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正光,沈泽俊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2)
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论析
张正光,沈泽俊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2)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已经走到了“关键一跃”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紧要关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必由路径、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指引、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为双轮驱动、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为立足点,全面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
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精神指引;双轮驱动;新常态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体现了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当前,学术界比较集中地研究了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专题研究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成果却鲜见于报刊。因此,认真研究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对于深入推进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及其治国理政思想,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是基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的呼应,是对中国共产党90多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的接力,具有科学的理论渊源、稳固的实践基石和丰厚的物质基础。
(一)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现代化战略思想为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即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在经过28年浴血奋战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当家作主。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创业,在短短的7年里不仅迅速地恢复了国民经济,而且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4年9月,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提出要在几个5年计划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与此同时,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初提法。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引者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2]的宏伟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中央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粉碎“四人帮”后,党的十一大和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再次重申了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且把它规定为中国新时期的总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根据变化了国际国内形势,正式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邓小平强调:“我们党在现阶段的政治路线,概括地说,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3]。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探索,党中央逐步认识到四个现代化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全部实现,而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四个现代化也不是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党的十三大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论,进一步明确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没有一百年不行,并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此后,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根本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文献和理论界在继续沿用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同时,还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或“中国梦”来表述。,依托并细化“三步走”发展战略*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细化,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充分把握难得的发展黄金机遇期,又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所带来的严峻挑战,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任务。“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不仅是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继承和发展,而且还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感召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为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提供了稳固的实践基石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4]。在当代中国,要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此之外别无它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力探索铸就了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的实践基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确立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毫不动摇地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实事求是地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依据新的实践确立了党的基本纲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愈益坚定。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为基点,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八大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30多年的实践探索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现代化明确了方向,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基石。
(三)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为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即使是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复苏乏力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依然持续平稳较快地发展,综合国力连续6年雄踞世界第二;国内各类重大事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布局顺利展开,“一带一路”建设促使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即将绘就,民生改善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幸福感显著增强;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迈出新步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祖国统一和外交工作不断取得新成就,等等。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为习近平提出现代化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的变化为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思想提供了时代维度
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并且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2012年以来,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出现了一股逆全球化思潮。这种逆全球化的势头在2016年的表现尤为强劲。逆全球化思潮的蔓延推动各国贸易政策内顾,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化浪潮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都遭到较大强度的抵制,这是自冷战结束以来所没有过的。但是,中国在这股逆全球化思潮中表现抢眼,开始展现出了引领全球化的领导力,无论是“亚投行”的设立,还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议,还是“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的自信情怀,不仅展示了在国际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下的中国责任担当,也为习近平现代化战略提供了时代之维。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强调:“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5]。在这个伟大目标的指引下,习近平提出了未来30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思想。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近代以来,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现代化道路有两条,一是资本主义道路,一是社会主义道路。虽然在世界近代史上,这两条道路都有走向现代化的成功范例,但是,20世纪上半叶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不允许中国再走资本主义现代化之路。这一点已经由历史证明。在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国情,试图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一探索遭受了重大挫折。在系统总结历史经验和科学判断时代主题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毅然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此后,党的历届领导集体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经过30多年的持续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展现出光明前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再遥远。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6]。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指引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既离不开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硬实力的保障,也离不开思想、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等软实力的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指引。其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这个梦想早已融进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国梦涵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其内涵、实质、价值追求和实现路径都是一致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考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程度的核心指标,也是中国梦圆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梦不仅具有目标意义,而且包含价值意蕴,能够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具有价值引领作用。其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根本引领作用,是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或者丧失了核心价值观的指引,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上的动力。当前,虽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这必将仍然是一个充满艰辛,甚或可能出现曲折的过程。这就需要动员、激励全体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作持续团结奋斗,就需要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鲜明地体现了当前中国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准则和价值理想,能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可靠的思想保障。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驱动
党十八大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要求,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已经分别就这两个重大问题形成了决议,构成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方向一致、相辅相成、并行不悖,共同构成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轮驱动。其一,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30多年来,我们通过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祖国统一、外交、军队和国防现代化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正一路高歌猛进。但是,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特别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如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问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且有可能激化问题;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期待与党领导发展能力不足相矛盾问题;一些领域存在的消极腐败问题以及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有可能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局。正如习近平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深化”[7]。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内在动力。其二,习近平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的保障”[8]。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面临诸多矛盾风险挑战,越是在这样的关头,就越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进一步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保证
习近平多次强调,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因此,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当代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但是由于党所面临的“四个考验”和“四个危险”,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同时又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建设,从“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掷地有声到“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庄严宣告,从“八项规定”新风拂面到“四风”涤荡,从“老虎”“苍蝇”一起打到警示党内“关键少数”,习近平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继2014年12月在江苏考察时首提“全面从严治党”后,习近平在2015年2月2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再次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并系统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四者之间的关系,把全面从严治党放在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位置,彰显了全面从严治党对其他三者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作用。
(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基点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进入消化期,曾经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有利条件正在逐步弱化,以中高速增长将成为新常态。这种新常态主要表现为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济增长虽趋平稳,但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适应新常态,以新常态为立足点,同时又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承载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延续了中国共产党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目标的光荣和梦想,与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现代化战略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质。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更加丰富
对于如何在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要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到1960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从1970年代末重提“四个现代化”、“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和“小康社会”等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及其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发展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党对当代中国实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的深化。2013年11月,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设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7]。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之一,表明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视野更加宽阔,赋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丰富的内涵。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四个现代化”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终极性目标上,还表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建构和治理能力培养过程性目标上。把过程性目标上升到终极性目标,纳入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实现两者的统一,体现了习近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理解。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体系更加完善
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国防和军队等全方位的现代化。它的实现不仅需要重点突破更要整体推进,不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更要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构建了更加完善的、立体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体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为思想牵引;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双轮驱动;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体系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中国精神的凝聚作用,突出了实现现代化的动力系统,强调了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际遇,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底线更加明确
2013年10月7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9]。这表明习近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构筑了一条底线,即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其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其二要科学评价改革开放前后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关系,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不能只看两者之间的重大区别,更不能用建国后30年来否认改革开放后30年,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后30年否认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其三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其四是打造现代政府,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社会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其五是学习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但绝不照搬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底线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坚定性和改革方法灵活性的辩证统一,彰显了其高超的辩证思维水平。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接力探索中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不仅体现了继承性,而且凸显了创新性、前瞻性和系统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思想对于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96.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76.
[4]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1).
[5] 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29(1).
[6] 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19(2).
[7]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3:43,2.
[8]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41.
[9] 习近平.深化改革开放 共创美好亚太——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3-10-08(3).
(责任编辑:薛 蓉)
On Xi Jinping’s strategic thinking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ZHANG Zhengguang, SHEN Zejun
(The Research Center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The process of Chines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has reached a “critical leap” historically. At this historical crucial moment, the new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with Xi Jinping as general secretary tightly seizes the important period of strategic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aking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inevitable path, China Dream and socialist core values as the spiritual guidance,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and 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rule of law as a two-wheel drive, and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Party discipline as the basic assurance, thus to adapt to the new norm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fully construct the Chinese strategic thinking of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Xi Jinp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strategic thinking; spiritual guidance; two-wheel drive; new normal
2017-05-06
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项目(13JDSZK00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4JDSZK003)
张正光(1971—),男,安徽南陵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沈泽俊(1993—),男,安徽马鞍山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D641
A
1006-4303(2017)02-01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