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三趣”教学法

2017-01-12 16:59陈锦杰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理趣意趣子路

陈锦杰

选修模块《〈论语〉选读》的教学容易机械化、教条化,笔者在教学实践基础上不断反思、总结,梳理了几点粗浅的教学感受。概括来说,就是基于学生的具体学情与心理,用“意趣”勾起学生兴趣,用“情趣”拉近与圣人距离,用“理趣”丰富学生思想。

一、反思:寻找《论语》课堂趣味的起点

为什么面对妙趣横生的《论语》,学生竟然觉得索然无味?为什么面对嬉笑怒骂的孔子,学生只能把他当作高高在上的圣人,而不能亲近?为什么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论语》课文,我们只作教条式的背诵,趣味全无?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论语〉选读》教学现状的思考,在传统经典和圣人面前,老师上课容易一板一眼,生怕降低了经典的规格。所以有些教师不敢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设计和通俗的建构,吸引不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大致有:

重串讲:教师依然按照传统的文言教学方法,注重字、词、句的落实。这固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论语》要义,却极有可能使课堂失去意趣。

条理性弱:教师按照课文语录顺序,逐句讲解,孤立分析,断章讨论,随意发挥,问题与问题之间缺少必要的勾连,观点与观点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整节课也缺少一个必要的中心。

概念化:教师喜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喜欢先让学生标出对语录的理解、联想和评价,喜欢进行学术化研讨,喜欢给语录塞进道德概念,让《论语》和孔子变得高不可攀。

不知不觉,《〈论语〉选读》成了中规中矩的道德传诵,弄得课堂了无生趣,学生意趣阙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必须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另外在谈及“文化论著研读”选修课时指出“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这表明:选修课程应以兴趣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反观《论语》教学,应重点提升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把高远的孔子拉近,把深奥的语录生活化、趣味化,把寥寥数语的对话场景化、情境化,把《论语》的人物立体化、世俗化。

二、操作:以“三趣”点染《〈论语〉选读》课堂

(一)以“意趣”勾勒整体思路,凸显课本时代活力

《〈论语〉选读》两个特点很明确:课文注解详细,没有必要重新翻译文句。《论语》年代久远,学生读来不可能像读现代名人名言那么有感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以“课堂取名”为切入点来重新梳理教材,凸显课堂时代魅力,贴近学生,激发兴趣。

1.用“总题目”,梳理教学总思路

在教授《〈论语〉十篇》讲读课之前,笔者先用一课时给《论语》这门课取一个总题目,并以此来梳理《论语》课堂教学整体思路。设计如下:

总课题——《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世界》

(1)抛出问题:当时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明确: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孔子称其“礼坏乐崩”。

(2)提出思考:天下大乱,谁来拯救?

明确:1.墨家——兼爱;2.道家——无为;3.法家——法治。

(3)发出探讨:那么儒家到底提出了怎样的拯救主张呢?

儒家:孔子的仁爱。

(4)找出异同:同一个世界,不同的梦想。

在当时,墨家可以说是武士的梦想,道家是隐士的梦想,法家是谋士的梦想,儒家则是文士的梦想。

(5)引出联想:当今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学生众说纷纭)

通过这五个环节,把《〈论语〉选读》放在一个拯救天下大乱的角度来赏析,串联起10篇讲读课文。当今社会,不可谓“不乱”,学生不可谓“不知”。社会有阴暗的一面,需要匡正和拯救,当然也有光明的一面,需要颂扬和传播。这也正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学习《论语》精髓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去解析《论语》,拉近了学生与《论语》的年代距离,增强了语录的现代生活气息,而不是字词的枯燥讲解,理论的苍白解读。由此,学生有了学习《论语》这门课的兴趣:原来《论语》可以这么读!

2.用“新题目”让深奥的《论语》生活化

就在学生对《〈论语〉选读》充满期待的时候,笔者顺势抛出一个课外练习:给10篇讲读课文取一个温暖漂亮的名字。这种方式,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细胞,让他们觉得学习《论语》充满趣味,学生课内外的参与热情大大调动起来。学生取的新题目五花八门,以下可供参考:

第一篇:小事靠智,大事靠德(《为政以德》)

第二篇: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克己复礼》)

第四篇: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四处碰壁,坚持自我(《知其不可而为之》)

第五篇:让世界充满爱/每天爱你多一些(《仁者爱人》)

第六篇:要温度,也要风度(《君子之风》)

第八篇:好朋友,冬天里的一把火(《周而不比》)

第十一篇:天下第一教书匠(《诲人不倦》)

第十二篇:我心目中的老师(《高山仰止》)

第十三篇:谁是好学生(《沂水春风》)

第十四篇:中庸之人,实乃稀有动物(《中庸之道》)

3.用“意趣”,勾勒每一课的教学思路

在设计好“趣味课题”的基础上,再运用“意趣”来勾勒每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语录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比如在教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知其不可而为之》)这节课时,笔者首先引导:孔子面对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提出了仁爱的救世主张,可是当这一主张连他的鲁国都不能推行的时候,他只能开始周游列国,可惜到处碰壁,这与其说是周游列国,还不如说是“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然后展开课堂教学。

课堂脉络大致如下:

(1)道之不行,地球人都知道——门吏知道,子路知道,孔子知道。

——语段:子路宿于石门;子路从而后;子曰……

(2)地球人都知道,何必为之——责任使然,希望尚存;必须坚持。

——语段:陈成子弑简公(不在其位,亦谋其政)

(3)可惜知音难觅。

——语段: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子击磬于卫(没人理解)

(4)甚至遭人批评、讽刺。

——语段:长沮、桀溺耦而耕……

(5)流浪的脚步,难能可贵(联系当今生活)——“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然而,孔子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周游列国,这是一种责任,一份坚持。仅凭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敬重他老人家,他身上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这五个环节,我希望把一堂课串联起来,把散乱的语录有序地勾连起来,比起单纯地分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突出了“意趣”,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自然地悟出孔子精神的可贵和高尚。

用“意趣”梳理教材,趣味取名;用“意趣”勾勒堂课教学思路,凸现活力。这样既让学生整体把握了《论语》的教学内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论语》的积极性。

(二)以“情趣”还原本真孔子,增添文本生活趣味

孔子乃性情中人。“孔子的课堂”洋溢着情趣,充满诗意,常有音乐相伴,而且嬉笑怒骂皆课堂,一切随心而生。那么《〈论语〉选读》课堂也应当还原孔子这种本真面貌,既让课堂有诗味,也要让课堂充满世俗人情和嬉笑怒骂的情趣。

笔者重新梳理《论语》教材,开了两节专题课“孔子与子路:剪不断、理还乱”和“夫子粉丝知多少”。这两个专题,重新整合了10篇讲读课文的教学内容,还原本真孔子,让学生体会孔子虽是圣人,但不是那么遥不可及,让学生感受到孔子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课堂也变得幽默风趣,学生有了情趣的享受。

在教授“孔子与子路:剪不断、理还乱”这节课时,笔者先做这样的引导:有这样一位学生,孔子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有这样一位学生,夫子又爱又恨,不离不弃;有这样一位学生,敢与夫子斗嘴。然后引出孔子与子路。

课堂脉络大致如下:

其一:责骂子路,啼笑皆非

(1)子路挨骂。语段——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2)爱之深,骂之切。语段——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

(3)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语段——子路问:“闻斯行诸?”

(4)子路遭“哂”。语段——夫子哂之。

(5)不忍子路太受伤。语段——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其二:幸会夫子,无怨无悔

(1)子路甚喜。语段——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2)始终相随。语段——子路从而后;子路行以告。

其三:师生齐乐,谁也不服谁

(1)与子路斗嘴。语段——用行舍藏。

(2)子路不悦。语段——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这节课,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孔子师徒之间的敢骂、敢爱、敢笑、敢斗,既觉得孔子也是性情中人,不再遥不可及,又顿生敬畏、崇扬、爱戴之心;既还原了孔子的本真,又让学生触及了本真之乐,嬉笑怒骂中收获精神的愉悦。

另外,笔者在其他语段中也适时注意还原孔子的真性情,把孔子及其弟子生活化、情境化,增强了课堂的生活俗味,让学生在俗味中认识孔子,敬畏孔子,妙趣横生。

(三)以“理趣”触发学生思维,丰富课堂精神食粮

仅有意趣、情趣,而没有理趣的课堂是肤浅的;只有愉悦、嬉笑,而没有沉思的课堂是遗憾的。所以,如何让学生在情趣和意趣之后,深刻领会《论语》中的理趣才是关键所在。笔者对《论语》教材中学生有困惑的语录,采用以下三种“理趣”方式加以梳理,触发学生思维:

1.解读多元化

在教授“谁是好学生”(《沂水春风》)这节课时,笔者围绕“孔子为何喜欢曾皙”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理趣的探讨。在学生自由探讨的基础上,我归结“吾与点”之因:

原因一:“一时之赞叹”。

原因二:做人的最高境界是“仁”,治学的最高境界是“乐”。

实例佐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原因三:关注个人幸福。

明确:子路,强兵保和平;冉有,富民奔小康;公西华,文明促发展;惟独曾皙是关注个人幸福任逍遥。

对《论语》语段的赏析切不可只关注一点,不可呆板,贴标签。学生能够从现代角度赏析,言之成理,无可厚非。这既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获得了智慧和理性的启迪。 另外,在课堂上,多角度解读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挖掘了论语的时代内涵;既增加了情趣,又收获了理趣,可谓一举两得。

2.反观现实化

学以致用。学习《论语》的意义在于对现实的再审视,用《论语》语录解读当下社会的某些现象。

其一,用《论语》语录解读现实素材。

在学习“子夏问孝”这一则语段时,笔者采用如下操作:

当下现实“怪现状”:时下,很多子女为父母准备了锦衣玉食、绫罗绸缎,准备了香车宝马、高楼大厦,可是惟独没有准备一副好面孔,伺候在父母身旁。 “色难”难在精神赡养,而不仅仅是物质赡养;小朋友刚开始读幼儿园,总是哭闹,即使父母答应幼儿园放学后奖励一颗糖果,还是哭闹。因为刚刚离开父母,没有安全感,这不是一颗糖的物质力量能弥补的,需要父母的拥抱,精神的安慰。同样,父母老了之后,孤独,没有安全感,子女如果不在身边,即使再好的物质,也无法弥补精神的缺失。

其二,对《论语》进行现实重审。

在讲 “贤哉,回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这两则语段时,提出这样一些思考题,以引发学生对语录的现实重审,增进课堂理趣。如下:(1)你是否赞同有其“师”,必有其“生”?(2)“穷”值不值得“穷开心”?(3)一箪食,一瓢饮,在“富”巷,颜回能否依然安贫乐道?

通过当代再审视,我们明白师徒一脉相承,“穷”不值得“穷开心”,在陋巷,安贫乐道并非最高境界;“富”巷是个花花世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能否抵御住诱惑,依然坚持安贫乐道,才是真正考验人的意志。

不管是“用《论语》语录解读现实素材”,还是“对《论语》进行现实重审”,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时不时冒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和见解,让课堂的思想潮流一浪高过一浪,学生们最终收获了理趣的花朵。

3.对比深入化

“对比”可加深学生对《论语》语录的理趣体会,让解读走向深入。

在学习 “以德报怨,何如?”这一则语段时,学生难以理解“以直报怨”。“直”字课文里解释为“正直、公平、公正”,何为“以正直、公平来回报仇怨”?

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直”的内涵,笔者找了一则生活化对比实例。

场景展现:假设你的同桌曾经在某一次事情中欺骗了你,对你造成或轻或重的伤害,可能物质上,也可能是情感上。有一次,你逮到了一个良好的机会,班主任让你给每位同学分发价值10元的奖品。那么,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你怎么做?

三条路可选:第一,私自克扣同桌的奖品;第二,不但不克扣,还特别增加了一份;第三,跟其他同学一样,保质保量发给同桌价值10元的奖品。

讨论明确: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

学生不断反思自己会怎么做,讨论激烈,在讨论中逐渐崇敬孔子的伟大,佩服其思想的深邃,获得了智慧的启迪。

通过“解读多元化、反观现实化和对比深入化”三种形式来处理教材中的疑惑点,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关注多元思辨,探讨现实启示,不知不觉中有了一种理趣的震撼。

三、结语:《论语》想说爱你也容易

《论语》是美的,《论语》课堂更应当是美的。《论语》是智慧的化身,也是趣味的化身;《论语》课堂更应是智慧的化身,趣味的化身。

由此,我们可以深入思考:只要我们不是对《〈论语〉选读》教材进行机械地串讲、无条理地解析、概念式地强化,而是把准学生的青春脉搏、心理动态、思维动向,用“意趣”勾起学生的兴趣,用“情趣”拉近与圣人的距离,用“理趣”升华学生的精神,那么,学生就不再觉得《论语》索然无味,孔子高不可攀,不再觉得背诵《论语》身心疲惫,师生定能在趣味中融洽,愉悦中回味。《论语》,想说爱你也容易!

猜你喜欢
理趣意趣子路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略述《篱园秋实》的壶中意趣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汉字的水墨意趣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理趣课堂:有意思与有意义
“理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理趣理念的提出与优化
从中国牌到中国意趣——论当代实验艺术中的传统意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