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面部署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和建设工作。
《意见》提出,建立“两区”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要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目标,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以永久基本农田为基础,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优化区域布局和要素组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意见》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科学划定,统筹兼顾、持续发展,政策引导、农民参与,完善机制、建管并重”的基本原则,力争用3年时间完成约10.58亿亩“两区”地块的划定任务,做到“两区”地块全部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两区”建设任务,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产能提升、管护到位、生产现代化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重要农产品自给水平的基本支撑。
《意见》明确,要科学确定“两区”划定标准,自上而下将划定任务分解落实到省、市、县,以县为基础精准落地,明确到具体地块,建立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汇总形成全国“两区”建设一张图。要大力推进“两区”建设,强化高标准农田等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两区”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切实强化监管,完善相关制度,严格落实管护责任,建立监测监管体系,加强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强化监督考核,依法保护“两区”。
(新华网)
从日前在江西南昌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以下简称“第三次普查行动”)2017年工作会议获悉,自2015年启动的第三次普查行动,完成了湖北、湖南、广西、重庆、江苏、广东等6省(区、市)375个县的全面普查和92个县的系统调查,征集(收集)各类作物种质资源共24638份。
据农业部种子管理局负责人介绍,第三次普查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一是摸清了资源家底。查清了粮经饲等作物地方品种的分布、特性等基本情况,查清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作物野生近缘植物的种类、分布、生态环境和濒危状况等重要信息,查清了各类作物的种植历史、栽培制度、品种更替、社会经济和环境变化、种质资源的种类等基本信息,分析了当地气候、环境、人口、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作物种质资源变化的影响。二是收集了一批新资源。有目的地征集了种质资源12924份,抢救性收集了古老、珍稀、特有、名优作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植物种质资源11714份,共计24638份。三是筛选了一批特色资源。
通过普查发现,目前我国资源保护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地方品种和主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种丧失情况极其严重,丧失速度明显加快。
鉴于此,农业部将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继续启动江西、海南、浙江、福建4个省的普查工作,并对已收集的2万多份种质资源进行深度鉴定评价,挖掘一批有价值的新基因,创制一批绿色生态、品质优良、高抗广适、营养安全的特色新种质,为加快培育突破性优良品种提供丰富的育种材料。
(农民日报)
近日,中国种子协会南繁分会在海南三亚成立。该协会旨在开展南繁种业行业自律管理,维护南繁育种单位合法权益,提供信息交流、技术培训、信用建设、市场营销和咨询等服务,推动我国南繁种业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新闻网)
从近日召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全面推进期工作会议上获悉,该院自2013年启动的科技创新工程完成了试点期工作任务,现已进入全面推进期。2017年,中国农科院部署和启动19项协同创新任务,将通过实施跨区域、跨部门、跨研究所、跨学科领域的科研大联合大协作,整合农业创新力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供给质量,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
据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介绍,这19项协同创新任务聚焦解决农业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具体包括“农作物基因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作物高光效育种生物学基础及核心材料创制”、“农业纳米材料关键制备技术与新产品创制”、“多元异构农业大数据关联发现与计算挖掘”、“种植业绿色增产增效技术集成创新”等。其中,“农作物基因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任务将以进化论为基础,对主要10种农作物的3000份种质资源进行基因组分析,并探索农作物基因组转录调控和基因家族进化的规律,系统研究农业基因组的进化,为我国功能基因克隆、种质资源利用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大数据支持。
(经济日报)
近年来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已经从“中原粮仓”变为“国人厨房”。截至去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王牌”,河南粮食产量曾经实现“十二连增”。2016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产量达到1189.32亿斤,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河南用1/16的土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口粮,可谓名副其实的“中原粮仓”。同时,河南还是畜牧业大省,河南的肉牛、生猪、家禽、肉羊饲养量和禽蛋、肉、奶产量均居全国前四位。
充足的原料供应,为河南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坚实基础。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说,河南已经从“中原粮仓”成为“国人厨房”。
(河南日报)
日前,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等五个专项工作方案,以建设现代农业强省。
在稳定小麦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河南省积极推进小麦品质结构调整,重点发展优质强筋和优质弱筋小麦,并形成专种、专收、专储、专用和经营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要求到2018年,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发展到1200万亩,其中优质强筋小麦达到95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达到250万亩。
方案要求,到2018年,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200万亩,高油酸油用、食用优质花生示范推广面积有较大提高;花生单产增长10%,花生总产提高到700万吨左右;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率提高到60%,秸秆等副产品饲用率由70%提高到90%。
到2018年,全省瓜、果、菜种植规模总体保持稳定。优质果率由目前的60%提高到70%以上;积极发展核桃、油茶、油用牡丹等优良品种;设施蔬菜种植规模由2016年的530万亩发展到550万亩。果蔬的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积极培育原产地整体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
同时,到2018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2%以上,进一步提升粮食烘干的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秸秆青贮和牧草收获机械,提升畜牧业机械化水平;探索和协调推进蔬菜业、林果业、渔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加快智能新型农机装备技术应用,推进安全绿色高效农业机械化生产。
(农民日报)
近日,2017年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据悉,我国四年内拟建设30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30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000个省级科技园区。
据介绍,科技部将着力做好提升科技园区建设水
平的工作。
(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