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鑫
从我国教育史来看,人格教育古已有之。丰子恺先生曾把人格比作一只鼎,而支撑这只鼎的三足就是思想---真;品德---美;情感---善。这三者和谐的统一,就是圆满健全的人格,而对真、善、美的追求,缺一不可。否则,这只人格之鼎就站立不稳,显示的人格就缺损,就低下。作为人格教育主渠道的学校,有责任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圆满人格。
前段时间,和几个教师朋友交流,聊到当下孩子的作文,大家都感慨良多。比如不少学生一遇到“挫折、磨难”一类的文题,为搏老师同情,为得高分,竟不惜杜撰父母亲人车祸、残疾、离世......有的遇到“第一次、成长”等话题,则又置学生道德行为规范于不顾,不约而同写自己第一次抽烟喝酒上网逃学早恋......我们常说:“文由心生”,是什么蒙蔽了孩子本该清澈明净的心灵?是什么让我们的天使折翼?因此,我们的作文教学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更应关注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建构,即健全人格的培养。
一、现状分析
1、陈旧的作文观
在试教育长期影响下,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虽然教师也在不断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但在为什么写作的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向。而在应试教育的功利驱使下,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堆砌游戏,这种做法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
2、陈旧的教师角色观
在们的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是教育的主宰者,“传道、授业、解惑” 一直以来是教师的职责。学生是待教育、待发展的,而教师仅仅是使学生进步、发展的实施者,自身的人格水平、知识水平不值得重视,忽视了“教师是学生个性的塑造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就忽视了教师本身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中的影响。
3、陈旧的作文训练
近年来,小学语文老师们在实践反思的基础上逐渐构建起了“乐于写(1~2年级)→自由写(3~4年级)→学会写(5~6年级)”的小学作文训练序列。这种训练把学生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与乐于表达自己真实需要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与以往教材相比,这种训练序列确实更科学,但是,新课标仅仅给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理论框架,至于如何操作依然是未知数。于是在具体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教师人为地拔高习作目标、片面追求习作数量等现象。“立意要高,要有意义”“构思要巧妙,描述要精美,辞藻要华丽,要讲究修辞的运用”(规定修辞数量)等等,这些标准无视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令他们可望而不可及,无形中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比如我市一些小学,在暑假里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日记,甚至要求学生一个暑假交四、五十篇日记……学生在老师的高压下,整天为没事可写而愁眉苦脸、忧心忡忡,惶惶终日。这不是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孩子的健全人格又将向何处发展?
二、 解决措施
1、树立正确的作文观,端正教师的角色观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关于作文,我想大概先得想想学生为什么要学作文。回答似乎并不难,当然是:人在生活中,在工作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写作文。”叶老先生这番话言简意赅,点明要义。学会写作的本领,等于掌握了社会交际的工具。这种工具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日趋重要,对于任何人的生活、学习、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并且终身受益。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因而教育的力量只能从人的人格这个活的源泉流露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育者人格的作用。”我以为: 教师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德行、才学、见识、能力。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善待学生的理念在不知不觉影响着学生:学生受到教师责任心的感染,从而认真、负责地从事学习,相信会逐渐形成有责任心的人格;而触动孩子们自己心灵的对话,在他们的心灵中培植了真、善、美的幼苗,让他们渐渐学会欣赏、学会分享、学会赞美、学会感恩。
2、中渗透写作——唤醒对生命的体验
“阅读是吸取,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如是说。阅读与写作犹如人体的呼吸吐纳一样,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两个重要部分,剥离了阅读谈写作,无异于纸上谈兵,针对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渗透写作训练,从仿写入手把好作文教学的入门关:可以做句子结构的仿写,整、散句式的仿写;可以是语段结构、表达方式的仿写;可以仿写范文的立意选材,仿写范文的谋篇布局,还可以仿写范文的表现手法……这样,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引发表情达意的心理冲动。
3、 让生活成为载体,及时关注人格教育
(1)走入生活、诗意地体验生活——积累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中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句从写作要求来强调作文教学要贴近生活。古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事实证明:学生有了对生活的灵性和悟性,就有了写作的主动性、独立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笔下的文就会如泉水般汩汩而出,不必再“为赋新词强说愁”而虚情假意或凭空捏造。
(2)生活中生成作文——飞扬创作激情,升华学生人格
“生活作文”是“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同时,通过以生活内容为中心的讨论等活动,使学生深化对生活认识,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广开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学生能够做到关注生活,有感而发。还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把生活看成七色阳光,即便是同学中间的冲突、矛盾、误会、争吵都可以看成是生活中的一朵朵小浪花,一种生活的乐趣,而不能把它当作是一种烦恼,一种包袱。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烙上情感个性的印记,涂上独特心灵的色彩。
我始终坚信:每一篇作文都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载体。这一行行文字无处不隐含着孩子的思想、灵魂,教师若能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思想感情,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了解学生对某一问题、某种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和学生取得共同语言,然后根据学生的心理水平,及时采取谈心、沟通等方式,矫正学生的一些人格上的不良倾向,这更是不失为人格教育的最佳渠道。
综上,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首先是健全人格的形成。现在的中小学生能否在未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否为社会作出贡献,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基础教育阶段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在于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的健全人格。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经受起困难与挫折的考验,才能担当起未来的重任。因此人格教育不仅是为人最根本的教育,而且是能使人终生受益的教育,是能使人终身发展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