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娥 陈潇潇
摘要: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却又无法体验的事。丧葬是人生中的最后一礼,丧服作为礼服的一种,具有特别的文化意义。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其丧服也具有一定的地方性文化内涵。文章采用田野考察法和分析比较法,将就江苏地区的丧服形制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理清当代江苏地区丧服习俗的地域性特征及其差异,探究江苏各地丧服的共性文化和地域性文化,构筑较为完整的江苏地区丧服形制,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江苏地区的地域特色及其文化个性差异。
关键词:江苏地区;丧服;差异化比较研究
检索:www.artdesign.org.cn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7-0091-03
丧服就是指亲人去世后,家人及亲友为哀悼、追念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的总称。在旧时,长辈也需要为五服以内的晚辈穿丧服,当代丧服则指晚辈为长辈穿戴的孝衣。丧服除了回避、吓鬼神、表悲痛等原始文化意义外,还表达了遵循孝义、崇拜生命等文化内涵,反映了世人对生死的看法。
江苏地区经历了六朝文化、两汉文化等,文化底蕴深厚。在其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形成了金陵文化、吴文化、苏东海洋文化、楚汉文化、淮阳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由长辈口口相传的丧服习俗与形制,是否各具特色,又有哪些差异呢?笔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江苏五大文化区域的部分代表性城市:南京、无锡、南通、徐州、扬州、泰州等地的殡仪馆、图书馆及博物馆等,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访谈和实地观察两种方法进行调研。总结了各文化区域的丧服形制特点,并将其进行差异化的比较研究,了解江苏各地在发展过程中丧服文化的共性及其地域性特点。
一、当代江苏地区的丧服形制特点
当代江苏地区的丧服形制虽然在其历史演进中被简化并与西方丧服元素相融合,呈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状态,但仍保留了传统元素,并具有其地方特色。江苏地区的孝服主要包括:孝衣、孝帽、孝鞋以及其他附属物。
(一)孝衣
江苏地区的孝衣均为白色,基本款式类似于医生的白大褂,领子一般为西装领或立领,通常采用系带的方式固定,且腰间系一条白腰带。在不同的地区又有所区别,如南通地区孝子及儿媳的白孝衣外要围一条青色(藏青色)的围裙,并用白腰带从后面绕过来系在前面,且孝衣后面钉有一块长5-6寸,宽两指,与白孝衣同一材质的布条(类似于古代“五服”中的“衰”);泰州、徐州部分地区的女儿和女婿则是“披孝衣”,将一块白布对折之后类似一件双层披风披在身上,白腰带系于腰间;还有部分地区的孝子,用草或者麻编织的腰带代替白腰带,其更显“披麻戴孝”的意味;徐州城市中甚至出现了以白色的文化衫代替白色孝衣的形式。
(二)孝帽
江苏地区的孝帽按形状可以分为筒形孝帽、方顶孝帽、圆顶孝帽和“三角”孝帽(元宝形孝帽)和“白披头”(用一根孝带系于头部,在后脑勺处固定,其余披于身后)。其中孝子的孝帽必须用白线进行缝合,其他人孝帽用彩色的线缝合,部分地区孝子的孝帽上要钉带籽的棉花或者在帽角用麻线挂一个棉花球;通常男性佩戴方顶孝帽和“三角帽”;女性则多为“白披头”。孝帽一般为白色,但曾孙辈的佩戴红色孝帽,玄孙辈则是绿色孝帽,部分地区孝子等佩戴麻布孝帽,高寿过世甚至采用红白双色孝帽。(图1)
(三)孝鞋
江苏地区的孝鞋通常为钉有麻布或者白布的黑孝鞋或者白孝鞋,尤其是在农村,比较完好的保留了在直系子女鞋面上钉布的习俗,其余近亲统一着白鞋。苏北地区比较多的出现了“绑腿”,即在小腿下端到脚踝处缠裹白布,用黑布系住。江苏地区孝子所穿的孝鞋的鞋跟是不能提上的,类似于“拖鞋”的穿法。有的孝鞋在后跟处用蓝笔或黑笔画了一道的,则说明是公婆或岳父母过世,而自己亲生父母仍然健在。
(四)附属物
江苏地区丧服中的附属物主要包括黑臂章、小白花、杖和招魂幡等。
1.黑臂章:通常子女佩戴印有“孝母”或“孝父”字样的黑色臂章,如死者无子,则由侄子代为“戴孝”,佩戴印有“孝伯父”或“孝伯母”字样的黑臂章,曾孙辈通常佩戴红臂章,其他人则是纯黑色的臂章。部分地区的黑臂章上面会钉有红色或白色布片,也有的地区则不佩戴黑臂章。
2.小白花:通常佩戴于左胸,有的地区小白花上会写印有“哀念”等字样;有的地区则是在臂章上固定一朵小黄花;有的地区则是剪一段白色或黄色的头绳,绕成花朵的样式,别于耳鬓;部分地区不佩戴小白花。
3.杖和招魂幡:通常只有孝子执杖,部分地区也有女儿执杖的,所执的杖必须是同一棵树上砍下来的木头所做。家中长孙即曾孙辈都需要为死者打招魂幡。
通过资料搜集和田野考察发现,江苏地区的丧服在共性的形制习俗上展现出:中西合璧、素雅简洁、婉约柔和、质朴粗犷、浓墨重彩等共性特色;其在文化属性上则呈现出:开放兼容、尊礼重义、细腻传统、崇文重教、朴实交融的特点。江苏地区的丧服形制在其共性文化的特征上又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二、当代江苏各文化区域内丧服形制的差异化比较
(一)当代江苏地区的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的形成是一种不断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各区域的文化、建筑、风俗等都会不断发生变化。当代江苏地区区域的划分,各区域文化的不同,必然会对其民俗风情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表1为国内学者对于当代江苏地区的文化区域的划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快慢不同、地理位置的差异等因素,江苏各区域文化展现着各自不同的文化性格,在此背景下的丧服形制必然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
(二)当代江苏地区丧服的差异化比较
当代江苏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为完备的丧服形制。江苏地区的丧服通常由孝衣、孝帽、孝鞋和其他附属物组成。各文化区域内的丧服在款式、色彩、材质等方面又有所差异。
通过表2江苏地区丧服形制比较可以看出,金陵文化区域内的丧服形制受西方丧服文化影响最大,最为简化;吴文化和楚汉文化区域内的丧服形制较为传统,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少,保留了大量的传统丧服元素;苏东海洋文化和淮扬文化区域内的丧服最为繁复,讲究颇多,形制完备。且各文化区域内的丧服形制之间相互影响。
江苏地区的丧服色彩颇有讲究,在各文化区域内也不尽相同。传统丧服自古遵循“尚白”礼俗,基本以白色为主,在白色外辅以其他色彩点缀。金陵文化区域内的丧服色彩为白色、黑色和红色,其中黑白两色占的比重最多,辅助色较为单一;吴文化区域内的丧服除白色外还有黑色、红色和黄色;苏东海洋文化区域和淮扬文化区域内的丧服色彩种类颇多,除白色外还有黑色、红色、黄色、青色、亚麻色等,辅助色相对比较丰富,但还是以白色为主;楚汉文化区域内的丧服色彩较为单一,除主体色白色之外,只有黑色一种辅助色,是五大文化区域内服色最少,最纯粹的区域。
白色是江苏地区丧服的主体色彩,主要体现在孝衣、孝帽、孝鞋上。辅助色包括黑色和其他有彩色,在丧服中只占很小的一块比重,主要体现在孝帽、孝鞋和其他附属物上(黑色属于西方丧服色彩,也可作为主体色存在,本文中暂以辅助色形式出现)。无论是主色还是辅助色,在各个文化区域内所占的比重也是不一样的。金陵文化区域内白色占了40%,黑色占50%,彩色占10%;吴文化区域内白色占80%,黑色占10%,彩色占10%;苏东海洋文化区域内白色占75%,黑色占8%,彩色占17%;淮扬文化区域内白色占60%,黑色占5%,彩色占35%;楚汉文化区域内白色占90,黑色占10%。(图2)
由江苏地区丧服色彩比例趋势折线图(图3)可以看出,无论在哪个文化区域内,白色都是主体色,且占很大的比重,除金陵文化区域外,文化区域越往北,总体呈现增长的趋势;丧服中的黑色则表现为,越往北,出现递减的趋势;丧服中的有彩色则是从南到北呈折线状,从苏南开始到苏中地区呈现递增的趋势,而从苏中至苏北地区出现递减的趋势。
通过对江苏地区丧服形制和色彩的比较可以看出,金陵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南京,是江苏的省会,是一座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古都,其开放性强、发展进程快,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发展促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加之金陵文化的包容性极强,其民间丧葬文化已经基本西化,丧服形制也有全盘西化的趋势,丧服的主体服饰基本全部被简化,只留具有代表性的黑臂章以及小白花等附属物。现今已经很难在南京的丧服中看到中国传统的“披麻戴孝”了,甚至自古以来我国丧事尚白的观念也有被打破的趋势。整体表达了其中西合璧、开放兼容的特点。
吴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无锡,发展较南京相对缓慢,加之深受吴文化影响,在农村及城市的少部分地区仍然保留了“披麻戴孝”的习俗,但其形制已经被简化了。《周礼》指出“凡凶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经服。……大札、大荒、大栽(灾)素服”。由此可以看出无锡的丧服传承了我国“丧礼尚白”的习俗,其丧服形制并未完全西化,丧服主体保留了孝衣、孝帽、孝鞋等,配饰方面,受西方宗教文化影响,辛亥革命后官方推出的丧服的附加产物——小白花,以及自建国以来就出现的黑臂章也—直沿用至今,展现了其婉约柔和、简洁素雅的特点。
苏东海洋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南通,发展进程相对苏南地区较慢,城市的开放性相对也小,因此其民间丧服形制和色彩更多的被沿用,丧服形制的保留也比较完整。南通地区内的语言、风俗等都有较大的差异,其西北部地区受淮扬文化影响,丧服主体保留了“披麻戴孝”的形式,并广泛采用“披”的形式和“麻”的运用,甚至“戴孝”的寓意也有所表现,当然这与我国传统“五服”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东南部地区受吴文化影响,朱熹注曰:“丧主素,吉主玄”,南通东南地区同样保留了“丧礼用白色”的习俗;还有部分地区受苏北楚汉文化的影响,出现“绑腿”等丧服形制。其整体呈现出崇敬重教、朴实交融的特点。
淮扬文化的代表性城市——扬州和泰州,位于苏中地区,发展进程和南通差不多,因此也保留了较为完善的丧服形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苏东海洋文化和楚汉文化的影响,展现了细腻传统、浓墨重彩的特点。
楚汉文化的代表性城市——徐州,深受汉文化的熏陶,在农村保留了“披麻戴孝”的丧服形制。其地理位置处于江苏与其他省的交汇处,交通便利,城市经济、政治发展快,又受齐鲁文化影响。由于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使得丧服变迁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为了提高丧服的利用率和考虑到丧服的可穿性,在徐州城市里部分地方采用纯白色的套头文化衫代替白色孝衣,但孝帽、孝鞋等仍然继承了传统“披麻戴孝”的丧服形制,展现了尊礼重义、质朴粗犷的特点。
从以上可以看出,江苏各地丧服形制于色彩的传承与革新除了受其地域文化的影响外,更受到城市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等的影响。江苏地区的丧服的主体服饰依然沿用传统的“披麻戴孝”的基本形制,穿孝衣、戴孝帽、穿孝鞋,附属物主要是黑臂章和小白花。在保留其“尚白”的共性文化特征的同时,又根据各区域文化的不同,呈现出地方特色。
三、结语
笔者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搜集,梳理了江苏不同文化区域内丧服文化特点,了解到当代江苏地区的丧服虽基本沿用了我国传统的“披麻戴孝”,但其形制在历史的淘汰中大大的简化了,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全方面的发展中可谓得到了传承也进行了革新,受区域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江苏各地的丧服形制呈现出保留丧服共性文化与特征的同时,又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的特点。丧葬习俗与服饰文化的变革研究,对推进江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地方特色文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