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的课程意识

2017-01-12 19:28程红兵
今日教育 2016年11期
关键词:牧人村里人意见

程红兵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积极行动,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堂教学改革。有专业研究人员曾经做过粗略统计,中国教师发明创造了六千多种教学模式,毫无疑问这些改革都取得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教学改革当然是课程改革,但仅仅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怎么教固然重要,但我以为更加重要的是教什么。也许老师们会认为课本教材、教学参考书已经清楚地规定好了教什么,按照要求实施教学即可,我以为并非如此简单。

郭初阳老师教学《< 伊索寓言> 一则》,别开生面,给孩子们分别呈现了1.0版、2.0版、3.0版三个不同的寓言版本。

1.0版。有个牧人赶着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开玩笑,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后来,狼真的来吃他的羊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有理他。结果,牧人的羊全被狼吃掉了。这个版本是寓言原版。

郭老师让孩子们读了上面的故事后,请他们说说“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答案比较统一:说谎的后果很严重。郭老师则把这个版本命名为“开玩笑的牧人”。

2.0版。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常常(遇见狼),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狼都已离开了,羊也都没事。)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以为牧人在开玩笑)。后来,狼真的来吃他的羊了。他放声呼救,村里人都以为他照例又在开玩笑,没有理他。结果,(全村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郭老师把这个版本的故事叫作“说真话的牧人”。孩子们对上面两个版本的故事做了比较,发现说真话的牧人跟说假话的牧人的后果一样严重,甚至损失更惨重。

3.0版。有个牧人赶着(全村的)羊到村外较远的地方去放牧,他(说自己常常遇见狼),高声向村里人呼救,说有狼来袭击他的羊。(很不巧,等村里人赶到的时候,并没见到狼,羊也都没事。)有两三回,村里人惊慌地跑来,又都笑着回去。(有狼?这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很多年来,村里别的人从没有遇见过狼,全村的人都不相信会有狼,除了那个牧人——他不断散布有狼的言论,让整个村子感到紧张不安。于是村里人勒令牧人戴上一个特制的口罩,让他保持安静,不许再发出声音。)

后来怎么样呢?郭老师让孩子们猜答案,让他们设计一个特别的、出人意料的结尾。孩子们很优秀,通过思考、讨论,设计出了种种不同的结局,有平安的结局,有英勇的结局, 有皆大欢喜的结局,也有悲惨的结局。郭老师把这个版本的故事称为“发出声音的牧人”。

郭老师跟学生一起小结了三个不同版本故事,分别为“假话、真话、意见(难辨真假)”。郭老师适时地出示了大哲学家密尔在《论自由》中的一句话,“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乃在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郭老师让孩子们探讨这样四个问题:1.在3.0版中,牧人的意见不能发表,最严重的后果是什么?2.你有过“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感觉如何?3.你有过迫使别人“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当时为什么这么做?4.一个意见和整个人类的密切关系,你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吗?

郭老师把孩子们的思维拉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但他收放自如,最后引出伏尔泰的话,“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轻轻松松地将孩子们的思维拉回到最初的《狼来了》的故事,让孩子们明明白白地理解“发出声音的牧人”其实讲的是“发言权”“话语权”的问题,是“人人都有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的故事!

毫无疑问这堂课是创新的语文课。创新体现在教师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语文课堂,颠覆了语文教师的常态行为。一般的语文老师是把教材文章作为客观存在,作为静止不变的客观实体学习内容,不会去改动教材的,基本上就是拿来主义。教师只是研究怎么教好的问题,说到底基本停留在教学方法层面的改革。而郭初阳老师把教什么的问题摆在第一位,这是课程意识的最好体现。他的课堂改革改的就是教学内容,他重置了课堂教学内容,把传统名篇通过创造性的改编,由一而三,一一对比,其目标指向非常清晰。他既教语文,又教思想;既教工具,更教做人,教未来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即教学生的核心素养,学会尊重,学会尊重他人的表达。

应该说郭老师精心设计,非常巧妙,基于自己的教育目标,对教材内容做了微小但又是根本细节的改动,改动的目的不是推翻原文,而是拿原文与改文做对比。开玩笑,说真话,意见难辨真假,三种情况一一对比,凸显话语权的问题,凸显教学的主旨所在——尊重每个人的话语权。郭老师设问惜墨如金,每个问题设计都非常考究,且环环相扣,我非常欣赏郭老师课堂最后所提的四个问题,尤其欣赏第三个问题“你有过迫使别人‘意见不能发表的经历吗?当时为什么这么做?”这是让学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反省自己。我们有些学生担任班干部,秉承班主任老师的旨意,动不动就管教别的同学,甚至于不容别的同学辩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同学,时间一长,他们很容易自以为是,走上社会,当上领导,颐指气使,管控他人。为什么会这样?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认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是真理,因此容不得别人辩驳,而且要维护自己的面子,要维护自己的领导权威。他们从来不问问自己:你敢肯定,你的意见一定是正确的吗;一定是最合理的吗;一定是最科学的吗;一定是无可争议的吗?他们从来不想想:人在宇宙中,是如此渺小;你又何以如此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容不得他人发言、辩驳? 我想郭老师这个问题的抛出,对学生而言是刻骨铭心的,尤其是对班干部!这是一堂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一线教师最喜欢听课观课的培训形式,通过听课观课,我们可以学习别人的教学技巧,学习别人的课堂模式,学习别人的管理方法,学习别人的技术手段,然后模仿运用在自己的课堂里。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时间一长,也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老师听课观课只关注这堂课上得好是用了什么方式方法、什么技术手段、什么教学模式,而不是关注人,不是关注这个把课上好的人,不是关注作为教师的文化素养。一堂好课的组成要素有教学技巧、教学技术和课堂管理方法,但是仅仅掌握一些教学技巧、教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是绝对上不出一堂有文化含量的智慧的课。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学科修养,需要教师对教育、对课堂、对教师自身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教育到底应该干什么,教学到底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核心素养,课堂里最应该向学生传递什么,教师到底是什么角色。深厚的教育修养、学科修养需要教师深厚的积淀,深刻的课堂理解需要教师有批判性思维。郭初阳老师之所以能够上出这样的课,是因为他对教育,对语文教学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有自己的思想,有批判性思维,所以能够重构课程,重构课堂。我非常认同这样一句话:“所谓教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教师就是承担着文化使者的使命,对学生负有精神引领的责任。郭初阳老师这堂课就是引领学生认识人生,认识未来,认识社会。郭初阳老师是浙江语文教师中的自由人,从体制中走出来之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的课堂鲜明地体现了课程的意识。

猜你喜欢
牧人村里人意见
说谎的放羊娃
村里人(外一首)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村里人”安卓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高原牧人
野山羊和牧人
身穿警服的“村里人”
“牧人”的家庭教育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