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淑瑛,蒋戈利,李俊峡
· 综述 ·
急性心肌梗死后康复运动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郑淑瑛1,蒋戈利2,李俊峡3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灌注不足而导致的心肌局灶坏死性急性心脏疾病,其具有发病急、病情凶险、预后不良等特点[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近10年来我国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病率持续上升,以AMI、瓣膜病为代表的心脏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2]。2009年WHO组织强调指出:心血管疾病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且在未来几十年内,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将不会明显缓解[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康复运动对改善AMI患者的预后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学水平,证实康复运动对AMI患者的治疗作用[4,5]。本文将对AMI后心脏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
1.1 心脏康复运动的临床意义
1.1.1 防范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风险 既往研究认为,AMI患者应严格卧床休息,以减少并发症的产生。但近年来研究认为,长期卧床无法使患者获益,并可使其心率增加及血容量减少,导致运动耐力、食欲等降低,不利于患者健康[6]。另有研究认为,长期卧床可导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风险明显增加,尤其是60岁以上的AMI患者,卧床1~2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显著增加。一旦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严重威胁其健康[7]。因此,早期活动可减少AMI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有效循环血量。
1.1.2 提高心肌耐力及运动能力 多个独立动物实验研究证实,早期适量运动可增加AMI模型小鼠的心脏血管密度,经3周规律运动的AMI模型小鼠的心肌心脏微血管密度,是未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小鼠的1.5~2.5倍[8]。另有研究指出,正确的康复训练能有效促进心脏梗死区域的侧枝循环建立,促进坏死心肌的修复和局部心肌结构重建[9]。Lawler等[10]开展的一项临床随机对照实验发现,早期康复训练能促进AMI患者恢复运动能力及提高生活质量,且早期康复训练还可降低AMI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1.1.3 减少患者AMI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史桃霞[11]研究认为,规律卧床休息有助于降低AMI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避免过多活动来降低心脏心肌耗氧,减轻心肌负担。张传莲等[12]研究则认为,规律卧床休息可显著降低心肌耐受力,当严格控制运动2周后有效循环血量将下降14%~25%,且患者应对应激事件的能力下降明显。Dunlay等[13]开展的一项大数据随机实验证实,AMI患者早期接受正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少心律变异、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国内一项研究结果指出,接受康复训练的AMI患者再次心肌梗死及病死率较未接受康复训练的AMI患者显著下降[14]。但此结果尚有争议,有学者认为纳入病例不足、随访时间较短可能是以上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15]。
1.1.4 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治疗费用 美国一项涉及128例AMI患者的研究发现,接受早期康复训练的AMI患者,平均出院时间缩短3.5 d,且治疗费用平均减少4000美元左右[16]。因此,康复运动的开展,可降低AMI患者治疗的相关费用,减轻其经济负担,增加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
1.2 心脏康复运动的入选条件 上世纪90年代,对康复运动纳入患者有着严格标准,多数学者认为合并心力衰竭、难治性高血压、复杂心律失常等情况的AMI患者,不适合纳入康复治疗范畴,而通过严格筛选标准、早期接受康复运动的AMI患者,均获益明显[17]。随着对康复运动研究及理解的加深,AMI患者纳入标准正在放宽。现在认为,在掌握个体化原则及全程随访的基础上,可将有并发症的AMI患者纳入康复治疗范围,不会明显增加其意外风险[18]。目前,关于合并有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力衰竭的患者是否接受康复治疗,仍有争议。戴若竹等[19]开展的一项研究,纳入9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获得满意效果。
对合并心力衰竭的AMI而言,有学者认为,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心脏储备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0];但另有学者认为,康复训练可能通过加重心肌负担而使患者心力衰竭程度加重,不利于预后[21]。不过,以上研究都缺乏循证医学论证。关于合并不同并发症的AMI患者开展康复运动的时机,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认为未合并心力衰竭及严重高血压的AMI患者,于24 h后可开始被动康复训练,72 h后可开展主动康复训练[22]。对接受溶栓治疗或介入支架治疗的AMI患者,应将开展康复运动的时间提前12 h。梅静等[23]对300例支架介入治疗的AMI患者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在术后12 h即开展被动康复训练,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3 心脏康复的阶段性运动方法
1.3.1 住院阶段 多数AMI患者以急诊方式入院,多在监护下行进一步的治疗。康复治疗早期要求被动、低量及科学进行,从病床被动训练开始,视患者情况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和离床训练。康复训练内容以大小便、进食、抬腿等AMI患者熟悉的动作为起始,后期可过渡到训练肌肉、神经反射等复杂康复运动,直至出院。
1.3.2 随访阶段 多数AMI患者住院时间在1~2周,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随访间断的患者比例逐渐减少,为康复运动疗效的随访提供了便利条件。随访阶段,一般学者多推荐进行“级梯双负荷”康复运动,若患者完成“级梯双负荷”训练良好,则视情况促进患者向社区康复阶段转变[24]。随访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医务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康复运动方案、合适的运动时间,并做好记录和效果评价工作。
1.3.3 社区阶段 在时间上,多推荐AMI患者在康复运动6个月后,进入社区康复运动阶段。此阶段多数患者病情已稳定,康复运动的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社区医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合AMI患者的康复运动方案,用以帮助其尽快恢复工作及生活能力,为提前重返社会争取时间。
1.4 心脏康复运动的影响因素 临床实践表明,康复运动的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多数患者能获得满意的康复运动效果,但也有部分患者获益较少。目前认为年龄、性别、性格、家庭等诸多因素,均可对其效果产生影响[25]。女性AMI患者从康复运动上的获益明显少于男性,其原因可能与女性患者获得的家庭支持偏少、医护人员对其康复运动重视程度不够有关[26]。年龄是影响康复运动效果的因素之一,临床调查显示年龄<50岁的AMI患者康复运动效果最好,超过70岁的AMI患者效果最差[27]。家庭因素是另一个对效果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报道显示,家庭成员对AMI患者支持力度越大,则预后越好;收入越高的家庭,效果也越高[28]。刘美丽等[29]指出,家庭因素是影响AMI患者康复运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在整个康复运动期间起重要作用。
除以上常见因素外,患者本身性格等,对其康复运动效果也有明显影响。Liu等[30]研究认为,性格坚毅、乐观、积极的AMI患者,接受康复运动后恢复速度及程度均优于抑郁、悲观、焦虑的患者。陈星玲等[31]指出,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导致AMI患者康复运动的依从性下降,且促使患者配合度下降。因此,康复运动的效果受多因素影响,不能依靠单一因素,对其进行判断。
2.1 心脏康复运动的应用益趋普遍 AMI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病症之一。据统计,2006年中国居民的死因排名心血管病位居第二,WHO预言,即使从现在起采取有力地预防措施,冠心病的“流行高峰”仍将持续到2020年左右。一方面,面对心血管疾病的严峻挑战,心脏康复作为降低社会医疗费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另一方面,康复运动是一项花费少、效果佳、便于推广的促进AMI康复的运动项目[32],易于AMI患者接受与采纳。
2.2 心脏康复运动的内容益趋丰富 AMI患者早期康复运动在许多国家已开展多年,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实验证实,心脏康复运动确实可改善预后、降低心脏病患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及生活质量、减少冠心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心脏康复的功绩在于其对冠心病的二级预防,降低已患病血管的再狭窄、再梗死率及病死率。心脏康复的模式、内容究其核心是“教育、运动、有害生活方式上的转变”,适当运动是心脏康复的重要核心。
近来,中西医保健养生方法,如散步、快走、气功、保健操、太极拳等,已逐渐运用于AMI患者的调治中;对心脏健康运动的具体形式、时程、强度及适应证等的研究,已逐步开展。有学者建议:①训练的频率:损害较重的患者建议进行5~10 min短时多次的日常训练;功能良好的患者建议更长时间(20~30 min),3~5次/周。②训练的强度:主要是自我感觉,运动及运动后微出汗,但无明显不适;或根据运动后心率不超过100~110 次/min并能在5 min内恢复到运动前水平。随着相关业务和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必将使心脏康复运动的内容与形式益趋丰富。
[1] Gabrielsteg P,James SK,DanAtar,et al.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2,33(20):2569-619.
[2] 胡东生,顾东风. 中国1980-2010年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回顾[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1,32(11):1059-64.
[3] 伍贵富,杨达雅. 凝聚共识,构建心血管保健康复新模式[J]. 2014,10(8):164-6.
[4] West RR,Jones DA,Henderson AH. Rehabilit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ial (RAMIT)[J]. Heart,2012,98(8):637-44.
[5] 宁清秀,李烨,李冰,等. 个体化康复运动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12,14(3):206-8.
[6] Kazmi DK. Effect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kistani population:the interheart pakistan study[J]. 2014,12(9):294-6.
[7] Goliasch G,Oravec S,Blessberger H,et al. Relative importance of different lipid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t a very young age(≤40years of age)[J].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12,42(6):631-6.
[8] 刘浩. 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影响小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心室肌和心房肌的不同表达[J]. 中外健康文摘,2010,7(19):147-51.
[9] Contractor AS.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of Physicians of India,2011,59,51-5.
[10] Lawler PR,Filion KB,Eisenberg MJ. Efficacy of 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American Heart Journal,2011,162(4):571-84.
[11] 史桃霞. 53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护理体会[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3,12(10):143-4.
[12] 张传莲,范秀珍. 早期康复护理对AMI患者急诊PCI后血流动力学影响及临床意义分析[J].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82-4.
[13] Dunlay SM,Pack QR,Thomas RJ,et al. Participation in cardiac rehab ilitation,readmissions and death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2014,127(6):538-46.
[14] 吴银珠,杨晓妹.洪瑞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运动康复的意义[J]. 饮食保健,2016,3(5):129-31.
[15]贾如意,马圣庭,赵成军,等.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刊,2008,10(8):1144-6.
[16] Miller AJ. Rehabilitation and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erican Heart Journal,1976,92(5):547-8.
[17] 李莉,李艳美,杨军,等.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康复运动耐量与心率变异性分析[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9,6(4):8-11.
[18] Parashar S,Spertus JA,Tang F,et al. Predictors of early and late enrollment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among those referred,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Circulation,2012,126(13):1587-95.
[19] 戴若竹. 两周程序康复在急性下壁心梗合并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附9例报告)[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1998,3(1):12-4.
[20] 曹明英,姚朱华,周馨,等. 不同强度的有氧康复运动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2015,3(1):44-6.
[21] 刘中民. 心衰患者可以运动吗[J]. 家庭用药,2013,6(10):13.
[22] Gattringer T,Niederkorn K,Seyfang L,et 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as a complication in acute stroke:results from the austrian stroke unit registry[J].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4,37(2):147-52.
[23]梅静,郭晓萍,孙家安,等. 早期康复运动对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康复及预防再狭窄的影响[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9):11-3.
[24] Mckee G,Biddle M,O' DS,et al.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What influences patients' intentions to attend?[J].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2014,13(4):329-37.
[25] 万雪英,王丽平,李新颖. 老年人性格特点对心肌梗死康复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1,5(21):134.
[26] Lin WC,Ho CH,Tung LC,et al.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and men in phase I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J]. Medicine,2016,95(3):52-8.
[27] 童素梅,洪梅花,姚景鹏. 急性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运动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护理管理,2011,12(9):62-5.
[28] 连月英. 陪护者护理培训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出院患者死亡率及再住院率的影响[J]. 宁夏医学杂志,2013, 35(12):1286-7.
[29] 刘美丽,王文茹,李洁琼. 家庭心脏康复模式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 2013,19(9):18-20.
[30] Liu H,Luiten PG M,Eisel UL M,et al. Depression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TNF-ɑ induced alterations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and its putative 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2013,37(4):561-72.
[31] 陈星玲. 探究112例老年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与预防[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8(42):406-8.
[32] Deniz A R,Bulut M,Ergün S,et al. Effe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n left atrial function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nnals of Physical &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14, 57(2):105-13.
本文编辑:孙竹
R542.22
A
1674-4055(2017)04-0502-02
1050082 石家庄,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编辑部;2300191 天津,解放军天津疗养院全军中医针灸康复技术中心;3071000 北京,陆军总医院心内科
10.3969/j.issn.1674-4055.2017.0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