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碧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注重情感因素对智力活动的影响。他认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必须用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如果照着教学法的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的,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赞可夫语)。这是因为“未经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认为,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情感对一个人的行为和品质的养成十分重要。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因为只有情感才是真正属于个体的,它是内在的、独特的,是人类真实意向的表达。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变化、发展,包括内在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高的过程。
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运用多种活动方式,以思想情感交流、对话、合作为策略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交往活动。以情唤情,以情育情,感悟真情,师生不断地完善自我,获得生命体验,开发生命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一、以情唤情,体验激情
个体的成长,不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容易教授,技能容易训练,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更需要以情唤情。
如在《有趣的植物》(教科版一年级下册)教学中,教师先创设情境给学生一个展示才能的空间,让孩子们把主题准备实践活动中折的、剪的、画的植物或搜集到有关植物的标本等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览,把黑板“打扮”成一个“奇妙的植物园”,也可以把自己认识的喜欢的植物带到课堂。随后激情导课,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样的课堂中上课,感觉特别舒服。
在尽情的分享交流中,学生由衷地感受到,在植物这一个大家庭里,成员太多了。大自然中的植物太有意思了。这些来源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话题,唤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满腔热情面对学生,师生之间形成和谐融洽的情感共鸣,以教师爱生之情看待学生爱学之情,使学生实现积极的情感迁移。“爱屋及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情感交融中,教育教学自然高效。
二、以情育情,感悟激情
良好的情绪可以加速认知活动的进程,认知过程能达到良好的情绪效果。教师凭借情绪色彩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于情感输入而转换成的学习热情反过来激发教师情绪,这是一种良性循环。营造安定和谐的学习气氛,和蔼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适当的手势,培养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能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
如在《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人教版品社三年级下册)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从日常生活中父母点点滴滴关爱自己的话题聊起,配以自己创作的配乐诗朗诵《妈妈的爱》……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孩子们打开了亲情的闸门,回忆爸爸妈妈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付出点点滴滴的爱,无不动情感人……
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情感,而且必须具有驾驭自己和学生情感的能力,在课堂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育情,以情燃情,让品德课堂成为学生情感栖居地,陪伴学生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学习岁月;教学中,教师冷峻的思考、深刻的体验、透彻的分析、独立的判断,能使课堂变得冷静、清晰、有逻辑,能唤起内在的情感力量,能让品德课堂成为学生情感的归属,让学生找到安全、找到自我、找到尊严、找到信心。教师要根据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态,采用趣味化的矫正方法,激发其求知欲,运用目标激励、信息激励、角色激励等方法,使课堂情绪和气氛控制在最佳状态,就会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使教育教学更高效。
三、以情化理,明理激情
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美好愉悦的,孩子只有在美好愉悦的情感世界里,想象力与创造力才会达到最高点。教学中无论是“导学引境”还是“评学结境”,无论是“设题创境”还是“合作探境”,无论是“体验悟境”还是“训练议境”,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因境而设,因情而定。“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和润泽生命”,在品德教育教学中运用情感因素能顺利开启孩子智慧,悟理明理,指导生活,指明人生方向。
如在《包装袋上学问多》(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主题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购物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时,讲述了生活故事:“那天,商场上搞促销活动,这一箱有效期还有六个月的酸奶要卖70元,而另一箱有效期只剩十天的酸奶只卖20元,你们觉得我应该买哪一箱?假如是你,你又会选择哪一箱呢?”通过以情化理,让学生明白我们不能光图价钱便宜,反而造成浪费,要学习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实际上这也是“以生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四、以情融情,导行激情
课有终,但“情”无限,儿童生活是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是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应该是连续的过程。学生学习探究活动的空间应该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应该延伸至整个自然界和社会这部“活”的宏大、深邃的无字书。
在《包装袋上学问多》主题活动准备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或收集若干个完整的商品包装袋、包装盒及商品说明书(食品、药品、日常用品等);仔细观察了解商品(食品)包装上的有关信息。从而为课堂学习活动开展“讨论”“辨别”“创造”和“表现”提供了前提,为强化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保障,为课堂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使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道德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自立精神。
如在《马路修到家门口》(教科版四年级下册)主题的延伸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继续搜集有关资料,把搜集的交通变化的图片、资料和自行设计的各种交通工具展示出来,以“交通的昨天、今天、明天”为主题出一期板报园地。在《不能忘却的历史》(教科版五年级下册)主题活动时,我们与春游实践活动相链接,确定活动主题为“缅怀英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收集、了解清明节的由来、故事、习俗等,加深学生对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认识与了解。在此基础上,收集相关革命烈士的故事,开展“讲历史故事、感英雄气概、学先烈精神”主题活动,播放革命影片,让学生感受烈士的革命气概。
课堂上暖暖融情,与其说是方式方法,不如说是策略智慧,它是在真爱品德、喜爱学生、热爱课堂的过程中生成、发展与完善的。杜威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意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应该是用活动形式呈现的融情课堂,教师要把文本教学转换为活动化教学,小课堂拓展为大课堂,让学生个体进入自我生成的、感性的、具体的、现实的生活情境,在道德情感的感染体验中,不知不觉让品德教育融入儿童心灵,使课堂成为儿童道德感染的文化气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