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正伦先生对当代中国诗歌的反思

2017-01-12 18:54王柄权
成长·读写月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自由内心价值

【摘 要】在《肉体美学》中邱正伦先生一针见血地反映了中国当代诗歌遇到的问题,并用诗歌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在批判与反思的同时,也流露出他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以及对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的期望。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本土艺术。本文将通过《肉体美学》来解读邱正伦先生倡导的本土精神。

【关键词】本土精神;内在统一;价值;自由;内心

当今中国现代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涌现了许多艺术流派。然而,在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艺术家只追求感官刺激,一味迎合大众口味,远离了自己的内心。随着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许多艺术家的审美和创作更多的是依赖西方艺术价值尺度,同时也没有充分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难以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因此就产生了“失语”现象。在《肉体美学》中,邱正伦先生通过诗歌的方式对当代中国的诗歌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从侧面阐述了他对现代诗歌发展的艺术理念。本文从灵与肉的分离、自由的缺失、“失语”现象三个方面对本土精神进行了解读。

一、灵与肉的分离

在《肉体美学》的开头,邱正伦先生将诗歌比作失去贞操的女人,这一比喻道出了现在诗歌的变质。在《诗歌与身份不明者》中,邱正伦先生写道:“他们努力生产的诗歌,既不抒情也不言志一切都形迹可疑,用塑料泡沫代替盔甲,然后向左侧晃动,像当年比干丞相一样用刀子刺进左胸,并非出于忠诚而是摘掉诗歌火红的心脏”。现在很多诗歌并非出自作者的内心,就像一个空壳闪现在人们的眼前,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而且很多诗歌更多地是追求欲望,邱正伦先生在诗中这样描绘:“谋杀者将诗歌拦腰切断,将上半身抛进水中将下半身搬到隐蔽的地下室发泄最后的淫欲。”由此可见,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诗歌俨然已成了赚钱的工具,因此,很多诗显得比较浮夸,只是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内容肤浅,不像以前的诗歌出自诗人内心。

现在的诗歌已经被物质和欲望包围,失去了诗歌最初的意义,正如邱正伦先生在《确切地说》中写道:“出卖灵魂,遵守价值规律——水涨船高或者一文不值。千古之迷仅成为一次公开的拍卖。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你是谁。答案只有一个:钱,对话围绕着它,诗歌围绕着它,爱情围绕着它,一切都围绕着舞蹈,这灿烂的虚无充满想象”。由此可见,当代诗歌出现了灵与肉的分离,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得物质利益,诗人已经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所写的诗歌也不能真正表达诗人真实的思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邱正伦先生认为诗人应通过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而不仅仅是用理性逻辑去认知世界,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又能控制住情感,不只表达事物的外表,还要表达其内在含义,消融具体事物之间的外在差别,达到内在统一。

因此,诗歌不应仅仅停留在物质和感官层面,诗歌应不回避现实也应不满足于现实,它必然是要在投入和参与现实并且又超出现实的过程中呈现出自己的价值和光芒。

二、自由的缺失

在当今社会这一大环境下,很多艺术家在创作时是不自由的,他们受到物质和欲望的束缚,邱正伦先生在《作案现场》写道:“查看作案现场,冰冷的刀锋深埋在诗歌的心脏,天空从此倒塌,飞满诗歌树梢的鸟不是代表自由,而是另一种废墟……失血过多的诗歌成为可以搬迁的黑夜很难走出尽头,监禁成为唯一的家园” 。真正的艺术可以把人从欲望、物质、功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超越时空的限制,获得心灵上的自由。真正的自由不应受外界的约束和控制,并将外界变为生命自身而存在的世界,使和它自己对立的外界不再是外来的,不觉得它是一种界限。自由突破了局部,从有限到无限,从个别到普遍。邱正伦先生在《艺术价值论》中写道:“诗人只有在唤醒深睡中的词汇和实现了对终极的命名之后,诗人的创作才在最终的意义上通过并取得成功。所以,诗人的自由绝不停留在写作本身上的自由上,而且更应该在一种由责任要求而进行的创作行为中享有的自由。”要实现对终极的命名需要找到与其相适应的形式,即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自由是属于时代的和民族的,不是随心所欲的,尽管追求自由是困难的,正如把从有限到无限比作永远碰不到数轴的双曲线一样,但我们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也正是这样有机发展的,这体现了人类文明的生命性。

三、“失语”现象

当今社会,诗歌大量涌现,很多诗人称自己是大师,想一步登天,正如邱正伦先生在《确切地说》中写道:“钢花远远超过鲜花,今天的鲜花生产已进入程序化,不会有”;同时,在《器官写作者》中写道:“在电脑的车间里,他们高举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旗帜,一动笔就是斗酒诗百篇,就会超英赶美,用一支写新闻的笔抒发诗的感情,然后百媚娇态,诗歌却形容枯槁”。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培养出来的,是有生命的,作诗是需要诗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不是批量生产的,也不是机械的,就像虽然在深圳高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但就其文化底蕴来说远不如西藏。

如今很多人受西方的艺术理念影响颇深,不重视传统,认为传统已经过时,盲目追求现代,但又没有真正地、全面地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写出的诗歌就显得浮夸。正如邱正伦先生在《不知怎么的》中写道:“自由开始缺少根基,土壤许多年缺少施肥。”为了改变这一现象,邱正伦先生始终倡导建立本土艺术,以五千年中华文明为基础,摆脱对西方文化及其艺术价值尺度的依赖,这一本土性是具有包容性的,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吸收百家之长,并与世界进行交流和对话,建立自己的艺术价值尺度,在创作中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从而摆脱外界的束缚,实现自身的艺术价值。

总结

本土精神不仅体现在诗歌上,还体现在绘画、雕塑、设计等其他艺术门类中。艺术家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包容其他文化,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话语权,才能摆脱外界的束缚,摆脱低级趣味,创作出真正优秀的作品。

作者简介:王柄权(1991-),男,汉族,山东东营人,聊城大学,2014级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方绘画研究。

参考文献:

[1]邱正伦先生.艺术价值论.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4.

[2]邱正伦先生.审视现代艺术.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4.

猜你喜欢
自由内心价值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