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楠 宋佳音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诱发电位、CT和脑电图分析
王 楠 宋佳音
(辽宁省丹东市中心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目的 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患有迟发性脑病的患者进行相关诊断,研究其诱发电位、CT以及脑电图情况。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随机选取,50例患者皆收治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对其进行CT、脑电图以及诱发电位的检查。结果 体感诱发电位存在异常的人数有42例,所占比例为80%,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人数有15例,比例为30%,视觉诱发电位异常人数有32例,所占比例为64%。CT异常的人数有36例,脑电图异常的人数为50例。同时提高诱发电位四个峰的潜伏期长于正常人群,视觉诱发电位的P100PL也比正常人群长,另外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几个峰间期与正常人的差异不明显。结论 对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使用诱发电位、脑电图以及CT进行综合诊断能够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诱发电位;CT;脑电图
对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会由于血红蛋白结合一氧化碳,使其无法对氧气进行携带,从而引起患者出现窒息的情况[1]。缺氧会对患者的大脑皮质造成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引起迟发性脑病的情况,为了对该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提高疾病治疗效果[2],本文研究了其诱发电位、脑电图以及CT的诊断结果。
表1 两组患者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对比 (ms)
表2 两组患者视觉诱发电位对比(ms)
表3 两组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比 (ms)
1.1 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5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将其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6例以及24例,年龄最大的为82岁,年龄最小的为40岁,年龄均值经计算为(53.7±2.7)岁,患者出现中毒后昏迷情况最长时间的为22 h,最短的为1 h,昏迷时间的均值经计算为(12.4±1.5)h,间歇期均值经计算为(23.7±2.2)d。经过相关诊断,所有患者检查结果均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另选取同一时间在我院选取的50例研究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其身体均处于健康的状态,男性和女性分别为28例以及22例,年龄最大的为80岁,最小的为35岁,年龄均值为(54.2± 2.4)岁。使用相关软件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等临床资料进行检验,结果证明P>0.05,统计学意义不存在。
1.2 诊断方法
1.2.1 体感诱发电位诊断:在Cz处放置参照国际10/20系统皮层记录针电极,在Fpz处放置参照电极,在第三腰椎棘突上放置腰髓记录电极,在同侧或对侧髂嵴上放置参考电极[3]。对下肢踝部胫后神经处使用0.2 ms的方波脉冲进行刺激,同时实施10 ms的分析,500次的叠加,5~1000 Hz的带通以及4 Hz频率的刺激。
1.2.2 视觉诱发电位诊断:在Oz处放置记录针电极,在耳垂处放置参考电极,在地面连接Fpz。使用频率为1~100 Hz的带通,将75%设置为对比度,30 s为棋盘格,同时2 Hz设置为刺激频率,300 ms为分析时间,100次为叠加次数。
1.2.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诊断:使用短声Click刺激患者单耳,检查过程中屏蔽对侧耳的“白噪声”,对两侧耳朵的BAEP进行测试,使用测试分贝为90分贝,将Cz位置处放置记录针电极,在对侧耳垂放置参考电极,在Fpz放置接地电极,设置50~1500 Hz的带通,并进行2000次的叠加,进行12 ms的分析,并将21 Hz设置为刺激频率。
1.2.4 CT诊断:使用256×256的矩阵对患者进行CT扫描,扫描机为日产,10 mm为其扫描层厚度以及层间距,使用平扫的方法对患者颅脑实施横断扫描。
1.2.5 脑电图诊断:使用脑电记录仪将电极进行安置,型号为日产6518型,使用国际10/20系统作为参照标准,记录6 min单导联以及6 min双导联情况。上述检查时间必须在1~2 d内实施。
1.3 数据统计分析:使用相关软件统计分析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上述检查结果,并将其使用计量数据进行表示,表示方式为(均数±标准差),同时通过SPSS19.0软件对组间数据进行t检验,如果P<0.05证明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否则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下肢体感诱发电位对比:体感诱发电位存在异常的人数有42例,所占比例为80%,其中有14例为双侧波形消失,18例为一侧波形消失同时对侧PL延长,10例为双侧PL延长。除LP之外观察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见表1。
2.2 视觉诱发电位对比:视觉诱发电位异常人数有32例,所占比例为64%,其中出现波形消失的患者有10例,出现PL延长的患者有22例,观察组患者情况与对照组相比P<0.05,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
2.3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对比: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人数有15例,比例为30%,有波形缺如的患者10例,PL延长的患者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查结果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3。
2.4 CT诊断结果对比:经过头颅CT检查结果显示有14例为正常,剩下的36例结果显示为异常,异常率为72%,在异常患者中出现脑白质弥散性低密度影的人数有17例,有弥散性分布出现于额以及叶脑白质内等位置处,并且存在模糊的边缘于病变处,病变的情况表现为对称性。另外有基底节苍白球区类圆形低密度灶患者9例,其中有5例患者为双侧,4例患者为单侧,对其病灶直径进行检查,发现范围在0.3~1 cm,且具有清晰的边缘。最后剩下的10例患者存在脑萎缩的情况。
2.5 脑电图诊断结果对比:在50例患者中出现脑电图异常的人数为50例,所占比例为100%,其中重度弥散性异常患者有20例,中度弥散性异常患者有19例,轻度弥散性异常患者有11例。
对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之后的患者,其出现迟发性脑病的原因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研究结果,但是可能与患者的免疫功能紊乱有一定关系[3]。经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的大脑中均有弥散性损伤存在,但是其程度存在一定区别,这与有关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另外本文的研究结果还显示,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存在较高的异常率,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具有较低的异常率,该结果显示人体的大脑皮层对于氧气变化的敏感性较高,所以损害率较高,如果缺氧的情况不断发展,还有可能造成皮质下结构脑干的情况出现。另外脑部结构的改变可以通过CT检查进行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以及脑干功能变化则能够通过脑电图反映。综上所述,对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进行诱发电位、CT以及脑电图诊断对其疾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1] 尹铁伦,于逢春.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关因素[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8):844-846.
[2] 孙智敏,赵志军.60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7):4733-4734.
[3] 雷舜英,井渝,陈丰华,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1):136-137.
R595.1
B
1671-8194(2016)35-0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