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晓英
摘要:数学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采用生动有趣、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强烈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对此做了相关探讨。
关键词:激发;学生;数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还是要下一番苦功。从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我的数学教学都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有趣情境,培养问题意识
《新课程标准》给老师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体验中理解数学”。显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创设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学生能接受、爱观看、喜参与的学习情境。如在教学七年级有理数乘法对加法的分配率时,我用“朝三暮四”的故事来引入课题,这样的设置调动了学生的兴趣,都积极投入到当堂要学习的内容中去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二、主动参与,善于合作
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同时精心组织每次合作,使他们在有效、有序共同学习中得到交流、受到启发。我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不要将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的形式。不见得每个知识点,每个学习内容都必须要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当在某些地方意见发生分歧时或可多方面解决问题时才就适时地采用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样使学生在充分交流中吸收了别人的想法,增加了知识面,在与同学的交流中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销售中的盈亏问题“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出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不盈不亏”时,我先直接让学生去计算,结果很多学生理解为盈利25%,亏损25%,刚好对消不盈不亏,这显然是错误的,为了防止学生以后再产生这样的误解。我又提一个问题“小红遇到困难了,同学们快来帮帮她”,问题一出,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小红遇难,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我们一定要帮她解决。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老师给出题目:一天,小红来找我,让我解一道题“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出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一时间可把老师难住了,现在请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思考等方式来帮帮她,我们一起来动手解决这道难题,好吗?”这样一来,同学们的思维就调动起来了,大家积极去分析、观察、寻找解题的方法,如低头思考的、动手计算的、互相讨论的……最后终于寻找到了解题的结果是: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为X元,则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于是可列方程:X+0.25X=60解得X=48,类似的可以设另一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那它的商品利润为(-0.25)Y元,可列方程得Y+(-0.25Y)=60解得Y=80由此可知道两件衣服的进价为:48+80=128(元),而卖出这两件衣服的售价为:60+60=120(元),进价大于售价,因此可知卖出这两件衣服总的是亏损了8元,这样一来,大家的主动参与与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三、质疑问难,引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提出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见疑生趣,产生有趣解疑的求知欲和求成心。如我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新授结束后曾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出示一个大三角形问: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又出示一个很小的三角形问: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接着把大三角形平均分成两份。它的(指均分后的一个小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学生有的答90°,有的180°。我问:哪个对?为什么?生终于确定是180°,理由它还是一个三角形。我继续问:每个小三角形的度数是180°,那么这样的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这时学生的答案又出现了180°和360°两种。究竟谁对呢?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个个脸上露出疑问,经过一翻激烈的讨论探究后,学生开始举手回答。生1:180°,因为两个三角形拼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个三角形了,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总是180°。生2:我发现两个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拼接在一起的两条边上的两个角没有了,就比原来两个三角形少180°,所以大三角形的内角和还是180°,不是360°。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层层设疑,使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波澜起伏,时刻处在紧张而又兴奋的学习状态中。
四、巧设练习,增添兴趣
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教材中很多练习题的编排形式多样、新颖有趣,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游戏素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利用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从而学得轻松、快乐。如在讲授了等腰三角形后,我会设计这样的练习:①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角为50度,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②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角为100度,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③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为3,4,求它的周长。等等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
五、人文评价,保护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而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学生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说……”、“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做法,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脑子积极转动起来,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