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蓊
摘要:高中阶段在人的一生具有重要作用,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的高中教育教学中,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忽视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本文笔者将结合高中生社会活动能力的现状,探讨采取何种有效的策略,提升高中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社会活动能力
社会活动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理应成为高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社会活动能力往往是认为与学习相冲突的,有的教师认为整天搞这些活动有什么意义?对于提升学生的成绩没有任何意义,高考又不考这些,纯粹是在浪费时间与精力。这种观点是对社会活动能力的错误性认识。同时,笔者对自己学校组织的学生活动进行了反省,基本上存在目标不明确,缺乏整体的目标与认识,活动不知道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问题。
一、社会活动能力的概念及其意义
高中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就是指学生与他人接触,处理与他人关系,与他人共同完成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与形成的价值取向、行动策略、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有利于适应社会与国家的发展需要;第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与人格的完善与成长。一般来说,道德成长具有双向的作用,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青少年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与同龄人缺少接触,缺少玩伴成为青少年心中的痛苦之一,在性格养成一般是个体自我为主,这种个体我的意识,为学生活动能力的养成造成了一定的负面的影响,培养一个人格完善、道德完善的人成为学校活动的主要目标之一。一般上来讲,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包括事物处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亲社会行为能力,这三种能力共同构成了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基本内涵,在下文中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升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
二、培养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事物处理能力。事物处理能力是高中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一般来说提升学生的事物处理能力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首先是动手劳动能力,当前的高中生大多数低娇生惯养的,在家里做的家务比较少,动手能力与劳动能力比较差,因此教师在相关活动的组织中要着重提升他们的动手劳动能力。同时,高中生即将步入大学校园,自身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自理能力都要得到有效的提升,才能够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一日生存训练”计划,让学生做饭菜、打扫卫生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这些琐碎的事情包含的价值与魅力,逐渐提升学生的动手劳动能力;二是理财能力,当今高中生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缺少经济常识以及对金钱的准确认识,在消费问题上大手大脚,理财能力比较差,缺少自我管理。因此,在教学中,我给每个学生10元钱,让他们设以下是否可以让自己生存一天,当他们走进市场与超市的时候,就会觉得10元钱一定要仔细的运用,否则就难以生存,他们学会合理运用、学会统筹计划、学会砍价、学会节约,学会将这些钱发挥最大的价值。这些经验会增强学生的理财观念与节俭意识。笔者所在的建阳一中,在2015年12日的时候举行了义卖活动,在团委、政教处的带领下,建阳一中高一、高二的32个团支部将近1000名学生在市中山广场举行义卖活动,在活动中,同学们将一些图书、日用品、饮料、文化用品进行销售,同时在今年的义卖活动中,同学们比较注重亦是泪,进行手工制作,例如烧烤、寿司、关东煮等等,学生的劳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同时学生也了解到赚钱的不容易,更加深刻的理解勤俭节约。
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受到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老师要抓住每个机会,采取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传授给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流、学会交往、学会做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校要为学生的交流与交际提供机会,可以在教学中 模拟真实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会交往,学到丰富的交际知识,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或者可以学生兴趣的不同,组织一些交流组织,在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这个交流感情。二是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实行班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班集体在选班干部的时候,要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学生之间形成平等的、和谐的、互助的、有爱的教学气氛,特别是教师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偏好不嫌差,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创设良好的环境。三是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扩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范围,在活动中国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教师可以利用群体的作用,学校是一个大集体,同时高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的增强,内心非常渴望独立,但又害怕与其他人分别,因此在生活中愿意寻求温暖结交朋友,也更重视同伴之间的看法与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利用群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在群体中,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为班集体共同努力,引导学生之间在学习与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探讨,为集体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形成“我为惹人,人人为我”的责任感。还可以在群体中树立良好的榜样,青少年的主要心理特点及时崇拜偶像,在群体中树立的榜样,应该是学生熟悉的、熟知的,使学生学习到的榜样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挖掘学生身上的亲社会行为。例如,建阳一中从2004年开始,就举办“济困助学”的活动,通过学生的义演、义卖、做义工,筹集爱心资金,今年的手弩约为2两万元,十几年来,一共筹集了14万多元,这些钱帮助困难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除了支持贫困学生以外,还支持贫困地区与灾区,这些年指出爱心资金7万多元,通过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为学校、班级、集体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参考文献:
[1]林丽,张建新,人际信任研究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心理科学进展,2002,3,322一329.
[2]刘志军,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1,5,629一630.
[3]马前锋,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心理科学,2002,2,242一24.338
[4]庞丽娟,陈琴,姜勇,叶子,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1,24一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