣等乐器,钞增加了副钞,这些乐器的注入,增强了打击乐的表现力。
第三个阶段是建国后,剧种间的交流更趋广泛,为了适应更多剧目的需要,满足观众越来越高的欣赏需求,又增加了大鼓。大鼓音量很大,适用于武戏中的大开打及配合剧情战鼓助威,又可用作水声,风声效果,特别是唱“反南路”或北路“一字板”时,能很好地烘托气氛。大锣也增加了低虎音、中虎音、高虎音、京锣等。钞也吸收了京钞,增加了水钞。这些乐器的增加、吸收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融化吸收,极大地丰富了巴陵戏打击乐演奏艺术。
巴陵戏的乐队叫做“场面”,场面又分“文场”和“武场”。第一、二阶段,巴陵戏的场面采用的是“六场制”,即戏班中常说的“三箱六场面”。
“六场面”包括胡琴、月琴两人及司鼓、大锣、小锣三人,加上捡场一人。后不包括捡场者,增加了三弦,大锣兼钞(正钞)俗称“打夹手”,小锣兼云锣并负责捡半边场,马锣由胡琴兼,另一副钞由月琴兼。这支六人组成的乐队,既要演奏两支唢呐、两支笛子、胡琴、月琴、三弦等乐器,又要担负一整套打击乐器的演奏。在方法上,由于长期实践,形成了一整套个人分工责任制的操作规律,即除一个专任司鼓指挥乐队外,其他几人都要兼任多种乐器。随着时代的推进,1960年后,各类乐器都有了专职乐手,配置更加齐全,演奏氛围更臻完美。
二、巴陵戏的锣鼓经及演奏技巧
锣鼓经是各种锣鼓点子的俗称。只有音响和节奏的打击乐是将多种表演形式组成一体的纽带,统一全剧的节奏和气氛。巴陵戏在长期的实践中,通过不断吸收,创造,积累,形成了一整套丰富的锣鼓经用于服务剧情,服务演员。
1、巴陵戏打击乐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主要分为衔接唱腔与配合身段两大类。衔接唱腔的锣鼓点子分别用于音乐中板式的起唱、收腔。如倒板用大倒板、王板头、小五锤、三二一、加官头、小倒板等,慢皮、二流、慢垛子等2/4或4/4拍子的板式,起唱用挑锤、软三锤、大(小)豹子头、地牌等,起唱一字板、快打慢唱用东摆锤、西摆锤、前五锤、单锤等。唱散板用索锤、凤点头等。六十多个锣鼓点子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相互组合,其中“夹溜子”能与十多种点子组合,变化无常。还有一种“浪子皮”用于“炸肉”。唱腔终止后一般用不同的“稍头”,如三锤、单锤或转锤等。
配合身段的锣鼓按其节奏可分为:(1)炮锣类:有炮锣、急急风、乱锣、大出场、硬七锤等散节奏的点子;(2)尖锤类有:尖锤、下山虎、走锤等2/4拍子的点子;(3)长锤类有长锤、单溜子等4/4拍子的点子;(4)转锤类有转锤、半转锤、拗九锤、花九锤、扭八锤、花八锤、叫头等节奏固定也不作反复演奏的点子;(5)干牌子有大(小)水底鱼、四门静、大(小)内兑锤、七锤、十三锤、十八响、得胜鼓、大(小)扑灯蛾、大(小)扑地蛾、牛甩尾等作过场的锣鼓牌子。
2、巴陵戏打击乐的演奏要求
巴陵戏打击乐对演奏者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无论是合奏一套“闹台”或是伴奏一出戏的“点子”,都要达到抑、扬、顿、挫。要节奏鲜明,音色准确。司鼓要手灵、眼准、板稳,更要熟记剧情、掌握演员的表演特点。打锣者首先要熟悉各种锣的演奏方法。如风锣要击奏锣边。道锣即鸣锣开道,击奏二至三锤单音,然而接唢呐牌子或锣鼓套;点锣或更锣主要作鸣钟击鼓用。司钞者的要求是轻、重、快、慢、稳,要弱得下去,也要强得上来。小锣则要灵活手巧,要起到舌头的作用。整个打击乐起着引领演出,把控节奏,演染情绪的重要作用。因此,整个乐队既要熟谙锣鼓经,又要熟悉各演奏员的习惯,只有熟悉了,才能做到“丑不丑,一合手”。
三、巴陵戏打击乐的有效运用
形式是内容的外化。运用者要有深厚的基本功,更要能融会贯通,能根据特定场景中特殊人物的特殊性格巧妙运用锣鼓程式。巴陵戏《赵云下山》中赵云出场一节,常用的是“夹溜子”。为了更好地表现赵云的勇武、志气昂扬,操作中,我在“夹溜子”前加用“十三锤”。赵云喊:“马到”(嘟那 嘟那|嘟那那那|乙大 乙大八 昌才 乙才|昌才 0 昌才 乙才|才昌 0|嘟那大昌|嘟那大昌|嘟那大 昌昌|乙昌 琅琅|去昌.......);再接“夹溜子”,这些锣鼓点子,只用于此戏。音乐由轻后重、先缓后急,更能展示赵云的沉稳、干练,配合其身段,自有一种洒脱不羁之感。
又如《薛刚反唐》中《围城》一折,是巴陵戏花脸的重头戏。如何展现剧中人薛刚特定环境中的特殊心情,音乐设计中薛刚的唱腔均采用大唢呐伴奏,高亢、激越。其演唱形式已成为巴陵戏花脸唱腔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如何更好地烘托剧情,我们是作了一些探索,下了一番苦心的。
如,薛刚起唱,先用“大倒板”再接“硬五锤”:(0 0 八大八 昌 去 去 去|八大八 对 去 去|八大八大 昌 去 八0 昌 昌 昌 昌 昌0 去0 大0 昌)。反映薛刚怒火满胸又必须强自抑制的悲愤心情,每半句唱腔下一锣鼓点。如:“二目圆睁”(乙大大 昌)“似火烧”(昌才才 昌才昌才 乙才昌 0|)表现薛刚怒也不能,罢也不能的复杂心态。“兵卒喝道”使用了巴陵戏的“尖锤”。在情绪激昂的时候,锣鼓点又进一步加紧。如:(大八 大八大八‖∶昌才 昌才∶‖0咙 0咚|昌 才|)以此烘托气氛,渲染情绪。《薛刚围城》经我与创作者们的集体打磨,已成为巴陵戏的一个拳头产品,成为接待性演出的重要剧目,在农村更是盛演不衰。
戏曲打击乐是戏曲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戏曲音乐的一大特色。巴陵戏的打击乐内涵丰富,锣鼓点子众多,既有严格的程式,也可根据需求灵活运用。作为巴陵戏的从艺者,特别是巴陵戏打击乐的操作者,就需要更多地掌握巴陵戏音乐,不断提高个人演奏水平并能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为剧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