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姗姗,荣兰香,孙玲玲,马淑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 检验科,吉林 长春130031)
布鲁菌感染致多腔隙性脑梗塞1例
杨姗姗,荣兰香,孙玲玲,马淑红*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二部 检验科,吉林 长春130031)
布鲁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易感染牛、羊、猪等动物,人类与病畜接触或食用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均可被感染,也引起母畜传染性流产。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热、全身乏力,关节痛,侵袭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我院收治布鲁菌感染致多腔隙性脑梗塞1例,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48岁,因1天内发作性左侧肢体活动不灵4次,于2017年4月26日入我院。表现为能持物,但活动欠灵活,下肢能站立,但行走时稍有拖沓,持续3-5 min完全缓解,此后发作表现与前类似,于4月26日凌晨1点左右,出现言语笨拙,但能听懂别人说话,不伴有肢体活动不灵,持续约5分钟缓解,曾与当地医院静点“长春西汀、红花黄色素、肌氨肽苷”治疗,效果不佳,为明确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入院。发现血糖升高20天,未用药,高血压3年,血压最高为160/98,未口服药物,血压控制不详,否认肝炎及结核病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否认手术及外伤史。入院查体:血压130/80 mmHg,神清语明,双侧瞳孔等大同圆,直径3.0 mm,对光反射灵敏,无眼震,双侧鼻唇沟等深对称,伸舌居中。四肢肌张力正常,四肢肌力5级,共济运动及感觉检查未见异常,双侧腱反射对称引出,双侧Babinski征及Chaddoc征阴性。无项强,克氏征阴性。头部MRI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塞。
辅助检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99.00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134.00 U/L;甘油三脂(TG) 1.86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 4.12 mmol/L;葡萄糖(GLU) 7.00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_NGSP) 7.8%;糖化血红蛋白(HbA1C_IFCC) 62 mmol/mol。脑脊液新型隐球菌涂片,结核菌涂片,细菌涂片均阴性。
脑脊液结果:(2017-04-27)白细胞:135×106/L,蛋白定量:1.88 g/L,葡萄糖:1.68 mmol/L,氯:110 mmol/L,多核占:70%,单核占:30%;(2017-05-03)白细胞:85×106/L,蛋白定量:1.02 g/L,葡萄糖:1.45 mmol/L,氯:108 mmol/L,多核占:65%,单核占:35%;(2017-05-08) 白细胞:32×106/L,蛋白定量:0.12 g/L,葡萄糖:3.02 mmol/L,氯:118 mmol/L,多核:40%,单核:60%。
2.1细菌培养
患者应用抗生素前采集静脉血2瓶,同时采集脑脊液培养2瓶,经美国BD公司的BACTEC9120全自动血培养仪培养,4天后静脉血和脑脊液需氧瓶均阳性报警,厌氧瓶均未阳性报警,涂片革兰染色镜下形态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球杆菌,呈细沙样排列。将阳性标本转种于血平皿和麦康凯培养皿,经37℃,5%CO2,24 h培养血平皿只生长成一层菌膜,麦康凯培养皿未生长,培养4天在血平皿形成无色、凸起、边缘整齐的细小菌落。
2.2细菌鉴定
经美国BD公司的PHONE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其配套鉴定板条,鉴定结果为 布鲁氏菌。补充主要生化反应:氧化酶试验阳性,触酶试验阳性,快速脲酶试验阳性(1 min内),硝酸盐还原试验阳性。符合布鲁氏菌生化反应特点。
2.3血清学试验
采集患者静脉血和脑脊液,送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行布鲁氏菌血清凝集试验,结果均为阳性。
2.4诊断治疗
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但患者每日下午同一时间段持续发热,38-39度,并伴有四肢酸痛,出汗症状,追问病史,家中养多头绵羊,且暴露无防护措施为母羊接产,手部有破溃。结合布鲁氏菌血清凝集试验阳性。考虑是布鲁菌感染致多腔隙性脑梗塞,口服多西环素及左氧氟沙星治疗,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同时联系传染病医院转院治疗。
布鲁氏菌是人、畜共患病原菌,是一类革兰阴性细胞内寄生短小杆菌,分为羊、牛、猪、鼠、绵羊及犬布氏杆菌6个种,20个生物型。常见于牧区,中国流行的主要是羊、牛、猪三种布氏杆菌,以羊布氏杆菌病多见。布鲁氏菌感染可导致间歇性发热、关节疼痛,侵袭骨骼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等多种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漏诊,导致延迟治疗。该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前观点认为细菌侵犯网状内皮系统后,引起菌血症,病菌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膜,随着机体免疫力下降,进而侵犯神经系统,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神经型布鲁氏菌病多发性硬化同时存在[1]。
本病例患者有明确绵羊接触史并有持续发热,四肢酸痛,出汗症状,伴有左侧肢体活动不灵及出现言语笨拙神经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及脑脊液布鲁氏凝集试验均阳性,血培养及脑脊液培养4天后阳性转种血平板24 h后见一层菌膜,镜下形态为革兰染色阴性,短小球杆菌,呈细沙样排列。快速尿素酶、触酶、氧化酶均阳性,影像学表现头部MRI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考虑是布鲁菌感染致多腔隙性脑梗塞。相关报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检查显示初期类似于病毒性脑膜炎改变,晚期与结核性脑膜炎相似[2]。因此布鲁氏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改变易误诊、漏诊,该病例初步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伴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经过临床医生询问病史,并结合实验室血清学检查(血清凝集试验),最终诊断是布鲁菌感染致多腔隙性脑梗塞,同时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及血培养)为临床诊断提供更确切的依据。
[1]叶晓娟,刘素梅,尹小明,等.误诊为脑干脑炎的神经型布鲁氏菌病1例报告[J].2016,12(33):1136.
[2]李建明,袁 静,吴伟波,等.神经型布鲁氏菌病1例[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23):3960.
*通讯作者
1007-4287(2017)12-2189-02
2017-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