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渝
这个标题,是郭子章诗《播平过慈姥石》中的一句。那慈姥石,在平越北路。明代郭子章时的平越,属四川省播州宣慰司管辖,在今天贵州福泉市的地域内。只是不知,慈姥石于今安在?
一句“为祝全黔求太平”,不仅是郭子章及当时贵州“汉夷”百姓的愿望,也是此后400多年来黔人的夙愿。
但当时,黔中汉夷百姓要“求天平”,何其难矣!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六月,郭子章到达贵阳赴任处理平播事宜。郭子章到任时,贵州面临的局势凶险,“万事均鞭长莫及马腹”。对于郭子章个人而言,“以孤军冒重围,举家百口絷万死一生之地,恐畏百至”,在险恶坏境中,有这样复杂的心态,是十分自然真实的。
在当时的贵州,最有实力的是土司。在众多土司中,水西安氏与播州杨氏距离最近,关系最复杂,实力不相上下,彼此影响最大。更为重要的是,“黔省会偪近酋穴,仅隔一江”,水西安氏的治所就在贵阳城中,倘若水西与杨氏联合,两者里应外合,贵阳将腹背受敌,难以保全,整个战局也会因之发生改变。
水西这一举足轻重的地位,使得土司安氏家族成为朝廷和播州争相拉拢的目标。特别是水西安氏也曾有不服明廷的“前科”,“唇齿狐兎之疑,人犹不能释然”。
这时,一个十分干练而贴心的官员来到郭子章的帐下。他是杨寅秋,郭子章的儿女亲家、同为江西泰和人。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一月,杨寅秋奉命入黔,任贵州巡按使、监军。这是52岁的杨寅秋二次入黔。13年前,即万历十四年(1586年),杨寅秋曾出任贵州右参议,分守新镇、都匀,并平定答千“苖乱”,因功迁云南副使。而此时重返,他所面对的贵州,用他在《黔中与弟贞叔书》中的话来说:“黔中一切尚似乱麻”,“此中一切,如箪瓢陋巷之家,欲作陶朱勾当”。杨寅秋凭着他在贵州与土司打过交道的经验,将形势看得明白:“黔之可当酋者,独安氏耳。”在抵黔之初,他即向郭子章献言,以计离间安、杨两宣慰使,争取安疆臣为我所用。这正与郭子章的筹划不谋而合。因为,郭子章被委任为贵州巡抚后,从豫章入楚,沿途讯问播州杨氏情形,都说“杨氏与安氏唇齿相依,合之则蔓,离之则溃”。到贵州后,又“询之按臣宋兴祖及司道,无不佥同。已督臣枢臣合谋,又无不佥同”。
郭子章权衡其中利弊之后,决定联合水西安氏,对付播州杨应龙。他在文字很长的《请贷安疆臣陈恩王嘉猷疏》中,提出要从大局出发,以平播乱为先:“安疆臣年方弱冠,志切请缨,近以杨酋之乱,臣等一檄之躬同士卒防守乌江,此即疆臣忠顺之迹”,郭子章请求朝廷“斟酌于情于法之中,而审度于事与势之外”,“尤望皇上弘开使过之仁,大霈赏功之泽,专其责不疑其党,录其新不责其旧”(郭子章:《黔草》卷一,《奏疏》)。郭子章一方面为安疆臣向朝廷求情,另一方面从中调解,妥善处理了安氏家族内部争斗的遗留问题,从而取得了水西安氏土司的信任。在争取到安疆臣和镇雄土官陇澄(即安尧臣)兄弟的支持后,实力虽弱的贵州,由于内部隐患已除,不再有后顾之忧。
为了切实稳定水西,此间,郭子章还采取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举措,那就是后来一些廷臣据以弹劾他的口实:与安疆臣歃血盟誓,答应在平定播州之后,将原来播州侵水西的水烟、天旺等乌江地六百里,赏还水西,以酬谢安氏的功劳。
那一天,郭子章在本署东园的汉前将军关侯神武祠,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与宣慰安疆臣等盟约。盟文中说:“贵州宣慰使安疆臣,本火济之胄,而母淑人凤氏,亦沈氏之俦,世笃忠顺,富蓄精锐……如能戮力扫穴,悉心为国,剖贪惏之豕心,献突梯之鼠首,本院合奏朝廷,申明前旨,褒汝元功,懋膺上赏。今举大事,须当歃血,上告皇天后土,下告山川神祗,如疆臣与陈恩王嘉猷等阳为听命,阴故败谋,以误本院,负朝廷,贻笑天下,则不忠在疆臣等,有如此血。如疆臣等功成之日,本院顿改初心,不为题请,则不忠在本院,亦有如此血。惟神正直鉴此血诚,有不如约者,其亟殛之。”
在郭子章的眼里,安疆臣是与杨应龙截然不同的土司。他在若干年后撰写《黔中平播始末》时回忆道:“臣经毕节卫至贵州府,计九站三百余里,皆安疆臣地方。疆臣迎送,长跪执礼,近恭及谕,以谨守臣节,以保封疆,辄叩首领教,似一驯雅修整少年也。”
关于安疆臣,史籍中的记载甚少,只知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安国亨去世后,疆臣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袭宣慰使职;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去世,由其弟安尧臣(陇澄)袭职。据《大定县志·家墓》载,安疆臣墓在“城北螺蛳塘,检讨贵定邱禾实为之铭”,并记其生卒年称:“公生于万历九年辛巳正月初二日,卒于万历三十六年戊申十一月初六日,历年二十八岁。葬于雨龙山之麓,螺蛳塘之浒。”如是,疆臣是英年早逝。就在郭子章为他向朝廷提出“请贷疆臣,以断播援”之时,安疆臣也向朝廷自奏:“播警方殷,臣心未白。诸臣督责,进退皆罪,恐难立功”。可见他也明白,此事如若不说清楚,自己也将陷于两难之地。好在“帝复优诏答之,仍用子章计也”。优诏是如何说的?未见载于史,但从郭子章的《温旨奖励谕安疆臣陇澄》一文中,可以知道万历帝当时的态度:“温旨有忠义之褒,有喜悦之纶,有谁敢妄生谗毁之语”;“上心更嘉悦,汝家更忠义,谤言三至决不信矣”(《黔草》卷十)。
于是,这才有后来的“檄水西兵三万,助守贵阳”,“疆臣兵从沙溪入”,“水西、镇雄兵克桃溪;焚杨氏厅舍及其家庙,遂入播州”,使原先僵持的战局大为改观。五月丁未,贵州一路的总兵李应祥“合水西、镇雄诸部兵,直抵海龙囤,与诸道兵会,遂围之”。
可是,即使有了皇帝的“优诏”,有了显赫的战功,安疆臣和他的水西劲旅依然得不到李化龙及蜀方主将的充分尊重和完全信任。李化龙多次发出牌票,对安疆臣横加责难。甚至严斥安疆臣“明有首鼠两端之情,坐观成败之迹,昭昭在人耳目矣。”总认为“水西官兵,素称与贼有唇齿之交,令人不能无疑”……
尽管勇敢剽悍又擅长山地作战的水西军已然胜券在握,但一系列的不信任,最后导致海龙囤决战之前,原本“独攻其后”的安疆臣水西军,又被怀疑“所部受贼重贿,多与通,且潜遗火药于贼。故贼不备其后”。于是,李化龙终于发出《行毕节道退兵攻屯》牌票,令安疆臣部“退后一舍,严防奔逸”,将所夺地尽让官军,“自愿”远嫌,移驻海龙坝。细读李化龙的这一通牌票,很可以看出这位统帅当时的复杂心思。表面上看,说得冠冕堂皇:“成功之日,不问攻守,一体论功并叙,决不分别。”但骨子里,却始终认为安疆臣部“犬羊之性”,对“夷人”不放心、不信任。
非常难得的是,与李化龙截然不同,郭子章早就有十分通达的华夷观念。他一向认为,“夷民亦人也,不可以威詟,则化诲而怀服之。”郭子章任贵州巡抚期间,长年与“夷”人处事,逐渐改变了以“方局”辨夷狄的传统观念。他在《龙泉记》中,曾对所谓“夷”的含义有所引申,认为:“或曰,黔龙泉故夷区也。嗟乎,舜与文非东夷西夷之人邪,而恶可以方局邪!”既然舜与文王,一个是东夷,一个是西夷,如此圣人都是“夷”人,怎么还可以凭借“方局”来划分辨别所谓“夷狄”呢?他不但不以夷狄视胜朝,而且对当时的“蛮夷”地区,也主张区别对待。他在为杨寅秋的《绥交录》作序时,十分明确地表白:“犹之夷也,有夷之夷,摈之可也;有华之夷,字之可也。而更有乍叛乍臣之夷,有似华非华之夷,摈之不可,不得不存之以固吾藩;字之不可,不得不锄之以去吾乱。”这种对夷狄应该区别对待的主张,郭子章不仅表达于文字,更在自己的仕宦生涯中切实实行。特别是在平定播州的过程中,他的分化“夷人”、安抚水西、联合安氏应对杨氏的决策,为平播之役的全胜创造了重要条件。
客观地说,郭子章也好,杨寅秋也好,对水西安疆臣的意图和行为当然还是有所戒备的,担心其“阳顺阴逆”。但他们对安氏及其水西部众却总是诚心以待,从大局出发。因为作为贵州的主政者,他们十分清楚,自从杨应龙发难伊始,“天下疑安氏为助”。如果安氏真的助杨,那么,不仅“逆龙”难诛,“贵州省亦不可保”,故此才定议,“务收安氏之心,使之为朝廷用,而不为杨氏用”。于是,郭子章“于贵州竭力鼓舞,推心接纳,令其建功,以报朝廷”。这“推心”二字,其实才是极不容易做到的。而真正全力实施这一方略的,惟有杨寅秋。
令人扼腕的是,杨寅秋此时已是病入膏肓。播平庆功之时,郭子章发现,他“归来饮至容色黎黑,不能即席次”。郭子章急忙为之上奏朝廷,请“皇上怜允回籍调理”。杨寅秋回里后,郭子章数次派人前往探视,而杨寅秋总是把黔人黔事萦之于心。不久,“竟长逝矣”!
郭子章为好友杨寅秋哭,为贵州哭,亦为已哭。虽然播州已平,播州地也已一分为二:设遵义府,归属四川管辖;设平越府,归属贵州管辖。在忙碌于处理平播善后诸事的空隙中,郭子章仍然挂怀于水西。
郭子章在平播军中,曾多次给安疆臣、陇澄兄弟檄文谕示,反复作正面鼓励,而不去一味指责:“如安氏先世,通路云南,至今奢香驿之名,流芳百世,大征香炉,加以右参政之官,具载史册。此皆忠义不朽之报,彼崛强者竟何益乎?”“看得宣慰使安疆臣千年忠孝之家,弓裘之嗣”。他很坦诚地希望,安疆臣兄弟能“知本院之为安氏子孙虑之深远也,不独为今日也。”
平播后,郭子章在写给安疆臣的母亲凤氏的《播平谕凤氏》中说:“皇上之恩加汝母子,欲汝保障西南为地方生灵耳。本院之厚待汝母子,欲汝忠顺朝廷,亦为地方生灵耳。汝母子心事忠赤,本院亦能谅之。但有不知事体目把,在外多事,上不思皇上之恩,中不体本院之意,下不顾坏汝母子忠顺之名,利归于奴,罪归于主……令若辈诳汝也”,这是循循善诱的教导,也是十分切实的告诫。
当时,郭子章正在极力上疏求退。但即使是在这样的时候,他仍然心系水西安氏的前途。他说:“我亦要上疏乞休,不知后来老爷意思若何尔。我在此教诲汝,目把们事事忠顺,我即去亦无后虑。以后公文,汝母子要字字看过,用关防钤记……汝尚无孙,可戒疆臣不宜夜饮,要早起勤干公事。陇澄还当娶妾。在水西,早得一二孙,则四十八枝人心方有系属。此第一要紧之。……要子孙,当行好事,行好事第一要忠顺朝廷,第二毋得害侵百姓。汝母子勤行之,他日子孙不蕃衍,吾不信也。”(《黔草》卷十)这哪里是一省之长给下属的谕示?简直就是一位长者对晚辈的谆谆叮嘱。当然,这也是这位明代在贵州任职最久的巡抚,因爱黔至深而忧之最切的一块“心结”。因为,他深知,地方的安宁,正系于此。
后来,直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月丙申,面对几位科臣的弹劾,郭子章还不得不为自己、也为水西作“当廷自辩”许多年后,郭子章在《黔中平播始末》中这样写道:“夫天下之理,威之入于恩也易,恩之入于威也难。子章之于安氏,方以恩收之耳,岂可遽以法裁之乎。不裁,必恃恩而多求,裁之,则生怨而启事。……据理而折衷,奉法而定制。即子章亦可因而操纵,以行其控御之术。此定西南之长策也。……杨氏未灭,则忧杨氏;杨氏既灭,而忧安氏。天下之事,善始不若善终”(《传草》卷十四)。这才真是深思熟虑而得的肺腑之言!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年逾66岁的郭子章终于得到“陛下许臣归养”。在即将离开贵州之时,他在《题夷情疏》中,一吐胸臆,痛痛快快地说出了自己治黔10年、积郁多年的愤懑和思考。他说:“臣之处心积虑,惟求安夷人以安地方,安地方以报陛下”。但是,许多年来,“邻国(指蜀)岁岁逼臣,臣之受谤日深”,且针对的总是对水西安氏的态度。“夫安疆臣安尧臣兄弟,不过黔中一属夷耳”,郭子章列举了安氏兄弟若干忠顺例证后,质问道:这是“顺耶?逆耶?”蜀中却总是“不以为乱臣,则以为贼子,用兵芟夷,惟恐一日或缓”,“蜀人言二安反久矣”。但是,从贵州的角度看,“自黔视之,则大不然”,“夷情顺逆,两省意见不同者此也”。在郭子章看来,为政之道,“谓其能乱而止于未乱,禁于未发,调停处置,勿令砰破”;处置所谓“夷情”,并“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在处置得宜,能服其心”,“故虽夷人,不可不攻其心,服其心也”。郭子章痛心地说,他这是在“以余命,明言兵之利害”。
可惜,后来的许多汉官流官,对“夷人”的认识,依然停留在“犬羊之性,终慑天威,须牢笼之中,不废督责,庶可消其邪念也。”他们的胆识、才智和作为,比之郭子章、杨寅秋,相去无异于霄壤!而他们所做的,大多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已,而并非以心换心的长久之策。何况,更还有层出不穷的好大喜功者,“以为止有剿之法,庶可以振国威而扬武略”。如此,如何“为祝全黔求太平”?
于是,平播之役大约20余年后,天启元年(1621年),奢香娘家的后代、四川永宁宣抚使奢崇明反;第二年,霭翠与奢香的后代、贵州宣慰司同知安邦彦反。战火遍及西南。当年参与平播立下大功的两大土司,将这场战争打了整整10年。最终的情景,比当年的播州更为惨烈!
于是有人说,正是因为郭子章的“与盟疆臣”,“分地酬功”,才导致“水西尾大之患,亦于是乎不可制矣”……
然而,这一切,用来言说平播之役发生的当时——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的前后,似乎太“超前”、太“先知”、太有悖情理了一点。(完)
(作者系贵州省文联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