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重龙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于一些基础的语文知识有了理解,但是却不能够恰当的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将自己对于知识的理解停留在一个比较肤浅的界面,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没有促进作用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意识,争取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提高的基础上也加强自己的自主学习的意识,走自主探究学习的道路, 让课堂效率显著提升。教师质量大幅度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方法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被要求更加注重学生自学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的学习习惯有良好的锻造。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有教师的讲解过程,但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交流合作在课堂中也占有很大比重。本文将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具体讲解一下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普遍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
中国汉字语言文化是上下五千年,纵贯千万里的民族文化结晶,承载着炎黄子孙的伟大智慧和努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语文文化的伟大精神来让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活动有充分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安排给学生充足的语文学习实践和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祖国语言文字的精髓。教师可以不定期的安排一些文化活动让学生参与,从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来感悟对于祖国的热爱和语言文字的感受。全身心融入语文学习当中,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中对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进行不懈的探索研究。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根据所学的语文课本内容进行情景设计,分析其中的人物特点和情景环境,完全融入进语文学习过程中。
(二)教学课堂更加强调情感
相对于数学英语等其他学科来说语文教学课堂最具有特色的就是其情感的培养,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情感上都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教师在教授一些课堂文章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于作品的感受,例如,可以在教授课本知识的时候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放一些背景音乐来营造当时的气氛,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加深对于语文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三)在掌握学习方法中提升兴趣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由于无法掌握合理科学的学习方法而无法对于一个繁杂的知识体系进行合理的整理和分析,这样导致学习效率十分低下。教师要在教学课堂的过程中教授一些具体的学习方法,例如可以在阅读一些文章的时候教学生如何去看一本书,就像《如何看一本》中所提示的阅读技巧来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学习收获后,自然会在兴趣的引导下自主学习。
二、让学生积极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自主学习最大的一个标志就是对于所学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课堂中让学生对于一些知识的接受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让自己的思维有一定的锻造。不仅将课堂之间的对话交流局限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更要将这种交流扩展到师生交流当中,让学生能够在一种平等交流的环境下自由探讨、激烈争辩。例如,教师可以把桌椅排放的形式进行改变,让学生能够以一个比较自由开放的方式进行拜访,然后使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有一定的学习氛围营造。让每个小组内的成员都可以利用空间的便利来和更多的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其次也可以让学生在情景对话中对于优秀文章内容的深刻内涵进行探究,让自己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交流合作中进行思想的碰撞,不断进行完善和改正自己的观点,最终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三、教师引导学生主导
语文教学的教学方式是不同于其他科目教学的,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强调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思维介绍,通过一些课本剧和情景剧的表演来让学生自己对于课本内容进行分析,教师知识在活动过程中加以一定的引导,将一些基础的课堂知识难点和一些比较晦涩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剖析,尽可能多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结合课本内容来分析学习内容和应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要教授的课堂内容,然后自己做出课件进行讲解,将不同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同学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分组进行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进行授课,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己自主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将一些认知情况,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考察通过个人讲解的方式呈现给更多的同学,这样一来的,对于知识的测评方法和语文教育的教学销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四、总结
初中语文教学不能是单纯进行初中语文课本知识的传输,更要对课本内容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和素质教学进行深入的理解,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在交流合作,模拟情景,课堂课件教学等步骤的教学活动安排下,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让语文课堂更加活跃积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散发出勃勃生机,让教学效率显著提升,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Bachman L. F.&Palmer A. S..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