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政成,肖才升,李庠,李玉军,李育强,刘开智,卜勇,陈浩东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湖南常德415101)
高产抗虫机采棉湘FZ001选育及栽培技术
匡政成,肖才升,李庠,李玉军,李育强,刘开智,卜勇,陈浩东*
(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湖南常德415101)
简要介绍了湘FZ001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为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关键词:棉花;高产;抗虫;机采棉;湘FZ001;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湘FZ001是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以早熟丰产材料FZ18为母本、以湘杂棉5号[1]的F2选系FZ41为父本杂交,经多年南繁北育、抗虫性鉴定、定向选育而成的抗虫、早熟、常规机采棉新品种。2015年取得农业部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5)第049号],准许在长江流域
棉区种植。2015—2016年参加湖南省机采棉品种区域试验,2016年参加湖南省机采棉品种生产试验,综合表现早熟、丰产、抗病虫性好、吐絮畅且集中,适宜机采。2016年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湘审棉20170006”。
1.1 生物学特性
湘 FZ001生育期 106.6 d,株高 92.5 cm,株型紧凑,果枝较短,茎秆有茸毛,叶片中等偏小,叶色淡绿,白花药,铃中等大小、卵圆形,结铃性较强,吐絮畅,丰产性好,对脱叶剂敏感。单株成铃17.7个,铃重5.0 g,衣分41.4%,籽指9.1 g。霜前花率100%。
1.2 产量表现
2015—2016年区域试验中,湘FZ001平均每公顷籽棉、皮棉产量分别为3 598.95 kg和1 489.65 kg,比对照省工棉2号增产19.10%和23.15%,居参试品种第1位,增产极显著。2016年生产试验中,湘FZ001平均每公顷籽棉、皮棉产量分别为3 356.1 kg和1 301.1 kg,比对照省工棉2号增产22.11%和21.16%,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第2位。
1.3 纤维品质
经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测试中心检测(HVICC标准),2015―2016两年区试平均结果:湘FZ001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4mm,断裂比强度30.62 cN·tex-1,马克隆值5.3,长度整齐度指数为86.2%,断裂伸长率6.8。
1.4 抗病、抗虫性
2015—2016年经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课题组鉴定:湘FZ001枯萎病病指8.8,黄萎病病指33.0,抗枯萎病耐黄萎病。2014年经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验验:湘FZ001含抗虫基因cry1Ab/cry1Ac,中抗棉铃虫。
2.1 适宜种植区域
该品种适宜在湖南省各植棉区种植,严格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允许范围推广。
2.2 播期
播种期为5月10—30日,播种密度为每公顷6.0万~9.0万株[2]。
2.3 肥控化调
播种时每公顷埋施棉花专用缓控释肥900~1050 kg,花铃期根据长势喷施叶面肥。该品种由于自身营养生长限制,正常情况下在打顶前无需化调;也可根据棉花长势和气候情况前期微调,打顶后稍重。适时打顶,12~13个果枝时打顶,最终株高不超过120 cm。10月5日前后喷施噻苯隆等化学药剂进行脱叶。
2.4 病虫害防治
加强病、虫、草害监控。出苗期注意防治蜗牛[3],苗蕾期及时防治棉蚜虫、棉红蜘蛛,对蕾铃期害虫应根据虫情预报及时防治。
2.5 收获
10月20 —30日,抢晴天机械化收获或人工一次性采摘。
[1]张志刚,曾昭云.高支纱杂交棉新品种——湘杂棉5号[J].中国棉花,2004,31(9):32.
[2]李育强,刘爱玉,李毅,等.湖南棉花生产现状及全程机械化发展思路[J].湖南农业科学,2013(21):94-97.
[3]匡政成,陈浩东,李庠,等.洞庭湖植棉区棉田蜗牛危害与防治[J].中国棉花,2014,41(10):36-37. ●
Breeding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a High Yield,Insect-Resistant and Machine-Picked Cotton Variety,Xiang FZ001
Kuang Zhengcheng,Xiao Caisheng,Li Xiang,Li Yujun,Li Yuqiang,Liu Kaizhi,Bu Yong,Chen Haodong*
S562.03
A
1000-632X(2017)09-0030-02
10.11963/1000-632X.kzcchd.20170925
中国棉花·高产抗虫机采棉湘FZ001选育及栽培技术·2017,44(9):30-31
收获日期:2017-06-16
*通信作者,chdmks@163.com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2016YFD0101409,2016 YFD0100203);湖南省自然科学常德联合基金(2016JJ5014);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CB2017A09);湖南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2015CK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