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紫燕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上海 201403)
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改进措施
——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为例
虞紫燕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处,上海 201403)
通过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调研,分析其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整体偏低、科技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成果转化推介途径的局限、科技人员的长期激励偏弱等问题,并从营造环境、调整导向、平台建设、股权激励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农业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改进措施
我国正处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国农业也进入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发展的水平。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若干规定等正式出台,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科技创新、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这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上的重大部署,为农业科研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业科研单位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区域农业科研、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中心[1],是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地,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中处于前端,担负着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重任。长期以来农业科研单位在从事农业科研、开展公益性服务的同时,通过自行投资或与外界合作等形式创办企业,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农”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以应用型为主的农业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对现代农业建设中的贡献以及对产业的推动能力,如何面对政策利好形势,通过转变思维、创新管理、践行国家创新发展驱动战略,抓住改革的大好时机,以成果转化为创新突破口,大力推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发展农业经济的深度融合,提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的地方综合性农业科研单位,全院下设10个研究机构、1个综合服务中心和1个综合试验站;拥有17个国家和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8个市级科技平台。通过对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下属各基层研究所发放调查问卷,以2010—2014年全院产生的509项成果(主要包括专利、品种以及非专利成果)转化情况为样本进行调研,得出以下数据。
1.1 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情况
在被调研的509项成果中,已经实施转化的有226项。其中,蔬菜瓜果类成果转化率较高,达到95.31%;生物技术类成果转化率偏低,仅为1.45%(图1)。
1.2 各类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从品种、专利和非专利成果的转化数据看,品种的转化率最高,达到90.91%;专利的转化率相对较低,为38.06%(图2)。
图2 品种、专利和非专利成果的转化率Fig.2 Varieties,patents and non-patent 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 rate
1.3 科技成果转化达成的途径
在已转化的科技成果达成的途径中,通过课题组自身比较高,达到72.12%,通过院内企业平台为46.90%,通过推广部门为41.59%(图3)。
1.4 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式
在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以院内企业为平台进行转化达到43.36%,以科技兴农等无偿推广应用方式转化达35.84%,以作价投资入股转化仅为0.04%(图4)。
图3 科技成果转化达成途径Fig.3 Ways to achiev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图4 科技成果转化方式Fig.4 The conversion mode of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2.1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整体偏低
农业科研单位承载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作为农业技术的重要依托单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对现实生产力的推进成效,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积累了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亟待转化,也迫切要求将大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2]。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和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目前全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只有30%—40%,而英、法、德等国的农技推广率达50%—60%,美国高达80%[3]。从调研数据看,近5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率整体不高,实现效益的成果占已有成果的总数比重偏低,和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差距。
2.2 科技成果市场适应性不强
依据调研的样本数据,生物技术类的转化率仅为1.45%,而蔬菜瓜果类的转化率高达95.31%(图1);品种的转化率达到90.91%(图2)。这主要和研究的方向有关,生物技术类研究偏基础型,近几年产生了大量高质量的论文成果,其中不乏SCI论文;而蔬菜瓜果类研究偏应用型,与市场接轨的程度比较高,研究的品种包括‘抗病948’等系列西瓜、‘东方蜜’系列甜瓜等大受市场欢迎。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其自身和市场接轨程度有很大关系,农业科技自身的供给需要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其市场的适应性直接影响到产业化能否顺利进行。现阶段农业科研项目在选题立项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4],大多数科研项目来源于政府的纵向项目,真正受企业或技术需求方委托的横向项目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机制尚未确立,从科研立项到成果的产业化,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农业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对如何能顺利完成项目结题考虑得较多,对项目所出的成果的市场应用价值及后续市场推广应用考虑偏少,导致科技成果的市场适应性偏弱,大多数科研成果尚停留在实验室或被锁入抽屉,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益。
2.3 成果转化推介途径的局限
科技成果要应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间必不可少通过单个或多个推介渠道。从科技成果转化达成的途径来看,依靠课题组自身推介比例高达72.12%,院内企业平台推介占46.9%(图3)。现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时,仍然主要依靠自身科技人员和院内相关企业平台进行推介,通过政府推广部门或者专业的成果转化平台推介的比率偏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推介组织包括推广服务机构、中介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等,缺乏能整合科研院所、高校、企业、政府等社会各方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成果推介平台,往往导致成果提供方和需求方的信息不对称。农业科研单位作为技术源头,最主要的特长是提供技术支撑,在市场运作方面比较弱,成果转化推介需要专业的成果转化推介团队、机构和专业平台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保障科研成果从源头到应用的顺利实现。
2.4 科技人员的长期激励偏弱
国家和地方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包括成果转化收益的提取、股权激励、税收优惠等方式,《促进成果转化法》明确规定科研院所转化科技成果所获得的收入全部留归本单位,将成果转让处置权完全下放,以最大限度调动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根据调研的数据,科技人员的长期激励偏弱。从对外转化的形式来看,在已转化的科技成果中,43.36%科技成果通过院内企业转化,20.35%科技成果向院外有偿转让,35.84%科技成果无偿推广应用,只有0.04%成果通过作价投资入股(图4)。成果进行转化多以授权使用、一次性转让、技术服务或无偿推广应用等为主,以技术入股投资、实施股权激励的方式偏少。真正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对科技人员实行长期激励,为科技创新带来持续动力,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在现阶段实际应用中还是偏少。
3.1 积极营造成果转化的宽松环境
利用国家、部委关于成果转化新政及上海加快科创中心建设“22条”、上海人才新政“20条”等文件精神,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的“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争取支持成果转化的有利政策有效落地。积极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明确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科研人员股权激励等涉及科技人员切身利益的具体实施途径,解决科研单位成果转化政策性障碍,消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引导科技人员观念转变,出台指导性的办法和激励机制,细化落实措施,激发其科技创新的热情,为成果转化营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3.2 调整农业研究的导向
首先,调整农业科研项目立项的导向。科技成果是成果转化的源头,建立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研立项机制[6],针对产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将科研成果逐步引导到解决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积极推动自主知识产权商品化和交易市场化,使技术成为产品的创新源泉,建立科技与经济、科研与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的创新机制,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化运作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新模式和机制,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其次,适当调整对科技人员考核的导向,技术职称评聘与经济效益挂钩不明显,难以激发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的积极性[7]。改变现有的考核体系,侧重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的指标考核,引导科技人员主动适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鼓励科技人员不仅要出成果,而且要出真正有市场应用价值的成果,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对科技人员的考核适度考虑成果推广、成果转化应用等因素,并在职称评定、晋级方面将其纳入考核体系。
3.3 加强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
整合有利资源,搭建科技成果交易、展示与推广平台,拓宽成果转化的渠道。依托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科技成果,配套搭建功能齐全的开放式、网络化的成果转化综合平台,功能包括发布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信息、展示优势科技成果、推介市场需求的优势成果与技术、提升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等,争取政府部门支持,加强与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民等技术需求方的对接,一方面技术提供方可以通过平台推广信息,另一方面技术需求方可以从中寻找合适的项目,为科技与市场搭建可沟通的渠道和桥梁,既促进和解决需求方的发展需要,又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加强与国家和地方专业科技领域转化平台的对接力度,提升科技成果的市场知晓度,扩大科技成果与市场的对接力度。
3.4 探索形成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多元利益共同体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中提到打通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通道,激励创新主体、科技人员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应紧紧围绕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采用多种形式对科技人员实行激励,鼓励科技人员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参与到转化收益分配,条件成熟的企业可通过科技人员持股实行激励,与企业形成以知识产权为纽带的多元利益共同体,科研人员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科研工作更加接近生产一线,促进了科研人员对市场需求的了解,同时企业因为有了科研人员的长期跟踪服务,研发能力得到持续保障与增强,真正实现科技人员、科研单位与企业产学研高度结合和多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
[1]谭西贵.创新农业科研单位管理推动科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J].江苏农业科学,2009(5):342-343.
[2]王敬华,钟春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改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195-198.
[3]杨锦秀,傅新红,肖洪安.依靠科技进步增加西部地区农民收入[J].农业技术经济,2001(4):43-45.
[4]刘绍银,张凯,徐建武,等.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制约因素和对策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5-40.
[5]陈学云,史贤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路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4):73-77.
[6]范本荣,李明辉,张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11):132-134.
[7]陈志兴,王云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症结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1):39-40.
(责任编辑:张睿)
Present situation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n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Taking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YU Zi-yan
(Division of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Shanghai 201403,China)
The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of shangha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as surveyed in the paper,and the existed four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s follows:the ra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conversion is low;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not very suitable for market demand;limitations of the referral pathway for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the weak of long term incentiv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sonnel.then put forward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four aspects:build environment,adjust the guide,construct platform,equity incentive.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Achievements transformation;Improvement measures
F323.3
A
1000-3924(2016)06-155-04
2016-01-22
虞紫燕(1985—),女,硕士,经济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