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新兵+王志
从2000年改革重组前累计亏损83亿元、濒临破产,到如今年产整车17万辆,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跻身世界重卡三强……
短短十余年,被誉为我国国产重型汽车“摇篮”的中国重汽集团,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加快供给侧改革释放企业活力,推动中国“民族重卡”迈进世界先进水平,实现60载老国企的凤凰涅槃。
迈进世界先进行列
走进中国重汽集团投资数十亿元建成的技术研发中心,记者看到,整车转毂试验台上一辆40多吨重的重型汽车正在接受试验,整个试验台被罩在一个巨大环境仓里。
中国重汽集团技术中心副主任丁惟云告诉记者,研发中心具有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整车装备试验能力。这个试验台和环境仓可模拟温度在-45℃到60℃、湿度在5%-95%,既可变成酷热难挡的“沙漠”,又能变成滴水成冰的“寒区”,对车辆动力性、热平衡性等进行一系列试验。
谁能想到,16年前,这还是一家累计亏损83亿元、濒临破产的老国有企业。始建于1956年的中国重汽集团,是我国重型汽车工业的“摇篮”。1960年,新中国第一辆重型汽车“黄河JN150”8吨载重汽车在这里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重型汽车的历史。
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说,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重汽为我国重型汽车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却陷入发展困境。到1999年,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138%,十几万职工连续十几个月发不出工资,生产瘫痪,面临破产危机。
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国务院的指导下,2000年中国重汽实施改革重组,开启了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改革重组前,中国重汽产品只有一个系列、78种车型,重型汽车年产销量仅有3800辆,专利技术为零,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最大掣肘。”马纯济说。
从重组后的第一年起,中国重汽就将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确立技术领先战略等四大战略,累计投入200多亿元用于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建成20多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接近国际水平的整车和关键总成、零部件制造各类生产线。
2009年,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既全面引进整车、总成零部件产品及制造技术,与曼公司同步生产发动机、车桥、驾驶室等核心总成,又以51%的绝对控股权将发展自主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开创了我国汽车行业对外合作的新模式。
培育自主研发能力,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2008年底,中国重汽推出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重卡HOWO-A7,采用130多项最新专利技术,其驾乘舒适性、安全性、可靠性及电子化水平均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技术创新成为中国重汽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中国重汽集团党委副书记于有德说,目前中国重汽累计获授权专利3462项,获国家批准发明专利202项,成为国内重卡行业拥有专利最多的企业。
特别是中国重汽与曼公司合作的SITRAK系列产品,发动机、车桥、变速箱等关键部件150万公里无大修的B10寿命、10万公里超长换机油间隔里程,受到市场青睐。
2016年1-10月份,中国重汽累计销售整车15.5万辆,同比增长20.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0亿元,同比增长8.51%;实现利税总额26.2亿元,同比增长17%。
进入新世纪,中国重汽产销重型汽车150万辆,产销规模跻身全球重卡制造商三强。
国际化战略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树立自主品牌、才能强化民族品牌,才能打通通往国际市场的途径;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企业发展的路子才能越走越宽广。”马纯济说。
改革重组之初,中国重汽的出口为零,与沃尔沃、奔驰等国际重卡巨头相比,实力天壤之别。为“长志气、争口气”,中国重汽2004年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立足国内,放眼世界,打造民族重卡品牌。
中国重汽集团国际部总经理兰俊杰说,中国重汽变过去在国内坐等客户为驻扎在国外搞营销,让销售人员走出去,改“坐商”为“行商”。
目前,中国重汽已在全球设立60多个海外代表处和办事机构,在70多个国家发展了160多家经销商,建立590个售后服务网点,在尼日利亚、摩洛哥等8个国家合作建立KD组装工厂。
2012年,中国重汽生产的800辆欧五重卡出口巴西,成为我国首次批量生产的欧五重卡;2013年,中国重汽300辆欧五重卡进入香港市场;2015年以来,中国重汽产品又在台湾、新西兰等部分发达市场崭露头角……
截至11月底,2016年以来中国重汽出口整车已达2.2万辆。目前,中国重汽已连续12年保持行业出口首位,出口总量占全国重卡行业出口总量的39.6%。
如今,中国重汽产品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覆盖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东、中南美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新兴市场,以及金砖国家和部分成熟市场的国际市场营销网络体系,中国重汽“SINOTRUK”已成为国际知名的重卡自主品牌。
二次创业
近年来,世界经济震荡低迷,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重卡行业遭遇多重挑战。面对经济“新常态”,中国重汽坚持市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从供给侧入手,全面实施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二次创业”工程,由追求“速度数量型”向追求“质量效益型”转变。
顺应“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中国重汽瞄准智能化汽车这一新目标,2016年9月正式推出我国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卡车“汕德卡”。
丁惟云介绍,新车运用前撞预警、自动紧急制动、车道偏离预警等五大车辆驾驶智能化技术,可自动调整车速,保持与前车的安全跟车距离,实现无司机干预下的自动制动和加速控制;当存在追尾风险时,自动预警、主动制动以避免或减轻碰撞。
中国重汽集团总经理蔡东说,中国重汽智能卡车通过智能化和网联化技术的应用,大幅提高了行驶安全性,同时具有优异的经济性,与普通卡车相比油耗平均降低5%,走在了国内行业最前列。
2015年以来,中国重汽在危险品运输车上应用车辆驾驶智能化技术,经过数以千计的相关车辆试验验证,在控车辆无碰撞、无翻车记录。
为适应当前物流新业态的变化,中国重汽增加牵引车等道路用车产品比重,不断开发新车型,轻卡、中型卡车销量大幅增长。通过研发智能化系统,中国重汽还研制出多种适合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道路用车,开辟了崭新市场。
如今,中国重汽已从此前斯太尔单一系列发展到汕德卡、豪沃等九大系列3000个车型,产品覆盖重、中、轻、客、特全系列商用车,高端、中高端、经济型重卡产品均有明显优势。
马纯济表示,展望未来,中国重汽将以国际化的视野,始终坚持与世界商用车先进水平同步,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化水平、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营业收入过千亿元的商用车企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