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喻椒
(金沙县中医院,贵州 毕节 551800)
肝胆结石在临床较为常见,病变范围广,且严重程度不一,目前多采用手术方法治疗[1]。近几年,医学技术快速发展,腹腔镜微创技术也在临床日益应用广泛。为此,本文主要对我院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肝胆结石的效果及预后情况进行了探讨,具体如下。
将本次病例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6~64岁,平均42.5±7.5岁;病程2~6年。对照组男28例,女12例;年龄34~66岁,平均40.8±9.2岁;病程2.2~7年。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做好术前准备,接着行麻醉处理。然后,于右上腹或右肋骨缘下取手术切口,将胆总管前壁切开约1~1.5 cm,取出肝胆内的结石。使用胆道镜进行探查,确定无结石残留,留置T形管。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抗感染。4周后未发现结石残留,则可将T形管取出。
治疗组行腹腔镜微创治疗:术前叮嘱患者禁食,并行抗感染、输液等基础治疗。对患者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超声技术明确结石具体位置。建立气腹后,保持腹压合适。根据穿孔位置,放入腹腔镜进行探查,开始对胆囊三角区行解剖操作,再依次对肝外胆管、胆囊管、胆囊大动脉行分离处理,剥离胆囊,切下胆囊。于腹腔镜监视下,将结石取出。最后,使用胆道镜检查胆管内无残留结石,并用氯化钠溶液冲洗干净,置入T形管行引流。术后4周,行胆管造影,未见残留结石即可取出留置的管道。若仍有残留结石,则于第8周取出。
对两组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与比较,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并留意其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价两组的疗效。
显效:患者症状与体征消失,影像检查显示基本排完结石;有效:症状与体征改善显著,影像检查结石大部门排出或结石减小;无效:未达到以上任一标准。其中,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25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21例显效,11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手术时间为(60.1±11.2)min、术中出血量为(40.9±3.9)ml、肛门排气时间为(27.1±4.8)h、住院时间为(7.3±2.6)d。对照组的对应指标为手术时间为(76.5±15.3)min、术中出血量为(118.5±20.6)ml、肛门排气时间为(5 0.4±11.3)h、住院时间为(14.4±3.5)d。两组间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治疗组共4例发生不良反应,3例切口疼痛,1例残留结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对照组共13例出现不良反应,5例切口感染,2例残留结石,6例切口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5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
在本次研究中,应用腹腔镜微创技术的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开腹术的对照组。这表明,腹腔镜微创技术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与体征,结石排出效果好,疗效更确切。治疗组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同期治疗的对照组。这表明,腹腔镜微创技术具有微创的特点,故能有效缩短术中时间,避免了长时间操作而导致的大出血,这对加快患者术后肛门排气进程及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治疗组术后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较少,说明了腹腔镜微创技术更具安全性,对提高患者预后的质量非常有益。
综上所述,腹腔镜微创技术应用于肝胆结石患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1]刘 鑫,高再生,刘春庆,张 悦.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30):99-101.
[2]付 云.腹腔镜微创治疗肝胆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