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新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的区域差异分析
王天新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本研究基于4268份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调查问卷,对比分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研究表明,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绝对差异最大,西部地区最小,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间位置;东部和中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相对差异最大,东北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小。
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 ;区域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事关城镇化的质量和进程。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问题尤其得到广泛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现状和收入提升路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收入总体状况方面,俞玲对农民工低收入现象进行了经济学视角的解析,认为农民工人力资本贫乏产生的能力弱势以及由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对待产生的制度弱势是导致农民工收入低下的内在和外在原因[1];孔荣和王欣对农民工收入质量的内涵作出界定,指出农民工收入量与质的不对称性体现在充足性、稳定性、结构性、成本性和知识性等维度上[2];黄日华和段欣探讨了城市流迁就业新格局下的农民工收入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收入边际效用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农民工的社会待遇不公、幸福感低下等方面的境遇有所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选择性得到增强[3]。
在收入增长的模式探讨中,彭清华和蔡秀玲基于包容性发展视角对农民工“准市民”化的收入增长模式转变进行了研究,指出应适度转变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模式,使收入增量能够达到实现维持或提升自身地位的发展诉求[4];叶静怡和王琼对农民工的自雇佣选择模式及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自雇佣者一般拥有更高的收入,并且能力、社会资本、物质资本是影响农民工自雇佣务工模式的重要因素[5]。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问题的探讨中,现有文献也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观点。张笑秋基于参照点依赖视角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的成因,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低于城市同龄同期群的收入,并且在与参照群体的比较中,他们感知到自身在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方面受到了不公平待遇[6];李培林和田丰在研究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状况,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社会态度和行为,也就是说,收入水平高低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的影响是经由其遭遇社会问题所招致的压力变化而实现的[7]。回顾现有文献,尚未有研究从全国范围内进行多区域的大样本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区域差异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解释。
为了弥补以上研究缺口,本研究借助教育部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获得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收入的第一手资料,并采用Eviews6.0和SPSS17.0分析软件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进而对可能存在的区域差异做出更全面的解释,以便更科学系统地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从而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务工收入水平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所应用的问卷调查数据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的198个城市,共回收问卷4575份,其中有效问卷4268份,有效率为93.3%。在被调查的4268名新生代农民工中,以从事餐饮住宿行业的人数居多,占被调查总人数的25.3%,从事建筑业的人数居其次,从事服务业的人数列第3位,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6.4%和15.6%。值得一提的是,在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4.8%的调查对象从事电子行业,尽管所占比重不高,但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涉猎电子行业仍是其知识技能提升的表现,而从事家政环卫行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仅占被调查总人数的7.6%,与其父辈的务工选择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现有研究中,分析收入的区域差异一般需要衡量绝对区域差异和相对区域差异两项指标,其中,绝对区域差异主要指不同区域间收入等级水平的差异,是不同区域间收入水平差距的直观体现,该项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进行收入的区域比较时,容易掩盖住微观层面个体因素所施加的影响;相对区域差异则用以反映区域间收入的增长差异,是区域收入差异的内在性体现,其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地区原有收入发展基数的影响。本研究对于调研对象所在区域的划分,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的分类方法,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4大区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进行区域差异分析。
3.1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绝对区域差异分析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绝对区域差异的分析中,本研究主要通过计算不同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极差、标准差和平均差来实现比较。研究结果如表1所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差距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一致的。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区域内整体收入差距大,在东部地区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其收入差距态势符合东部地区的整体特征;相对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迟缓,区域内整体收入差距小,而于此务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务工收入的差距也同样呈现出与西部地区整体发展状况相一致的表现,这一原因同样可以解释东北和中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绝对收入差距状况。
表1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绝对区域差异
3.2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相对区域差异分析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相对区域差异的分析中,本研究主要通过计算各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相对平均离差、极值差率、极均值差率、相对差距系数、变异系数、对数变异系数、基尼系数实现比较。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中部地区的相对平均离差最大,东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居第3,西部地区最小,这说明中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相对分散程度最大;东部地区的极值差率最大,中部次之,东北第3,西部最低,说明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相对差异变动幅度最大;东部地区的极均值差率最高,中部次之、东北第3、西部最低,说明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偏离平均值的程度最大;东部地区的相对差距系数最大,中部次之,东北第3,西部最低,这说明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区域内在偏差最大;东部地区的变异系数最高,中部地区居其次,东北地区列第3位,西部地区排名最后,而对数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则显示,中部地区的对数变异系数最大,而后依次为东部、东北、西部地区,这2项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和中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相对差异更大。
表2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相对区域差异
总体上看,区域绝对差异的分析结果显示,东部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绝对收入差距最大,西部地区最小,中部及东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绝对收入差距处于中间位置,这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相一致,亦即,由于各地区受到不同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基数及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区域内绝对收入差异呈现上述排序,这一结果清晰地反映了经济水平对区域收入差异的影响。而在相对区域差异分析中,东部和中部地区均显示了较大的区域内务工收入差异,其次为东北和西部地区,相对差异分析与绝对差异分析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此仅仅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作为区域收入差异的解释原因是片面的,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宏观因素背后,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差异的产生还会受到多方面个体微观因素的影响。
本研究以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关注其收入状况及收入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区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内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差异明显。这种差异体现在区域内的收入绝对差异上,各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可以为绝对差异提供解释,不同地域的区位特点、开放程度、产业政策及市场运作机制是造成区域收入绝对差异的宏观原因;在控制地区发展基数后,不同区域内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仍存在显著的相对差异,这主要根源于不同个体的资本积累差异。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研究认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是区域收入绝对差异产生的根源,也是保证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提升的蓄水池,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边界大小和流动性高低。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要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较为平等的就业机会,营造相对公正的竞争环境,打破传统户籍制度对就业门槛的限制,消除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求就业机会和提升收入水平过程中的户籍约束,为新生代农民工务工提升收入水平提供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不仅如此,政府有关部门还应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将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问题纳入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中,对其在就业和创业上释放政策红利。另外,各地政府也应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重视产城融合建设,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就近、就地转移,进一步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机会,从而实现区域内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差异的逐步缩小,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俞玲.农民工低收入的经济学解析[J].经济论坛,2012(1):106-108.
[2]孔荣,王欣.关于农民工收入质量内涵的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6):57-62.
[3]黄日华,段欣.城市流迁就业新格局下的农民工收入问题思考——基于主观感知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32-34.
[4]彭清华,蔡秀玲.包容性发展视角下准市民收入增长模式的转变研究——以农民工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7-83.
[5]叶静怡,王琼.农民工的自雇佣选择及其收入[J].财经研究,2013(1):95-104
[6]张笑秋.基于参照点依赖的新生代农民工“民工荒”成因分析[J].福建论坛,2011(2):158-161.
[7]李培林,田丰.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J].社会,2011(3):8-30.
F202
A
10.11974/nyyjs.20161232059
王天新(1986-),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研究所、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消费经济。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与消费行为研究”(项目编号:12JZD02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文化消费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2AZD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