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曾,赵志龙,张贵祥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新发展观背景下北京市综合发展测评
胡曾曾1,赵志龙2,张贵祥1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70;2.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支撑力、驱动力、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承载力六个角度构建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动静态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综合发展能力目前处于领先水平,综合发展增速趋缓,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其中辐射力和凝聚力对助推北京市综合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消费驱动占主导、创新驱动不足、承载力短板已成为影响北京市综合发展最大制约因素。
发展测评体系;动静态比较分析;北京市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下,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国家重点战略实施、强化“四个中心”功能战略定位等新形势下,北京发展面临着新机遇与新挑战:创新发展——强化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协调发展——协同京津冀、绿色发展——建成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开放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共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要应对这些发展新要求和挑战,则首先需要了解目前北京综合发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实施应对策略。如何对北京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评?如何找出现阶段北京综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综合发展测指标体系是正确了解北京综合发展情况及其存在问题的重要前提。
关于发展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国际上比较有代表性成果有:联合国在1996年依据《21世纪议程》从驱动力、状态、响应三个方面构建的包括134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世界银行在1997年从自然资本、社会资产、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四个方面构建的发展指标体系,用于判断各国和地区实际发展能力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情况[2];欧洲统计局从社会、经济、环境、机制四个方面构建的共65个指标的发展指标体系[3];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在2001年基于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健全的启动平台而设计的由58个指标构成的发展指标体系框架[4];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从环境、自然系统、自然资源、空气和水污染四个方面构建的一套高度合并共25个指标的发展指标体系[5];瑞典在2001年从效率、公平和参与、适应性、价值和给后代资源四个方面构建的包含30个主要指标的发展指标体系[6];芬兰在2003年从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横向问题三个方面构建了分为19个主题的发展测评指标体系[7];英国在1995年以社区为评价核心建立了一个包括13个主题共146个指标的可持续发展测评指标体系[8];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从健康、环境、经济繁荣、经济平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国际责任、保护自然、公民参与、管理、人口、教育10个目标出发,提出了包含52个方面共60多个进展指标组成的发展测评指标体系等[9]。国内对综合发展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起步较晚,主要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成果有: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评价中心在2007年从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四个方面构建的中国发展指数,旨在全面测量中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状况和差异[10-11];中国统计学会在2011年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文明、科技创新、公众评价六个方面构建的共45个指标的综合发展指数[12];杜栋和郝晓琳(2012)基于科学发展观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建设、科技创新五个方面构建的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3]等。
总的来说,国内外比较具有权威性和引用度较高的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大多从大区域地区和国家等层面设计的,目前国内从省市层面设计的适合北京特点的发展测评指标也有不少[14-15],大多都是借鉴国内外权威性和引用度较高发展测评指标构建原则和思想。本文立足于北京市,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观和北京市发展具体特点,认为北京市综合发展测评指标应在五大发展观的理念指导下构建,并能综合反映北京市发展实力、发展动力、发展活力、发展环境、影响力和承载力等方面。
(一)综合发展测评指数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北京市综合发展测评指标构建理念和选取代表性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从支撑力、驱动力、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承载力六个角度构建了北京综合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共51个二级指标(如表1所示)。
本文对北京市综合发展指数进行测度,从动态和静态进行实证分析。从动态角度,选取北京市2000—2014年的相关数据,依据综合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对其发展进行测评(表1);从静态角度,将北京市与上海、天津、南京、苏州、武汉、广州、深圳、重庆、青岛和厦门10个国内典型城市进行比较分析,沿用发展测评指标体系,但是根据各城市数据的可得性,表1中指标X11、X14、X37、X38的数据在有些城市缺失,故舍弃。其中指标X13(当年新设立企业数)和X32(对外经济合同额)由于各城市统计口径不一致,采用高新技术企业认证数和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指标代替;X46、X47因统计不一致,选用废水排放量指标代替;国内典型城市的选取是根据2014年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城市科技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十大创新城市排行榜、中国城市商贸竞争排行榜、中国城市文化形象排行榜的排名,选取前30强均在列的城市,并根据相关城市数据的可比较性而确定的。
表1 北京市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表1(续)
(二)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在确定各指标权重,并通过对指标指数法处理后,评价北京市综合发展能力以及将北京市与其他城市综合发展能力进行比较分析,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1.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
有m项评价指标和n个年份,形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ij=(xij)m×n(0≤i≤m,0≤j≤n),其中xij是第i个指标第j年的指标值。
2.指标指数法处理
城市综合发展能力评价涉及经济、科技、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企业、生态等多方面评价指标,由于属性不同,度量单位也不一致,为了便于统一计算,需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根据性质,评价指标分为“效益型”和“成本型”指标两大类。效益型指标是值越大越好型指标,成本型指标是值越小越好,但是有些指标本身难以明确划分为效益型和成本型,比如人口密度指标,就承载力而言,人口密度越大承载负荷越大,故在本文中划分为成本型指标。同理,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废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可吸入颗粒年日均值、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COD排放量、SO2排放量、万元GDP电耗、万元GDP能耗也划分为成本型指标。
指数标准化处理方法如下:
效益型:
(1)
成本型:
(2)
式(1)—式(2)中:yjmax、yjmin分别为指标Xj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标准化处理后的决策矩阵为Z=(Zij)n×m,这样就可以直接对决策矩阵的数据进行处理,Zij越大说明其综合发展能力越强(0≤Zij≤1)。
3.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3)
由式(3)可以计算出北京市各年度的综合发展指数Rj。显然,Rj分值越大,表明城市综合发展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北京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2004—2015)、《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2014)和龙信公司大数据库,北京与国内典型城市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于《北京市统计年鉴》(2014)、《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4)、《天津市统计年鉴》(2014)、《上海市统计年鉴》(2014)、《南京市统计年鉴》(2014)、《苏州市统计年鉴》(2014)、《武汉市统计年鉴》(2014)、《广州市统计年鉴》(2014)、《深圳市统计年鉴》(2014)、《重庆市统计年鉴》(2014)、《青岛市统计年鉴》(2014)、《厦门市统计年鉴》(2014)以及各市科技局、环保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
(一)北京市综合发展测评结果分析
图1 北京历年综合发展水平
根据《北京统计年鉴》(2001—2015)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15)相关数据,计算得到北京市2000—2014年综合发展能力得分,根据得分得到图1,同时为了更直观显示和分析各分要素指数水平,根据北京市2000—2014年分要素发展力的得分,作出北京市综合发展分要素指数水平对比图(图2)和北京市综合发展分要素指数各年占比变化图(图3)。
北京市综合发展水平在十年间显著提升,总体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2008—2012年发展速度较快,之后提升速度由快逐渐变缓(图1),说明最近几年北京市的发展增速变缓,逐渐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
图2 北京市综合发展分要素指数水平对比
图3 分要素指数对北京市历年综合发展影响的占比
辐射力和凝聚力对助推北京市综合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辐射力和凝聚力最近几年已成为影响北京市综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图2),尤其是2009年之后,在各年中分要素指数中的影响力占比在不断提升且处于持续快速上升的状态(图3)。
承载力是影响北京市综合发展最大制约因素。承载力在2008年之后对北京市综合发展影响力没有继续提升,反而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图2),但承载力对北京市综合发展作用的占比仍较大(图3)。鉴于其重要性及其最近几年的波动下降趋势,表明承载力已然成为影响北京市综合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创造力、潜力尚待进一步发挥。北京市是中国科技创新资源的富集区,是研发总部、高校、科研院所集中区域[17],凭借优厚的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以及丰厚的科技技术资金投入,其创造力理应极大推进北京市综合发展水平,但从图2可知,北京市创造力发挥的作用确实有限,其优厚的科技创新条件并未完全挖掘和利用,其创造力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
消费驱动成为拉动北京市发展的主要增长动力。北京市发展的驱动力在近10年来尽管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相比其他发展力而言并不高(图2),其对北京市综合发展影响的占比也在不断减少(图3)。考虑到近年来投资对北京市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出口驱动力在近几年也有所减弱,但驱动力不降反增,可知消费驱动已成为拉动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支撑力对北京市综合发展的拉动作用保持平稳。支撑力增速在近几年保持平稳(图2),且近8年来,支撑力对北京综合发展水平的提升影响占比保持平稳不变(图3)。自北京市2007年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和2012年进入发达经济初级阶段以来,经济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目前北京市综合发展的提升已逐渐摆脱单纯依靠经济增长的拉动。
(二)北京市与国内典型城市的综合发展测评结果分析
评价方法同前文北京市综合发展指数评价方法,根据式(3)计算出个城市综合发展指数值(表2)。
表2 北京市与10个典型国内城市综合发展指数水平比较(2013年)
由表2可以发现,北京市综合发展指数处于领先水平。2013年北京市综合发展指数以总分0.573 2的优势处于所比较城市中的领先地位,与同为超一线城市的上海相比,北京仅比上海高0.002,在支撑力和驱动力方面和上海不相上下,但是在辐射力方面却弱于上海,尤其是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货物周转量和金融流量等指标指数。由此可见,上海作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加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其辐射能力已超过作为全国四个中心的首都北京。然而,与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和天津相比,北京虽然处于优势地位,但北京市各发展力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其明显优势只是相对于南京、苏州、重庆、厦门、武汉和青岛这些二线城市而言的(表2)。
北京市承载力处于相对劣势状态。从北京市与其他10个典型城市对比分析来看,北京市在承载力方面相比支撑力、驱动力、创新力、凝聚力而言,处于相对劣势状态,从图4可看出,东部发达城市的承载力普遍处于劣势状态,但重庆却在承载力方面处于相对优势状态,主要是在人均水资源、人口密度等指标指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从而极大提高了其承载力,尽管北京市依靠其高科技技术水平等措施可最大化利用空间、生态等资源,但由于人口密度高、自然资源有限等客观限制性因素,导致其与中西部城市、二线城市在承载力方面差距明显。
图4 北京市与10个典型国内城市的承载力状况
本文在新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构建北京市综合发展测评指标体系,对北京市2001—2014年综合发展情况进行动态比较分析,同时将北京市与10个典型城市进行静态比较分析,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而言,北京市综合发展水平在十五年间有显著提升,且增速趋缓,逐渐保持“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发展态势,北京整体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与国内典型城市相比,北京市综合发展能力处于领先水平,但是其领先优势相比上海、深圳并不明显,说明其整体增长效益有待提升;从探讨影响北京市综合发展的因素而言,辐射力和凝聚力对助推北京市综合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且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驱动;但与此同时,承载力日渐成为影响北京市综合发展最大制约因素,创造力潜力未完全挖掘和利用,有待得到进一步激发。这就意味着今后政府应充分引导辐射力和凝聚力的发挥,注重消费和创新驱动,激发潜力,着重提升北京承载力整体效能。
结合北京市综合发展实际情况,上述结论对北京市综合发展具有重大启示:第一,要针对“短板”多管齐下,提升北京承载力整体效能。着重减轻北京中心城区的承载负荷,可从人口、产业和发展新区角度入手。第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北京创造力潜力。着重发挥创新资源优势和产学研、国家高新区、经开区的创新潜能,实施科技创新,联合互联网创新,打造科技创新枢纽城市。第三,推动“高精尖”产业结构转型,提高经济增长效益。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是关键,因着重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自主创新和领先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做“新“第一产业、做“优”第二产业、做“强”第三产业。第四,加快国际一流和谐宜居城市建设,提升对城市功能的支撑能力。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第五,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因此,应充分利用北京在辐射力上的绝对优势,通过产业辐射、功能辐射、科技辐射、金融辐射、人才辐射、交通辐射、市场辐射等方式加强对周边地区的引领辐射作用。
[1]UN CSD.Work program on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Z].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for Policy Coordin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6.
[2]WORLD BANK.Expanding the measure of wealth:indicators of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New York:World Bank,1997.
[3]廖化敏.综合发展指数理论与方法研究——以甘肃省为例[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4.
[4]曾天雄,李小辉.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与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比较研究——兼论联合国综合发展观中国本土化的实现[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75-79,123.
[5]ODUM H T.Environment accounting: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M].New York:Wiley,1995.
[6]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李天星.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3(6):1085-1092.
[8]IUCN,UNEP,WWF.Caring for the Earth:a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living[M].New York:Routledge,1992.
[9]曹凤中.美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J].环境科学动态,1997(2):5-8.
[10]袁卫,彭非.中国发展指数的编制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12 .
[11]彭非,智冬晓.2007:中国发展指数的动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9(11):61-64.
[12]中国统计学会《综合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综合发展指数研究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07-08.
[13]杜栋,郝晓琳.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发展综合评价与综合发展指数研究[J].发展研究,2012(4):82-85.
[14]刘长安.北京市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性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
[15]张彤军.北京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8.
[16]陈述云.综合评价中指标的客观赋权方法[J].上海统计,1995(6):16-18.
[17]北京市商务委员会.北京总部经济发展报告2014[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蒋 琰)
Evaluation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Under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
HU Zengzeng1,ZHAO Zhilong2,ZHANG Guixiang1
(1.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 100070,China;2.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The paper builds a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five development principles:innovative,coordinated,green,open and shared,and also develops it in six parts:support force,driving force,innovation force,cohesive force,radiant ability and bearing capacity,to evalua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Beijing from the dynamic and static angles.Evaluation results show that: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capacity of Beijing is currently in the leading level,but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peed is slowing down,which puts the Beijing into the “new normal” development stage.At the same time,the radiation force and the cohesive force have increasing influence on Beijing’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nd the most critical constraints ar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driven by consumption,lacking the driving force on innovation,and short board on the bearing forc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system;dynamic and static comparative analysis;Beijing
10.13504/j.cnki.issn1008-2700.2017.01.006
2016-05-30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项目“新一轮京张合作与跨省生态补偿研究”(14JDZHB007);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资助项目“促进首都生态涵养区协调发展的政策与措施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项目“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绿色经济领域的中俄协作研究”(TDJD201401)
胡曾曾(1989—),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赵志龙(1988—),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贵祥(1965—),男,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F293
A
1008-2700(2017)01-00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