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脾胃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浅析

2017-01-12 15:00:24王春荣
中西医结合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秽语脾主肝风

王春荣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学术探讨·

从脾胃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浅析

王春荣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综合征,是一种于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1],其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运动肌突然快速、重复的抽动,可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以及行为障碍。本病发病年龄多在2~12岁,病程持续时间长,可进行性加重,部分也可自行缓解。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对小儿的心理、生活及学习产生严重不良影响[2]。

多发性抽动症属中医“慢惊风”、“抽搐”、“瘛疭”、“胞轮振跳”、“肝风证”、“筋惕肉瞤”等病证范畴。目前,本病治疗多从肝论治,也有从肾论治者[3-5]。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脾胃在儿科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现总结从脾胃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如下。

1 病因病机

本病与先天禀赋、饮食因素、情志因素、外感六淫均有关系,常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发病。脾为后天之本,生长发育以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荣养,皆靠脾胃产生的水谷精微来提供。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过程中,脾胃功能失调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以肌肉的抽动为特征,脾主肌肉,故与脾有密切关系。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薄弱,若喂养不当,饥饱无常,或饮食偏嗜,纵其喜好,过食肥甘、生冷、辛辣之物,皆易损伤脾胃运化之功。脾运不健,聚湿成痰,痰浊内蕴,伏留于体内,若遇引触则发病。

《小儿药证直诀》云:“脾主困,虚则吐泻生风”。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故可见头颈、四肢及肌肉抽动。中医认为“怪病多由痰作祟”,痰的产生是脾胃运化功能失司,津液运行不畅而积聚的一种病理状态。痰与肝风互结,阻滞脏腑、经络、四肢,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与痰相互鼓动,若上达头面诸窍,可见挤眉弄眼、张口歪嘴。痰与虚风相合则头摇肢颤。痰阻气道则胸闷痰鸣,上壅咽喉则怪声连连、咽痒不适、或语声不断。风性流窜较快,风痰互结,横穿经络,则发生头颈、四肢肌肉抽搐。痰与心火互结,则见口不择言、秽语连篇;痰与肺热互结,上壅咽喉则可见咽痒不适、喉部发声等症。

2 辨证论治

2.1 从脾虚痰聚论治

以皱眉眨眼,嘴角、四肢抽动,喉发怪声,面黄体瘦,脾气乖戾,胸闷作咳,纳呆便溏,注意力涣散,精神不振,学习困难,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滑或沉缓为主要证候特点。

脾为土脏,喜燥而恶湿。脾虚则运化功能失司,水液聚而生痰,禀赋不足或病后失养,损伤脾胃,脾虚不运,水湿潴留,聚液成痰,痰与风邪相携,易阻滞脏腑孔窍之经络。眼睑,中医称胞睑、肉轮,属肌肉组织,脾主肌肉,故在脏属脾,若风痰鼓动、上犯清窍,则挤眉眨眼。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若横窜经络,则见咧嘴、扭嘴等口唇怪异动作。脾主肌肉,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则筋惕肉动,表现为四肢不自主抽动。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气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注意力涣散,学习困难等。痰气互结,壅塞胸中,心神被蒙,则脾气乖戾,胸闷作咳,喉发怪声。痰气易聚易散,所以抽动时作时止、时轻时重。

本证治疗宜健脾益气、理气助运,方用香砂异功散合四君子汤,香砂异功散方药组成为木香、砂仁、太子参、白茯苓、生白术、甘草、陈皮。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方中陈皮、砂仁、木香醒脾理气,化滞助运。全方补中寓泻、补而不滞,避免脾困而影响运化。脾土得以健运,则肝木无以克伐。并加入天麻、钩藤、蝉蜕、僵蚕等以平肝熄风。

2.2 从脾胃积热论治

以腹部抽动明显,张口努嘴,叩齿,弄舌舔唇,口出秽语,口干口臭,甩手跺脚,烦躁易怒,身热,脘腹痞满,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厚,脉滑数为主要证候特点。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不节,恣食肥甘厚味的患儿十分多见,加之小儿体属纯阳,易于生热,最易导致脾胃积热。阳热亢盛,阴不制阳,则风气内动,可见腹部抽动。脾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可见张口努嘴,叩齿,弄舌舔唇,口出秽语。脾热不能输布津液上承于口,故可见脘腹痞满、口干。脾气不运,胃肠积热,则口臭、大便秘结、小便赤黄。湿从热化则身热。脾为生痰之源,脾胃积热时,易致痰热内生,扰动心神,故甩手跺脚、烦躁易怒。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则苔黄腻,舌质红,均为热象。

本证治疗宜清热泻脾、熄风止痉,方用泻黄散合加味止痉散,方药组成为藿香、栀子、石膏、防风、全蝎、蜈蚣、蝉蜕、僵蚕。泻黄散出自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清泻脾胃积热的代表方剂,与加味止痉散合用,积热去,肝风熄,抽动自止。方中藿香芳香化湿醒脾;栀子清泻三焦之火,清利三焦湿热;石膏清泻肺胃实热;防风升发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并加入全蝎、蜈蚣、蝉蜕、僵蚕祛风解痉、舒筋活络。

2.3 从脾虚肝亢论治

以头颤肢摇,挺胸鼓肚,频繁眨眼,耸肩,怪声连连,秽语不休,行为异常,心情暴躁,身体瘦弱,食欲差,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弦细为主要证候特点。

脾胃的运化功能与气机升降功能离不开肝主疏泄,而肝木之条达又离不开脾胃之运化。现代社会家庭中,独生子女较多,父母的溺爱、学习的压力、甚少的精神关注,使孩子情绪不得宣泄、心理承受能力减弱,进而导致小儿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郁日久,肝亢克伐脾土,脾虚土衰,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血虚不能温养肌肉四肢,则肌肉挛缩而颤,出现头颤肢摇、挺胸鼓肚。肝主筋,开窍于目,土不疏木,肝亢风动,引动肝风则出现频繁眨眼、耸肩等肝风内动的表现。脾虚则肝亢,使肝风挟痰上扰走窜为病。风痰上扰咽喉则怪声连连,上扰神窍则秽语不休。脾运不健则生痰,肝木横逆则风生,土虚木亢,则肝风内动,或痰阻经络,引动肝风而致肌肉抽动。精血亏虚,水不涵木则肝火旺盛,出现抽搐、行为异常及心情暴躁,脾主肌肉四肢,饮食失宜,脾失健运,可见身体瘦弱,食欲差,面色无华。

本病肝亢为标,脾虚为本,治宜健脾化痰,疏肝熄风,方选四逆散合六君子汤,方药组成为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陈皮、制半夏、茯苓、太子参、生白术。四逆散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方中柴胡疏肝,升清阳透郁热;枳实行气散结;生白芍养血敛阴;炙甘草缓急和中,全方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六君子汤则健脾补气,和中化痰。两方合用肝脾同治,标本兼顾,颇合此病病因病机。对于抽动频发,抽动幅度大者,可加用平肝熄风药物;对于肝郁化火者,可加用清肝泻火药物。

3 讨论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疾病,治疗较困难,病程较长,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生活和社交活动,部分患儿病情甚至可迁延至成年,给患儿、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且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

治疗本病时,强调中医整体观念,但脾胃运化失司为本病发生的根源,治疗的根本是要调整脾胃功能,恢复正常运化。中医辨证论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优势,尤其在当前西医治疗疗效欠佳的时候,应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目前,中医药治疗本病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如中医治疗本病的研究趋向于疗效观察,但观察指标量化不够,宏观指标太多,缺乏大宗临床案例的总结,而对于如何发挥其作用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动物模型和药理机制的研究,剂型单一;诊断标准、辨证分型标准和疗效评价体系尚不统一;中药汤剂对于有些患儿,服药依从性差,应开发出适合于儿童服用的口服液、浓缩药丸、胶囊及颗粒剂等剂型,以便患儿长期服用及保存。目前对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治疗还处于探索阶段,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同时应强调,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重视生活方式、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建议患儿增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及舒缓情志,还可提高药物疗效和减少疾病复发,不玩电脑和手机,不长时间看电视,家属不可当患儿的面议论病情,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兴趣活动,以转移注意力。由于本病病程较长,易于复发,故应注意维持治疗,长期随访,全面评价疗效。

[1] 周黎黎.胡天成教授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经验[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14,20(4):284-286.

[2] 闫娟,史正刚.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抽动症研究近况[J].中医儿科杂志,2014,10(1):73-76.

[3] 齐放.自拟滋阴平肝汤配合对症治疗抽动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1):33-34.

[4] 费利军.平肝熄风止动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4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4):60-61.

[5] 赵艳.定抽方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肾虚肝旺、风痰阻络证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江苏: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10.3969/j.issn.1674-4616.2017.02.020

2017-01-28)

猜你喜欢
秽语脾主肝风
On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uina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从“脾主困”浅谈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肿大)的体会
徐荣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治经验介绍
“脾主肌肉”在治疗ICU获得性肌无力中的应用
“肝风内动”理论临床发微
浅析十月太阳历对脾主时令的影响※
Case report on Tourette syndrome treated successfully with aripiprazole
调肝熄风汤治疗肝风痰扰型小儿抽动障碍60例
针刺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2例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1例抽动-秽语综合征伴强迫症的护理体会
哈尔滨医药(2014年6期)2014-02-27 1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