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及措施

2017-01-12 07:24肖伟华
考试周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缺失责任意识

肖伟华

摘 要: 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它指导、控制和调节其社会行为,现阶段,少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缺失,大力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责任精神,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是一项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工作。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

关键词: 责任意识 缺失 培育措施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族振兴中华民族历史重任。历史发展规律表明,民族的发展与振兴与该民族青年一代特别是大学生的精神状况密切相关。要完成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大学生必须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而社会责任感正是这种历史使命感的体现,是大学生行为导向系统的核心因素,它指导、控制和调节其社会行为。因此,对高校政治工作者来说,研究如何进一步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他们更积极地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是一项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工作。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现状分析

所谓责任,主要有两种涵义:其一是指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其二是指某人分内应做之事。其所谓责任意识,就是主体清楚明了地知道责任的含义,并能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认真地履行它,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责任意识状况,从整体看是好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思想上进,充满活力,有较强的使命感与自信心,愿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大学生处于处于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加之西方各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因此少数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薄弱。自我责任意识是一种自律意识,是主体升华责任意识的内在动力。人首先是作为个体存在的,一个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才能对他人、社会负责。因此主体的自我责任意识,是其对他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大学生自我责任意识不强的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与高中阶段相比,大学期间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比较多,学习压力也比较小。经过调查发现,在大学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对学习有明显厌倦情绪;不少大学生有旷课现象,考试作弊情况时有发生;更有极少数大学生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

其次,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不强。家庭既是社会的细胞,又是个体成长的基本单位。对任何人来说,家庭都是不可或缺的“情感之园”。同时,家庭的存在和发展也有待家庭成员承担相应责任,这就是所谓家庭责任。大学生作为家庭一员,从出生起一直受父母的关爱、长辈的厚爱,他们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与未来。任何一个大学生无可厚非有享受家庭无私馈赠的权利,但是也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现阶段,少数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不强。一是少数大学生有的不理解父母的难处,爱慕虚荣,追求时尚,在消费时盲有攀比现象,不能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进行理性消费,往往在经济上向父母提出不合情理的要求。二是对父母关怀不够。现阶段,通讯发达,这就给晚辈敬重长辈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条短信,一条微信,一个电话,就可以对远方的亲人问寒问暖。少数大学生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节假日,也不给远方的父母以问候,对父母等亲人的生日也置若罔闻。三是漠视父母的期望与辛勤抚养。少数大学生意志薄弱,在遇到学业不顺、恋爱受挫、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困难时就有轻生之念,漠视父母的多年辛勤抚养,辜负父母寄予的殷切期望。

再次,少数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不强。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个要素,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因而都会遇到怎样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等问题,其中个人就有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的问题。社会责任是指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现阶段,少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理想信念淡薄。这部分大学生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价值,有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陷于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潭。这种人在校学习期间只注重实用性技术知识的学习,而对精神文明素养有所忽视,在确立发展目标时,往往只考虑个人利益与小集团利益,不能把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有机联系在一起,社会责任意识淡薄。二是感恩意识、回馈社会意识不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感恩一词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对它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所谓感恩意识,就是指个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是社会个体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基本修养。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中的不少人从小独享家庭的宠爱与呵护,不自觉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只知道向家庭与社会索取,不懂得回馈家庭与社会。三是规则、诚信意识比较淡漠。人类社会之所以能有今天高水平的社会发展,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取决于智慧和创造的积累,另一方面归功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人是社会存在物,任何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其他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按规矩办事成为人们共同的愿望,有规矩才能有序,有序才能和谐。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薄弱的原因探析

少数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学校、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首先,与大学生心身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对自身及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其社会责任意识形成的前提条件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大学生自我意识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其能否进行科学的自我角色定位以及能否产生承担社责任的动机”[1](P109)。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和阶段,使得他们具有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成熟的滞后等特点,这就造成他们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完善。自我意识发展的不完善往往导致他不能正确定位自身,不能对责任进行有效认知,不能准确把握社会赋予其的责任和使命,更缺席对其责任的担当。

其次,是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结果。一是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成功转轨,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竞争获取利益,它是一种承认市场主体追求利益的合理性与正当性,并具有天然的趋利性的经济形态。在这种竞争性的社会中,人们的功利性取向非常明显,人们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目的无非是追求利益,从而评价标准也深深地打上了功利性的烙印。“受此影响,社会上逐渐形成了金钱至上、个人利益第一的畸形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就会逐渐沉淀在不同社会群体(包括大学生群体)和阶层的心理层面,而且很容易在人的头脑中被人为地放大,形成不良的社会心态和社会风气”[2](P118)。二是社会消极现象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当今社会,少数政府官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特别是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以权谋私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人同时往往道德败坏。社会上这些消极现象的存在,破坏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公务员的形象,这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再次,是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是任何人最初的启蒙的基地,家庭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影响人的一辈子。家庭教育的弱化也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育。一是教育观念的不良影响。现阶段,不少父母把考试得到高分数作为评价子女的重要指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反复灌输“分数第一”的价值观念,使得学生学习的目的功利化,抹杀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畸形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及个人素质等多方面都存在缺陷,导致大学生在社会的认知与责任担当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二是教育方式不当。父母是孩子的最初的老师,家庭教育深刻影响儿童的道德素养、思想观念及生活态度。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独享长辈的宠爱,这种过分溺爱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这样培育出来的孩子从小到大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他们往往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付出与奉献。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到了大学往往我行我素,依然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能力差,意志薄弱,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最后,是学校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现阶段,各级学校把升学指标作为目标。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教学,单纯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教师、学生的标准。学校教育往往忽视对学生道德责任,人生理想的教育。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培育措施探析

如上所述,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到了非走抓不可的时候了。由于大学生责任意识的缺失是有多方面的原因的,因此,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培育,必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加以改善。

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精神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精神发展与意识进步只能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之上。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市场经济是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经济体制,它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因此,现阶段,我国依然要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大学生确立责任意识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容讳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存在一些问题。这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有待于加强法制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三是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消极腐败现象归根结底是少数人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迷失的结果。现阶段,要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抓手,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

其次,改善家庭教育。其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必须从小抓起。家长在照料好他们的生活起居的同时,更重要是从小就要培育他们健康的人格、对事情具有担当的精神。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孩子做一些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锻炼孩子独立的能力。使他们明确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然后提出要求,鼓励他们自己单独完成。其二,通过引导孩子参与社会活动培育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参加社区中的希望工程捐款活动、社区义务劳动活动等社会公益活动,培育他们的社会公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其三,要培育孩子的感恩意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时时刻刻接受着社会“恩赐”: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帮助、大自然的慷慨赐,等等。父母要让孩子用感恩之心感受人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的时候,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要有感恩之心去铭记、去回报。要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要培育孩子具有接受他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理念,懂得尊重,懂得负责。

最后,发挥在培育学生责任意识主要阵地的功能。要培育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高等学校政治教育工作者无疑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各级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在培育对学生的责任意识中起到重要作用。一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当前,我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在带来社会进步的同时,必然带来价值的迷茫与行为的失范等社会现象。在这个时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尤其必要。高等学校必须承担这个责任,坚持不懈地加强大学生理信念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做一个高尚的人。“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3](P109)。二是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社会交往中践行社会责任。理论要联系实际,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列宁指出:“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相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4](P58)高校要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同时要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大学生在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等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认识社会与国情,正确把握社会的发展方向。通过社会实践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把自己的成长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有机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意志,增强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万尚尚.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学[D].首都师范大学,2013.

[2]崔永江.转型期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3).

[3][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研究》研究成果(课题号11FDY007)。

猜你喜欢
缺失责任意识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广播新闻编辑的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