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督察力度空前,着眼的就是清除为政之霾。而在问责3000多人的成绩单外,公众也想看到更细化的信息:问责的3422人具体是哪些人?约谈的2176人都有谁?罚款1.98亿元又来自哪里?……这些信息直接关系到督察效果的落实。将抽象数据落实到具体的个体,更能产生强大的震慑力,更能“以儆效尤”。
这些数据是否清晰,也直接关系到对环境违法违规成因和特点的归纳解剖。这里面,案件数量何以与问责人数不成比例?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其结论对地方官员环境治理显然具有导向作用。这让人联想到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强力整顿作风的举措。正是其“点名道姓”式通报,对不少违纪干部起到了确切震慑作用。它也表明了,点名并非重在出某些人的丑,而是意在治病救人。
公开是最好的监督。在环保督察方面,以丁是丁卯是卯的认真劲儿,将问责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上面,会更有力地促进工作。非但如此,还要敞开约谈、公开问责,以起到更好的示范与案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