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凤玲
(献县农业局,河北沧州062250)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凤玲
(献县农业局,河北沧州062250)
纹枯病是河北省小麦生产中重要的土传病害之一。先对纹枯病的致病菌在河北省小麦生产中产生的危害进行了简要评述,又从气候和栽培管理措施两方面对河北省小麦纹枯病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探究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现状和形成原因,为在河北省构建小麦纹枯病综防体系提供参考。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影响因素
小麦纹枯病(Wheat sheath blight)是小麦种植中一种普遍发生的土传真菌病害,也可称之为一种世界性病害[1,2]。该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小麦种植区,也是较早发现的土传病害之一。早在20世纪30年代,国外便有关于小麦纹枯病的研究报道。中国作为世界小麦主要种植区,也深受小麦纹枯病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小麦品种、栽培措施和肥水条件的改变,耕作制度和气候变化,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实行小麦—玉米两熟连作,两茬秸秆全量还田,且多数小麦品种抗病性较差,导致纹枯病致病菌大量积累,使该病发生的范围和严重度均有所上升,已成为多地小麦生产中最重要的土传病害,也成为了各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障碍之一。该病已成为我国麦区常发病害,目前我国近20个省(市)不同程度受害。
小麦是河北省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常年播种面积约233.33万hm2。纹枯病是河北省小麦主要病害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发生并不严重,发生面积不足播种面积的1/100。90年代中后期开始,纹枯病在河北省逐渐加重,并且近年来向北发展的趋势也很明显。统计显示,近20年以来,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年均发生面积均超过60万hm2,并且整体呈加重趋势。进入2010年后的,年均发生超过70万hm2,其中2013年发生近76万hm2,占当年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的1/3,导致的小麦产量损失超过7万t[3]。整体看,河北省近年来,一般年份,每年因纹枯病造成小麦减产约为总产量的10%左右,重度发生年份可减少50%以上,个别地块甚至绝收。尤其近年以来,随着种植品种、栽培方式、水肥供应水平、耕作制度等一系列栽培体系的变化,病区已有明显由南向北扩展趋势,已成为河北小麦生产中重要病害之一[4]。
3.1 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候条件对纹枯病发生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如果秋季小麦播后温度较高,就适于病害的萌发和侵染,发生也早;翌年春天如果遇到温度回升早且平均气温高、雨水多,或灌水多导致田间湿度大,一般病情发生都会比较快且比较重[5]。如果纹枯病发生发展期又遇到连阴雨天气,那么发生情况会更加严重。
田间小气候和品种对该病的发生为害也有一定的影响,水肥充足,小麦长势好,高温高湿,这样条件下纹枯病发生和蔓延就较快,为害较重,反之亦然。不同品种对于该病的抗耐性也不同,经过连续3年在河北省小麦产业体系献县试验站观察发现,沧麦系列和石麦系列几个品种对纹枯病抗性相对较好,而河农系列几个品种感病则较重。
3.2 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
生产实践证明,不同农艺措施对小麦纹枯病影响差异较大。这主要是由于播种早,小麦冬前生长时期就长,那留给病原菌侵染时间也就更长,再加之土壤水肥充足、群体大,就更容易诱发该病比较严重的发生。另外,施肥量多少、施肥种类也对纹枯病发生有较大影响。一般研究均表明,如果麦田施肥比较合理,且种类也可以科学地进行运筹,氮、磷、钾比例搭配适当合理,有条件的还应该将有机肥和无机肥料搭配协调,就可有效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抗逆性,自然也就降低了感病的概率,一般这样的田块发病都比较轻。反之,如果田间不注意施肥问题,尤其是有的农户多施和偏施氮肥,每次小麦起身前后灌水都大量追施氮肥。这不仅会使小麦贪青晚熟,而且降低了植株抗御病害的能力。
同时,过量追施氮肥,再加上灌水早,很容易促使群体大,第一节间伸长过多,导致后期倒伏。还有研究表明,麦田里或周围如果田间杂草较多,也有利于纹枯病发生。
纹枯病是河北省麦田重要病害之一。目前生产上主要以药剂拌种控制其危害。但长期单一使用化学药剂,不仅对环境造成污染,使用不当还容易引起药害,同时也容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为此,从长远来看,一方面要加强对纹枯病致病菌种群结构研究,另一方面还是要开发新型生防措施来解决纹枯病,配合农业防治和物理防治,这也必然会是未来小麦纹枯病防治的重要出路。
[1]朱明德,刘新安.河南省小麦纹枯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22(3):333-337.
[2]汪敏,吕柏林,邢小萍,等.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其致病力分化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5):556-560.
[3]徐芳,齐永志,张书敏,等.新耕作制度下河北省冬小麦病虫草害发生状况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199-203.
[4]张书敏,张振波,李智慧.河北省小麦纹枯病流行动态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0,20(1):10.
[5]刘朝晖,张旭,陆维忠.小麦纹枯病的研究进展和对策[J].江苏农业学报,2000,16(3):185-190.
1005-2690(2017)08-0102-02
S435.12
A
2017-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