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清莲,罗丽丽
(贵州师范大学 图书馆, 贵阳 550001)
贵州民国期刊研究
陈清莲,罗丽丽
(贵州师范大学 图书馆, 贵阳 550001)
贵州民国期刊有353种,其中民国初至抗战前有63种,以官办为主,创刊地在贵阳、遵义、安顺3处;抗战时期有188种,民办、学校办数量增幅较大,创刊地由点扩展到面;抗战结束至新中国建立前有102种,官办居优势,创刊地范围大大缩减。大部分刊物的发行时断时续,或很快“夭折”。遵义是中国共产党在贵州最早出版刊物的地区。贵州民国期刊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传播知识、关注时政、关注民生、宣传抗战、放眼国际等方面,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经济价值。
贵州;民国期刊;类型;特点
所谓期刊是指有固定名称,用卷、期或年、月顺序编号,成册的连续出版物,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连续出版、稳定的刊名、每年至少出版一期(次)、有卷期或年月顺序等表示无限期连续出版的序号,以及由众多作者的文章汇编成册。贵州民国期刊是指民国时期在贵州出版或在贵州以外出版但以贵州为最主要关注对象的期刊,既是贵州民国时期社会文明进步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发展的文字记录和载体,也是衡量民国时期贵州学术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贵州民国期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经历了一个较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颇值得探究,然学界对它的关注主要是将其作为版史研究的一部分,零散分布于《贵州省志·出版志》[1]、《贵州版史研究》[2]等著作,很少对其进行综合性研究。故而本文从特点、内容及其相关问题对贵州民国期刊略作探讨。
民国时期,新旧军阀混战、国家积贫积弱、百姓流离失所。尽管社会由帝制改建了共和,然并未解决中国当时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但也必须看到,民国时期,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社会也不断出现新的现代化因素,在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方面,都有所进步与发展[3]。贵州社会即是在如此的全国大环境中发展。
民国时期的贵州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特点:在辛亥革命后的军阀统治期间,经济社会的发展艰难;抗日战争时期出现了战时繁荣的局面,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政府倒行逆施,发动内战,贵州经济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文化教育也受到很大削弱。总而言之,民国时期贵州经济社会艰难曲折发展,逐步地、缓慢地步入近代化[4]。
贵州民国期刊正是在上述社会环境中出版发行,并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民国之前,贵州即有期刊出版,最早的是1906年9月15日由贵州学务公所创办的《贵州教育公报》,主要刊载朝廷有关教育的圣谕、奏议,以及教育部门的文牍、法规、章程、教案、学术论说及杂录等内容,属官办期刊。该时期贵州共出版期刊4种,其中3种为官办,内容以政令为主。
民国时期贵州期刊数量颇丰,据《贵州省志·出版志》《贵州版史研究》综合统计,约有353种。如果以创刊(复刊)时间为标准,民国初至抗战前有63种,约占贵州民国期刊总数的18%;抗战时期期刊有188种,约占贵州民国期刊总数的53%;抗战结束至新中国建立前有102种,约占贵州民国期刊总数的29%。显然,抗战之际是贵州期刊创办发行最为繁荣的时期。
贵州民国期刊就其内容而言,包罗万象,有以政治为主,有以经济为主,有以文化为主,有以社会为主,有以自然科学为主,但更多的是综合了上述内容的刊物,不易细致划分。就主办者身份而言,主要有官办、民办和学校办3类期刊,此类刊物容易识别,故本文以主办者身份为标准划分期刊类型并分析其特点。
(一)民国初至抗战前贵州期刊特点
民国初至抗战前贵州共有63种期刊,较之于清末4种期刊而言,该阶段期刊数量有大幅度增加。官办期刊有《贵州政治公报》《贵州政报》《贵州教育会季刊》《贵州省政府公报》《贵州财政月刊》《贵州农矿公报》等31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49%;民办期刊有《贵州实业杂志》《贵阳文谊》《流波》《新青月刊》等15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24%;学校办期刊有《南明杂志》《达德周刊》《黔人之声》《黔人之声二周年纪念特刊》等17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27%。显而易见,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贵州官办、民办、学校办期刊共存,但仍以官办期刊为主。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民国建立后,倡导民主自由,鼓励实业发展,民间进步团体不断出现,故而民间刊物逐渐创办;民主共和思想与新文化运动兴起,反帝反封建斗争此起彼伏,学生关心国事家乡事,通过发行刊物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因此学校办刊物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此外,贵州政治经济文化逐渐发展,急需政府管理、引导,因而又出现了大量的官办期刊。还要说明的是,该时期贵州当局对新闻出版业管理较为薄弱,给期刊出版发行提供了良好的时机。
就期刊发行的地域看,除贵阳外,遵义县(所办刊物为《新民月刊》)、赤水县(所办刊物为《少年大众》《寒夜之华》《流波》《新青月刊》)、安顺县(所办刊物为《晓鸡声》《安顺民教》)、镇宁县(所办刊物为《镇宁自治》)均有刊物被创办。遵义县和赤水县今属遵义市,安顺县和镇宁县今属安顺市,因此,如果按今天的行政区划,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贵州创办发行的期刊主要分布在今贵阳、遵义、安顺3市。贵阳明代以来即是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遵义是黔北重镇,既有“黔北粮仓”之称又是川盐入黔的必经之路,同时还是“沙滩文化”的发祥地,自古商贸文化发达;安顺晚清时商业就有“佳于黔疆”之美誉,民国又形成了“四大商号”商业集团,业务往来于江南、华南各省的大中城市[5]。由此看来,无论贵阳、遵义还是安顺,区域经济文化都相当发达,而刊物的出版发行恰好集中在上述地区,这说明贵州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期刊出版发行与地域经济文化关系密切。
(二)抗战时期贵州期刊特点
抗战时期,贵州期刊有188种,较之于抗战前的63种增加了125种,增幅近2倍。尽管增幅不小,但与邻近的桂林抗战时期即创办了近300种期刊相比[6],贵州仍较为落后。在这些期刊中,官办52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28%;民办72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38%;学校办期刊64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34%。与前一阶段相比,官办期刊在该时期总刊数中所占比例由49%到28%,下降了21个百分点。相反,民办期刊与前一阶段相比,在该时期总刊数中所占比例从24%上升到38%,增长了14个百分点;学校办期刊由27%升至34%,增加了7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抗战时期贵州期刊数量总体增加,其中民办期刊数量增幅最大,学校办期刊位居其次,而官办期刊数量的增幅却有所下降。
该时期的期刊分布区域,除了原来的贵阳、遵义、安顺三地外,都匀、铜仁、郎岱(即今贵州六枝特区)、毕节、金沙、黔西、大定(即今贵州大方县)、平越(即今贵州福泉市)、思南、兴仁、榕江、从江、修文、镇远等县均有期刊出版。显而易见,该时期期刊的分布特点是:以贵阳、遵义、安顺为核心,向周边多个县域广为扩散。概言之,由原来的点扩展到目前的面。
形成上述特点的原因,除了传统的经济文化因素外,与全民族抗战的大时代背景有直接关系。一方面,贵州多地民众和民间组织掀起了抗战热潮,创办刊物宣传抗日,如大定县职业中学的《抗日救国》、中共安顺县工委的《烽火》、金沙县《金沙》月刊社创办的《金沙》、思南县《思南青年》社创办的《思南青年》等;另一方面,大量高校、企业和政府机构迁入贵州多地,在迁入地创办新期刊或复刊原杂志,如浙江大学农学会在遵义湄潭发行《农经通讯》、浙江大学工程学会在遵义湄潭复刊《浙江大学工程》、陆军军医学校在安顺发行《军医通讯》《军医杂志》、交通大学工程学院在平越创办《矿冶园地》等。另外,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贵州战略地位凸显,无论贵州地方政府或是中央政府为加大教育和管理力度,在贵州新办了不少刊物,如贵州省县行政人员训练所创办《贵州省县行政人员训练所所刊》、教育部第一社会教育工作团创办《教育阵线》、卫生署卫生人员训练所发行《卫育》、军政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发行《卫生指导》等。正是上述因素导致了该时期刊物数量增多,尤其是民办期刊和学校办期刊增幅较大,同时也扩大了期刊的地域分布范围。一言以蔽之,抗战时期贵州期刊数量、类型和发行地域的变化,既是贵州全民族抗战的必然要求和真实表现,也是贵州全民族抗战的必然结果。
(三)抗战结束至新中国建立前贵州期刊特点
抗战结束至新中国建立前,贵州期刊有102种,其中官办35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34%;民办37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36%;学校办30种,约占该时期期刊总数的29%。与抗战时期贵州期刊数量188种相比,该时期期刊数量少了86种,下降了46个百分点,降幅不小。在三类期刊中,官办、民办和学校办期刊与抗战时期同类期刊数量相比,降幅分别约为33%、49%、53%。数据表明,该时期降幅最小的是官办期刊,降幅最大的是学校办期刊。这说明官办期刊在该时期的创办发行居于优势,学校办和民办期刊则居于劣势。
该时期在贵阳出版发行的刊物数量继续遥遥领先,遵义以13种的数量紧随其后,而原来位居前列的安顺则悄然退出,仅有1种新刊物出版,其他如独山、毕节、修文、平塘、兴仁、惠水、贵定等地亦有零星刊物出版。显而易见,较之于抗战时期,本阶段贵州期刊出版发行范围有相当大的缩减。
上述特点出现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抗战结束后,国民党贵州政府采取了更为反动的措施,对进步出版事业进一步加大了审查、限制和取缔的力度,再加上原来内迁的高校、机关团体和工厂企业陆续返回原籍,故而贵州该时期期刊数量大大减少,刊物出版地的分布范围也大大缩小。
还要提及的是,贵州民国时期大部分刊物创办后即时断时续,或很快“夭折”,这是贵州民国期刊的又一个重要特点。综观贵州民国期刊,除官办的一些政务类期刊外,民办和学校办以及官办的非政务类期刊,能够连续出版的很少,大多仅存在数年,出版也仅仅有数卷(期)、数十卷(期)。如民办《贵州实业杂志》,1913年1月创刊,出版3期,至3月即停刊;学校办《南明杂志》1914年12月15日创刊,出版1期;官办《贵州教育会季刊》《出巡汇刊》等仅发行1期;《中国农村生活》1944年5月创刊,出版1卷1期。统计这些期刊,出版10期及以上的刊物有111种,约占贵州民国期刊总数(353)的31%;出版在5期及其以下的有161种,约占贵州民国期刊总数的46%,其中相当一部分仅发行1期。这表明贵州民国时期绝大多数刊物的出版发行时断时续,或很快“夭折”。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有3个,即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首先是政治因素。如前所述,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阀林立,即便在国民党完成全国形式上的统一之后,仍然执行反动的新闻政策,通过新闻审查的方式取缔宣传进步思想的刊物。在贵州,除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宣传革命的刊物外,不少民间组织发行的宣传进步思想的刊物也遭到国民党贵州当局的查禁,如1932年左联领导人段雪笙在赤水创办《流波》《新青月刊》,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但被国民党禁止发行;再如谢速航1933年6月在安顺创办的《晓鸡声》,曾发表歌颂农民暴动的文章,刊物仅出版1卷(共4期),在8月即被禁止,只存在了2个月;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创办的《安顺文艺》,出版了1期即被地方军阀强令停刊。同样,由中共贵州省委编印的《真实》1946年5月创刊,出版2期,至6月即被停刊。再是经济因素,刊物出版发行需要经济支持,没有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刊物发行自然举步维艰甚至停刊,《文讯》定价的变化尤为典型。《文讯》是贵阳文通书局出版的月刊,1942年每期定价是1.50元(法币,下同),1946年每期定价200元,1947年,每期定价既有6千元,也有8千元,还有1万5千元,1948年则有每期2万元、5万元、10万元、12万元、28万元、60万元和84万元等多个定价[7]。《文讯》每期定价的变化一方面反映出当时物价变化之快,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出版发行刊物所需费用巨大。又如《军医通讯》云:“本刊发行瞬经两载,以当初之物价尚可勉为维持,近来需索订阅销量激增,各方需要之殷概可想见。惟物价飞涨,印刷艰难,停刊既时势所不许,而资费又事实所难能确定,价可略为提高,不无小补,然苦无法转周用,是为将伯之呼求窗友量力捐助。”[8]由此可见,《军医通讯》亦因物价飞涨致使发行艰难,不得不请该校毕业的学生捐款以渡过难关。众所周知,文通书局是民国时期贵州省最大的编辑、印刷、发行出版机构,也是全国创办较早、影响巨大的印刷出版机构,资本实力较为雄厚;《军医通讯》有军方背景和支持,自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然如此企业和军队所办刊物即因出版发行成本高涨而步履艰难,其他刊物的出版发行情况可想而知,正如当时学者所言“缺乏经费,未能大量自行出版刊物。”[9]故而多数期刊或时断时续、或停刊夭折也不足为奇。不仅刊物而且报纸亦因经费问题时断时续或“夭折”,如《教育日报》1925年3月创刊,9月即因经费困难而停办[10];又如《新新报》1936年2月创刊,8月即因经费困难停止发行;《民声日报》1936年6月创刊,12月因经费支绌停刊;《妇女报》1936年7月创刊,11月因经费困难停刊[11]。这表明经济是影响报刊发行极为重要的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民国贵州是个战乱纷争的时代,期间经历了滇系军阀、兴义系军阀、桐梓系军阀的迭次统治,战争绵延不断,造成了社会的极不稳定。不稳定的社会与此后长期的抗战交织在一起,自然影响了刊物的出版,如《国立浙江大学工程季刊》在第4卷第2期(1945年7月出版)封二上称:“惟战时印刷困难,及时局关系,常致愆期,此暂改为不定期刊物,每年自成一卷,但保持原名,俟战争结束后,按期出版”。这无疑是社会因素给期刊发行带来影响的表现。总之,贵州民国期刊形成上述诸特点与时代及社会形势发展关系密切。
最后还要特别说明的是,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贵州也创办一些刊物,主要有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1932年创办《少年大众》《寒夜之华》、中共遵义县委书记杨天源1936年1月创办《新民月刊》、中共安顺县工作委员会1938年2月编印《烽火》、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1947年2月创办《活路》、中共贵州学运临时小组1947年10月创办《学声》、中共贵州省工作委员会1949年5月创办《真实》。从创办的时间看,抗战前有3种,抗战时有1种,抗战后有3种。这主要是因为抗战前,国民党中央势力还未正式进入贵州,表面上归属国民党中央政府而实际上是地方割据的贵州当局尚未设置专门行政机构对新闻出版业进行管理,这就给中共党组织创办期刊提供了好的时机[12];抗战时期,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国民党政府为防止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的活动,加强了对中共出版物的控制,致使中共党组织创办的刊物为数寥寥;抗战胜利后,尽管国民党贵州当局对出版物进行了严厉限制,但经受了抗战洗礼的贵州人民,以及内迁高校为贵州培养的大批知识分子,依然追求进步思想,这为中共党组织在贵州创办期刊提供了坚强的群众基础,创造了有利的办刊条件,因此,在中共贵州党组织的不懈努力下,该时期的刊物数量较前一阶段仍有增加。从创办的地点看,抗战前主要是在遵义地区,战时在安顺地区,战后则集中在贵阳地区。由此不难看出,遵义是中共在贵州最早出版刊物宣传革命的地区。
贵州民国期刊所载内容相当丰富,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
(一)传播知识
贵州民国期刊内容繁多,但不同期刊传播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如《国立浙江大学工程季刊》《矿冶园地》《机械工程》《土木通讯》《浙大园艺》《航工通讯》等突出的是对工科知识的传播,《步兵杂志》《防空》《防空军人》则凸显的是军事学知识,《卫育》《军医通讯》《军医杂志》凸出的是医学问题,《药学季刊》突出了药学内容,《卫生指导》《卫生勤务》《健康教育》强化的是卫生学知识,《兽医月刊》《兽医畜牧杂志》则强调兽医学问题。当然,大多数期刊的内容传播的是社会科学的知识。不管突出或强调的何种知识和问题,贵州民国期刊都为知识的传播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关注时政
贵州民国期刊此类内容很多。《贵州民意》所刊文章最有代表性,如孙健平《抢救国民道德》(第6卷第6期)、李良侗《贵州新闻事业的趋势》(第7卷第1、2期)、赵发智《贵州农业建设展望》(第7卷第1、2期)、丁道谦《略评“贵州五年建设计划”》(第3卷第4期)、梁聚五《贵州需要团结不要分化》(第3卷第4期)、马培中《谈中学会考》(第3卷第4期)、马砚云《女权与竞选》(第3卷第4期)、平刚《论硬性提名选举之利弊》(第3卷第5期)、杨克敬《理想中之中学校》(第6卷第5期)。这些文章由标题即能洞察其所关注的是时政问题。除此之外,伍伯禧《我国战后输出贸易与合作事业》(《代营通讯》第5卷第1期)、张家驹《中国耕地重划之研究》(《浙大学生》创刊号)也颇为典型。
(三)关注民生
佚名《抗议食盐再涨价》(《贵州民意》第3卷第5期)、梁聚五《几个急待解决的贵州农村问题》(内容涉及耕地问题、田租问题、灾荒问题、借贷问题,《贵州民意》第3卷第5期)、龙之田《实行民主政治应注意改善农民生活》(《贵州民意》第3卷第5期)、梅国华《解决贵阳房荒的建议》(《贵州民意》第6卷第6期)、学芝《论米荒与农村合作问题》(《代营通讯》第2卷第6、7、8期合刊)、鲁镇湘《农民节感言》(《代营通讯》第4卷第2期)、沈德庸《糟蛋的制法》(《中国农村生活》创刊号)、袁岳龄《小儿营养》(《文讯》第3卷第4期)等,对民众生活大到耕地、田租,小到食盐、营养、糟蛋等都有细致论述,显示了期刊对民生的高度关注。
(四)宣传抗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即已开始,贵州许多期刊便投入宣传抗日的活动中,最早的是1932年在赤水县编印的《流波》《新青月刊》,以及在贵阳出版的《救国旬刊》《心坪》,此后《晓鸡声》《安顺三日刊》《贵阳文谊》《抗敌》等相继创办,他们发表进步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宣传抗日。全面抗战后,宣传抗日的期刊似雨后春笋,如《抗敌画刊》《贵州学联》《郎岱民先队报》《钟声》《精忠月刊》《烽火》《喋血》《抗日救国》等。这些期刊登载大量文章,如《战时中国职业妇女》(《妇女工作》第3、4、5期合刊)《实行抗战建国纲领》(《精忠月刊》第4、5期合刊)《抗战时期我国钢铁事业之发展》(《国立浙江大学工程季刊》第2卷第2期)《希特勒的恐怖生活》(《时代导报》第10、11期合刊)《东北的抗敌斗争》(《浙大学生》创刊号)等,或为抗战鼓与呼,或为抗战献计献策,有力地推动了贵州乃至全国的抗战。
(五)放眼国际
周宝珖《展望中美贸易》(《文讯》1946年第6卷第6期)分析了战后美国贸易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举措,如向国外投资。狄疑《英国战时的妇女》(《妇女工作》1043年第3-5期合刊)对战时英国妇女服务的十五个部门做了介绍,如陆军妇女辅助队、皇家海军妇女辅助队、空军妇女辅助队、急救看护队妇女运输队、陆海空军招待所等,说明英国妇女在战时作出的巨大贡献。孙剑逸《当前的国际形势和我们的抗战》(《精忠》1940年第3卷第4、5期合刊)分析了德、意、美、英、苏等国复杂的国际关系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幸之《希特勒的恐怖生活》(《时代导报》1944年第10、11期合刊)通过若干实例说明希特勒既残酷凶暴又胆怯怕死。涉及此类的文章还有贾问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国际形势》(《教学研究季刊》1947年第2期)、吴明《日美关系展望》(《精忠》1940年第3卷第3期)、剑逸《苏芬战事一瞥》(《精忠》1940年第3卷第3期)、克刚《国际谈片》(《精忠》1940年第3卷第3期)、毕德林《地中海上的霸权》(《精忠》1940年第3卷第4、5期合刊)、联合社《华莱士论战后的美国》(《时代导报》1944年第9期)等。这些文章内容丰富、角度不同,或写人物或写事件,大大地开阔了国人视野,对当时中国人了解国际形势和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贵州民国期刊经历了从民初的萌芽期到抗战时的繁荣期,再到解放战争时逐步衰落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深层次反映了贵州地方军阀和国民党统治者对期刊的态度变化与控制程度的变化。不管期刊如何变化,它们对传播新思想、开启民智都有重要意义。贵州民国初年的期刊发行对扩大民主共和思想在本地区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贵州民主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抗战前夕及抗战时期的贵州期刊,对推动抗日群众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抗战结束后的贵州期刊,尽管国民党政府进一步实施了反动的出版发行政策,但这些期刊尤其是共产党创办的期刊,仍积极宣传进步思想,揭露国民党政权的黑暗、专制,唤醒了民众的觉悟,为贵州解放贡献了力量。此外,贵州民国期刊还为我们全面系统认识民国贵州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通过对贵州民国期刊的探究,我们可以把握民国时期贵州经济社会的成功与失误,为当代贵州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经验。
贵州民国期刊中有不少关于贵州农产品、林产品栽培技术、开发技术,以及动物疾病防治技术的记载,如《中国农村生活》(创刊号)所载《贵州植棉的几个重要问题》《贵州特用作物与地形气候及土壤之关系》《昆虫的毒害经济植物》《积谷害虫及其防治》《草莓之栽培方法》《番茄栽培法》《怎样在贵州推广马铃薯》《糟蛋的制法》《鸡的传染性气管支炎》,以及《现代医药杂志》所载《氨基酸新用途》《白蛉子热》《猝死救急方》《天麻》《桔梗》和《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研究报告》登载的《贵州白蜡种虫品质问题》等,对当代贵州农作物、林作物以及药品的开发和疾病的预防治疗都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1]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州省志·出版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2]何明扬.贵州版史研究[M].贵阳:贵阳云岩印刷厂(内部资料),1997.
[3]朱锦昌.在开幕式上的致辞[C]//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
[4]《贵州通史》编委会.贵州通史·民国时期的贵州[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4.
[5]安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顺市志:上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4.
[6]马武仙.期刊文献新概念[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87.
[7]佚名.从文讯定价看国民党时办刊的艰难[C]//何明扬.贵州版史研究.贵阳:贵阳云岩印刷厂(内部资料),1997:101.
[8]佚名.本社启事[J].军医通讯,1943(44、45合刊):1.
[9]陈国钧.大夏大学社会研究部工作述要[C]//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1辑下).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232.
[10]贵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贵阳通史:中册[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2:404.
[11]何静梧.贵阳地区报纸史话[C]//贵阳文史资料选辑(第12辑).出版地不详,1984:66.
[12]陈琳.民国时期贵州新闻出版管理机构述略[J].贵州文史丛刊,1996(5):31.
(责任编辑 谢春红)
A Brief Development Account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in Guizhou
CHEN Qing-lian, LUO Li-li
(Library,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There are 353 journals in Guizhou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cluding 63 journals from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the time before the Counter-Japanese War. Most of the journals are established by the authority, and published in Guiyang, Zunyi and Anshun. There are 188 journals during the Counter-Japanese War, the numbers of civilian-run journals and school-run journals are increasing. There are 102 journals from the end of the Counter-Japanese War to the time before the P.R.C. established, the majority of them are published by the authority, and the range of publication is greatly reduced. Most journals has intermittency, or come to a premature end. The CPC also sets up some publications, Zunyi is the earliest publication area. The contents of Guizhou Journal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are to disperse knowledge, pay attention to current politics and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propagate the war of resistance and take a broad view of the internation. So the Guizhou Journel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have bot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economic value.
Guizhou; journa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ype; characteristic
2017-06-03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项目、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遵义师范学院红色文化中心重点支持项目“红军在贵州的医疗救护资料整理与研究”(16KRIZY10)
陈清莲(1971—),女,河南南阳人,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研究。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7.04.019
G255.2
A
1008-3715(2017)04-009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