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95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反帝反封建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所创造的非凡业绩,所塑造的不朽精神,不仅铸就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也在人类发展史上写就了辉煌的篇章。这可歌可泣的历史成为中国几代美术家表现的素材,因此在中国革命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灿烂的画卷。同样,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也塑造了一批又一批为党、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的优秀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家共同成为20世纪的“红色经典”,它不仅通过美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党史,更通过作品和人体现了党领导文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和中国民主同盟诞辰75周年。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他们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翻开中国现代美术史,民盟美术家同样以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和对人民的情怀,用艺术为时代描绘了诗篇、塑就了丰碑。长期以来,一批民盟的美术家在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引领下,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传世之作,自己也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艺术家,他们的名字和作品载入盟史,载人中国美术史,载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史。
我作为党和人民培养的一名教师、艺术工作者和基层艺术机构的领导者,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的盟员,可谓躬逢盛事,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学习近代史和党的历史,深感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也书写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在盟内,我深受盟中央的教育和关怀,也受到盟内老一辈艺术家的教诲和影响,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创作了近五百件雕塑作品,主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和重大事件。其中有不少是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和领袖的。如立于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大型纪念雕塑《伟大的友谊——马克思、恩格斯》、展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诗人毛泽东》、立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大型纪念雕塑《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立于中共中央党校的大型雕塑《总设计师——邓小平》和立于四川广安邓小平纪念馆的大型雕塑《坚定的步伐——邓小平》、立于南京渡江纪念馆广场的大型纪念碑雕塑《渡江战役五前委》等。一座座红色革命的丰碑刻载着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刻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刻载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刻载着人民对他们的崇敬,立在天地之间,以其不朽的精神力量,感天动地。
今年年初我应德国政府邀请,受中共中央宣传部派遣,去德国为马克思塑一尊高6米的铜像,将于2018年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立在他的故乡特里尔博物馆广场。面对德国多家媒体的采访,我说:“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一个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全新的姿态立于世界东方。这佐证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今天,马克思故乡的德国,通过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更进一步深刻认识到马克思的价值,并为之立大型铜像,这是历史的必然。”德国总统约阿希姆·高克(Joachim Gauck)握着我的手说:“期待巨作在德国耸立!”不久前,德国总理安格拉·多罗特娅·默克尔(Angela Dorothea Merkel)访华时问我:“你认为孔子和卡尔·马克思有什么共同点?”我说:“他们同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人物。”
为马克思塑像并立于他的家乡,有着特别的意义。一者,出自中国艺术家之手的马克思像不仅表现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的敬仰,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对马克思的理解和对形象的解读,从艺术创作手法上也体现了西方写实主义和中国传统写意手法的结合。二者,在特里尔立马克思像不仅表现了德国对马克思历史地位的确认,也体现了德国方面对中国艺术的尊重。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之际,我应约写稿,选择了几组已落成的塑像,谈具体创作感想,也作为盟员给中国共产党生日的献礼。
一、《伟大的友谊——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崇高友谊建立在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事业上。2013年我应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中央编译局之邀创作马克思、恩格斯雕像。我设计马克思的坐势和恩格斯的站姿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象征着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深厚而坚不可摧的友谊。从雕像的背后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背仿佛一座丰碑,他们的伟大思想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里程碑。马克思深邃、带着古典哲学家的风范,那眼光流露出的睿智与辉光穿越历史;恩格斯刚毅伫立,俨然是马克思最亲密的朋友。一坐一立,充分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尊重。
雕塑,不仅要形似,更要传神、铸魂。
2015年1月27日,是恩格斯的诞生日,该组雕塑揭幕,立在了中共中央编译局。中共中央编译局从延安到北京,有着优秀的传统。这里有马克思、燕妮的手稿,有《共产党宣言》的最早版本;这里有几代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这里翻译并被传播出去……
二、《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也是诗人。2013年12月26日是他诞辰120周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纪念展,特约我创作毛主席像。我选择了毛泽东同志20世纪50年代回家乡韶山时的形象。身穿白衬衫,面对丰收的田野,毛泽东同志诗兴盎然:“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那种从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建立新中国不久的豪迈气势、浪漫的诗人气质、庄重自若的领袖风范,以及朴素的人民情怀和“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阔胸怀,在雕塑中由内而外洋溢出来。塑毛主席,既不能将其塑成帝王将相般的偶像,也不能塑成一般普通老百姓。他是在人民中、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在历史中产生的领袖,平凡中见伟大,伟大中见平凡。其感染力,在他的音容笑貌和动势及伟岸的身躯里……
2013年12月2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毛泽东同志的女儿李敏看到这尊刚刚从模子中翻出未干的石膏像时,热泪涌动。
三、《延安窑洞对——毛泽东与黄炎培》
就中国近现代史人物,我塑过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也塑过不少民主党派人士,但将民主党派人士和中共领袖塑成组雕则是受邀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所塑的《延安窑洞对
毛泽东与黄炎培》。
1945年7月1日,抗战胜利前夕,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黄炎培等6位国民党参政员应毛泽东之邀,以私人名义飞抵延安考察。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住的窑洞里做客。这次洽谈,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窑洞对”。
2012年12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访各民主党派。在民建中央,习总书记强调,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这是中共中央高层第一次与民主人士畅谈中国民主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一次成功的统战工作。这次会谈,让身处国统区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雄心壮志。半个多世纪以来,民主党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统一战线工作一直努力奋斗着。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正是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
我有幸几次被中央统战部和民盟中央选派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习。在这里我不但认识了许多民主党派的老同志,还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2013年,我应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邀请,以《延安窑洞对》为题创作一组雕塑。
在创作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力求更加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历史背景。抗战胜利在即,未来中国要走向怎样的方向,国统区的民主人士忧心忡忡,而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对于未来中国的民主方向,早已经胸有成竹。所以在“窑洞对”中,面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能不能跳出历史上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主席早已准备好了答案。对这段历史的解读和认识,不仅要准确,而且要深刻。我还专程去当年毛泽东同志生活和工作过的窑洞考察,力图还原当时这样一幅历史情景。从历史真实的记录入手,对人物性格、语言、甚至习惯性动作,人物的年龄、阅历、谈吐、甚至爱好,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深刻而又生动地表现人物,作品才有历史感和生命感。将近三年的思考和创作,我一次次产生幻觉:毛泽东和黄炎培向我们走来。仿佛听到他们的交谈声。
要通过凝固的形象,体现一个永恒的历史,就要准确地来把握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首先,黄炎培先生是认认真真地在琢磨这个问题,他在跟毛泽东同志讲这个事情的时候带着很大的期待,所以他的眼神、表情比较严肃,凝视中带着一种迫切的希望——希望得到一个具有价值的历史性回答;而毛泽东同志呢,他很自信,很从容,所以在他的笑容当中,在他从容自若的表情当中,可以感到他解答了黄炎培这个问题——那就是民主。毛泽东同志穿的衣服,就是延安时期常常穿的棉袄,敞开怀,有诗人气质、领袖风采,那口袋里似乎还揣着香烟。他们两个人都在走路,走在通向民主的路上,走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肝胆相照的路上……
在设计雕塑底座和环境时,我并没有把他们立在高高的台座上,这本身也体现了我们可以走进历史。所有的参观者可以走在他们的身后,也可以走在他们中间。这组雕塑由青铜铸造,灰灰黄黄的暖色,使我们仿佛回到了延河之边、宝塔山下,回到了那段充满希望的艰苦岁月。在雕塑的背后,有一个延安窑洞的模型,这个模型正好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大楼的“延安窑洞式”窗户形成一个同构,形成形式上的呼应。也就是说,延安之风引到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创作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孙春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严隽琪,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先后多次对方案提出宝贵意见,同时对作品给予肯定与支持。
这尊历时近三年创作的作品《延安窑洞对》,于2016年3月1日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正式落成揭幕。
我们似乎听到毛泽东同志的声音:“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征程中,一个伟大的党带领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四、敬塑邓小平像
2014年,我塑的大型雕塑《坚定的步伐——邓小平》在广安邓小平纪念馆落成。
201 5年,我塑的大型雕塑《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党校落成。
其实我已多次为伟人邓小平塑像。第一次是2009年为南京渡江纪念馆塑五前委像,其中有邓小平像。第二次是应邀为小平同志的母校广安中学塑造邓小平铜像。第三次是塑留法时的青年邓小平像,立于中国雕塑院。
而2014年应中央文献研究室之邀所塑邓小平像,则使我更着重于把邓小平这样一个伟人置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来塑造。我访问了邓小平生活二十多年的北京故居,感受伟人生前所处的环境,倾听家人对他的怀念和对生活细节的描述。
2014年春节我再次去广安,流连于邓小平纪念馆,在他生活过的土地上汲取创作灵感。我心潮起伏:我们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受惠于伟大的时代,目睹在社会大变革中,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更感受到国家与民族前进的步伐。
2012年12月,习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讲:“中国发展的实践证明,当年邓小平同志指导我们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是英明的、正确的,邓小平同志不愧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不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今后我们要坚持走这条正确道路,这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终于我立意以“坚定的步伐”为题创作邓小平同志像。
2014年3月18日,我的创作小稿在中央文献研究室会议厅,其构思与形象的塑造获得了一致通过!这是一个充满感恩与崇仰之情的创作过程。我参照了数百张照片,深入刻化与大胆造型,淋漓尽致,5月23日,邓小平女儿邓林、邓楠、邓榕及中央文献研究室相关领导和广安市委领导对塑像予以高度肯定。
2014年8月18日,邓小平铜像在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纪念馆揭幕。仿佛伟人邓小平从历史空间走来……
2015年9月23日,我应中共中央党校之邀创作的5.5米高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中央党校广阔的草坪上永久耸立。
五、前委群雕,高山仰止
2009年4月23日上午10时,渡江战役总前委五人雕塑群像竖立在南京渡江纪念馆新馆广场前。五人雕塑用青铜铸造,高为2.3米,雕塑立在80厘米高的平台上。五人雕塑从左至右依次是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粟裕手拿望远镜;邓小平手插裤袋;刘伯承表情泰若,眼神里流露出必胜的信心;陈毅手拿怀表;谭震林双手握拳。每人各具神态,个性鲜明。雕塑生动而确切地表现了五前委在战斗前的从容与胜利在望的精神面貌。
在五人合照的照片中,邓小平的动作是双手握在腹前。但我在翻阅他不同时期的照片时,发现他喜欢将双手插入口袋,最后就选定这种造型,而这样的细节正反映出小平从容若定、睿智、果敢的精神状态。陈毅在雕塑中身着大衣,一手叉腰一手拿怀表。陈毅是一位儒将,雕塑中陈毅拿怀表,体现他既有着诗人气质,同时面对战役胸有成竹。在雕塑的中心位置,刘伯承两手背后,体现出身为总指挥的运筹帷幄和雍容大度。粟裕,微侧身体,手拿望远镜,展现了他勇猛的大将风范。谭震林双手握拳,是忠诚、质朴的军事家写照。
历史,总是在时间的推移中逐渐远去、模糊,留下的是精神。通过艺术凝固这种精神使之化为永恒,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以心为塑,以魂立碑,这是历史赋予我的使命。
(吴为山/民盟中央常委、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主任、民盟中央美术院常务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责编/苗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