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入浅出”到“浅入深出”

2017-01-12 01:50马李
课外语文·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余光中教学过程

马李

【摘要】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浅入深出”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的教与学高效。

【关键词】教学过程;《听听那冷雨》;余光中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有人说“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好散文,却未必是一篇好课文”。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深刻研读我越发体会到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教师往往在散文的审美特征与教学特征之间矛盾而纠结着,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处理好二者之间的矛盾呢?我认为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不失为一条良策。

一、教师备课要“深入”,教学设计要“浅出”

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看,散文的审美特征好坏与否不是那么重要,而更重要的是这篇散文要有明显的教学特征。有明显教学特征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从而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苏教版节选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呈现下几个特点:(1)节选引用,增大理解难度;(2)背景不明,学生难以悟情;(3)散文文体,教学特征不显;(4)冗长复杂,难以明确重点。基于以上几点,教师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这篇较有难度的散文教学任务就要在备课上下足功夫。

教师备课要“深入”,即深入学情、深入教材,深入设计。深入学情是关键。因为学生是教学的受众,学生的学情才是教学设计的依据。学情也就是班级学生在认知上的整体情况。在预习时,教师应该考虑《听听那冷雨》呈现的特点(1)(2),在预习资料中应该适当的补充相关的删节部分、背景资料、作者简介、引诗赏析等。让学生了解余光中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为学生自我解读文本提供条件。深入教材是基础。“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教学的前提是要深入教材做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从而为学生的解读打开思路。”在解读时,教师应该考虑《听听那冷雨》呈现的特点(3)(4),在解读过程中,第一要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征;第二要在散文众多的审美特征中选择教学核心。深入设计是保障。只有根据《听听那冷雨》呈现下几个特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保障教学的成功。教学设计必须符合课文呈现出的特点,还要使学生达到“浅入深出”的艺术效果。

教学设计要“浅出”,即问题设计简单,分析归纳容易,重点难点清晰。基于《听听那冷雨》呈现特点(3)(4)。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文体特征来读懂文章。例如:本文是以“雨”为线索,那就利用线索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绘雨——品雨——嗅雨——观雨——听雨——叹雨”。散文的特征之一是“形散”,那么,我们就利用线索理清文章思路,使学生有个清晰的脉络结构,以便于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再利用余光中在文中所描绘的各种事物理清情感脉络,“那土地”“江南”“中国”“大陆”“四川”这些地点,其实想到的就是祖国大陆,传达出漂泊游子的故国之恋,思乡之愁;“方块字”“山水画”“诗词”“文人”这些文化事物,其实想到的就是传统文化,对悠久而博大的中华文化深深的眷恋与赞美;“古屋不再”“瓦的音乐绝响”“瓦翩翩“蝴蝶纷纷”“鸟声、蛙声、虫吟声少了”这些过往记忆,其实想到的就是文化印记的消逝,为传统文化渐渐消失而感伤。散文的特征之二是“神聚”,那么,我们就利用散落的外形把散文的“神”聚拢起来,使学生能从这些联想的事物中体会出作者寄予的情感。

二、解读方法要“浅入”,文本理解要“深出”

“文本的解读方式是多元的,不同人对文本解读也是不同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教师教学对于散文多个审美特征应明确教学核心。力求解读文本方式要“浅入”,文本理解要“深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语言诗化优美而又复杂。解读文本要落脚于散文的语言特征上。然而,通篇语言富有诗化,我们在鉴赏语言特征时要选择重点部分,也就是文章的五至十一节的听雨部分。文本的解读方式落脚于语言特征,我们解读语言特征的方法有很多,如涵咏、美读、诵读等等。语言特征的解读方式关键在于赏美品情,从读中体会语言之美、情感之美。我们从散文的语言特征进行解读文本,解读方式是浅近的品读。在赏美品情过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在不同地方听雨有着不同的情绪,而这万千情绪终归于“乡愁”“文化眷恋”“逝去的感伤”“渴望统一”几个关键词上。叶圣陶曾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到底是教课文,还是用课文教?这显然已经很明了了,教学就是应该使学生学会触类旁通。那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归到“乡愁母题”。让学生了解乡愁母题的特点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有着一种强烈的乡土情结。继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乡愁母题的情感意蕴,即对“故乡”“家”的眷恋;对“自然”“风俗”的眷恋;对“亲情”“友情”的眷恋;对“文化”的眷恋与忧患。

总之,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一生的追求与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艺术。“深入浅出”是教学的最高境界,而“浅入深出”则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只有两者结合起来,从教师的“深入浅出”到学生的“浅入深出”,才能达到的教与学高效。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余光中教学过程
寻李白(节选)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