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芹
一.关于反思:
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
全国名师窦桂梅《课堂捉虫记》收集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反思课堂,跳出庐山看庐山。
二.我的反思:
(一)个性识字,互助共生
镜头回放:
纵观低年级识字教学,你总会在听课的同时有一种看戏的感觉,课上的教师如导演导戏一般,在精心设计的识字环节中让学生一步步入戏,看似热闹的识字课,只不过成了教师表演的道具罢了。
反思课堂:
这样的识字教学缺乏个性,完全忽略了孩子的认知和班级实际,长此以往,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被抹杀,会让识字教学陷入模式化。我们的识字教学课能否把课堂教给孩子,给孩子更多学习的空间,真正让课堂动起来。
教学案例:
匆匆春又来,我教学的班级已经进入二年级下册。本期的识字教学,是按部就班了,还是在低段向中段的过渡中进行一些识字教学新探?是依然按老一套,花大量时间识字呢,还是既关注识字,然后再由字→词语→字群,进行读写结合的练习呢?先贤鲁迅说得好:“其实地上并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胆开拓,勇于创新,我想,这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于是,本期,重点在低段识字教学中尝试字群识字法: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蜻蜓”
生:左边“虫字旁”,右边“青”就是“蜻”。
生:“挺”的提手旁换成“虫字旁”,就是蜻蜓的“蜓”。
生:因为蜻蜓是一种虫子,所以这两个字都是“虫字旁”。
师:这是造字专家们专门为虫子们定做的名字。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这样的词,还记得吗?
小手刷刷举起来:“蝌蚪”“蚯蚓”“蜘蛛”“蜜蜂”“蚂蚁”……学生把学过的词列了个遍,思维的确活跃起来了。我趁热打铁:“对,那么专家们给昆虫定名字的规律你发现了没有?”
“因为都是虫子,所以都有个‘虫字旁。”
“右边的‘青念qīng,‘蜻也念qīng。蝌蚪、蜘蛛也这样的。”
这是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虽然还没有告诉过学生,但他们也能领悟。
“是啊,因为都是虫子,所以都有虫字旁。而另一半往往和这个字的读音有关。”
“想不想试着猜猜其他虫子的名字怎么写啊?”
小家伙们更来劲了:
“老师,我知道‘蜈蚣怎么写了。”
“来试试”
学生果然把“蜈蚣”两个字写在黑板上。
然后我说:“我们都来试试写虫子的名字,好不好?”
学生们跃跃欲试。
老师给了几个字;乍、堂、郎、孟
请你写写tángláng zhàméng
很快的,他们写下了:螳螂 蚱蜢
师: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呢?选择你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这时,我相机出示挂图,让学生在观察中,联系生活,进行表达,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
启示: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字群”,是提高学生识字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对于一个汉字来说,它的部件构成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在本案例中学生在列举相关词,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识字量和识字的兴趣。在然后的说话练习中,不仅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让识字,学词,说话有机结合。
(二)一沙一天地,一水一世界
镜头回放:
本期,倾听了我校苏老师的一节区优质课《黄河的主人》。课中,苏老师在“走进艄公”这一版块的教学中,紧扣:“破浪前行”,创设各种情景想开去,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面,走进艄公出没风波里的生活写照,感受艄公的沉着、勇敢,从而,对艄公油然而生一种敬意,学生、文本、作者达到三情共振。
反思课堂:
语言文字就是一种文化,一个字,一个词就是一种意象,一种情境。在情境中,静止在纸上的文字,就会像一个个音符在纸上跳跃起来。文字背后的故事就会像一幅幅画面定格在心灵的深处。
教学案例:
《三个儿子》,是人教社课标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语言浅显,学生很容易就明白第三个儿子最讨人喜欢,因为他孝敬父母,可在父母眼里,他并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儿子,因为他没有特长。就是这样不起眼的儿子,为什么做出这样的举动?这就是教学的难点所在。父母为他付出的艰辛文中只有短短的一段话:三个妈妈走走停停。。。。。。。。教学时,深度挖掘教材资源,以“走走停停”这一动作细节为切入点,深入挖掘文本丰富的人文情怀,透过“走走停停”想象文字背后的画面。
紧扣“走走停停”,理解提水的动作:
师:哪个词语写出了妈妈提水的动作?
师: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做起来真不简单,真不容易。
师:你从“走走停停”知道了什么?
紧扣“走走停停”,丰富画面:
师:在妈妈实在提不动,停下来的时候,你仿佛看到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师:(创设情境,走进人物内心,朗读指导)三位妈妈提着水桶走啊走,一分钟过去了——-————;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
紧扣“走走停停”,读写结合:
师:夏天来了,三个妈妈;冬天来了,三个妈妈。
紧扣“走走停停”,升华情感:
师:我们的妈妈每天都在付出艰辛的劳动,那“走走停停”里,饱含着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让人感动。
师:生活中,你的妈妈有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师:一起吟诵孟郊的《游子吟》赞颂母爱的伟大吧!
启示:
语文课堂,流淌着诗意和人性美,一个字,一个词,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在“走走停停”的语言背后,是一幅幅感人的画面,是母爱的真情。
(三)打破常规,放飞思维
镜头回放: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激乃发灵光。有幸在上海聆听上海大学文学院的李白坚教授的一节五年级阅读课。这堂课如沐春风,那是一种久违的等候。课上,李教授并没有把上课所用的教材发给学生,而是一边念课文,一边动作表演,一边请学生猜测并补充未念完的文章内容(猜词汇)。这样的课堂,是我教学生活17年来,开天辟地,第一次所领略到的。
反思课堂:
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无疑给课堂注入了一股新鲜的力量。让学生在猜词的过程中,不仅把课内外积累的词语得以运用,还加大了课堂的趣味性。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尝试、表达的时空,课堂因此灵动起来。
教学案例:
教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想意境,悟诗情是教学的难点。在大胆猜词,讲议的过程中,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师:谁先结合插图讲一讲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儿童追黄色的蝴蝶,黄蝴蝶飞入菜花再也找不到了。(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文字的表层)
师:当时儿童什么心情?(紧扣重点词,深层次挖掘)
生:急走
师:大胆猜猜,“急”都有什么意思?
生:着急、急切、急忙
师:为什么着急,急忙,急切去追?(引导学生个性表达)
师:急在古代还有“快”的意思。指导学生带着体会个性朗读。
猜猜“走”什么意思?
生:有的说“走路”,有的说“慢慢走”,还有的说:“快走”
师:到底什么意思?请学生结合图,想象当时儿童的心情,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启示:
在猜词,读议,讨论的过程中,放飞学生思维的宽度,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走进儿童捕捉黄碟的真实内心。在争辩中,不仅理解了诗意,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还把课堂真正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探究和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