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度重庆市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7-01-12 05:30
中国茶叶 2017年3期
关键词:区县茶园茶文化

贺 鼎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401121)

2016年度重庆市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贺 鼎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401121)

一、重庆茶产业发展现状

茶叶是重庆三峡库区和秦巴、武陵两地山区极具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对于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带动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有着其他经济作物不可替代的作用。2016年是重庆茶产业“十三五”开局之年,依靠政策支持、市场驱动、科研支撑,重庆茶产业发展加快,呈现五个显著特点。

1.量质齐升

预计到2016年末,全市茶园总面积达7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达50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3.4万吨,茶叶总产值达到18.5亿元,综合产值达到45亿元。逐步建成3个茶产业综合示范区和5个茶产业重点区县。

2.品种资源好

现有国家级无性系良种48个,省级及自育良种10个,南川蕴藏4000多棵古茶树,江津、万盛、綦江等地的野生大茶树资源和其他引进选育的品种资源储备1000余份。

3.区位效益优势突出

一是区位优势明显。随着三峡黄金水道、渝新欧铁路的开通和重庆寸滩保税港区建设,重庆市物流和进出口贸易成本大大降低。二是比较效益突出。常规管理条件下,1亩茶园鲜叶收入可达到4000~5000元,通过加工名优茶后,每亩茶叶商品附加值可再提高200%以上,茶叶相对其他经济作物具有更强的比较效益优势。

4.市场品牌培育良好

一是品牌创建力度加大。全市茶叶龙头企业109家,合作社737个,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涌现了重茶集团、永川云岭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出以永川秀芽、巴渝银针等为代表的优势区域品牌。二是市场建设流通加快推进。打造了恒康茶叶批发市场、京闽国际茶都、天月茶城、石生国际茶城共12万余平方米的茶叶专业市场,年交易量7.5万吨,产品交易额8亿元。现有专业茶叶流通公司约30家,以自加工茶和经销茶叶为主,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家。

5.茶文化建设初步推进

一是产业功能得到拓展。重庆茶旅文化节、永川茶山竹海休闲观光节、巴南休闲茶叶采摘节、南川金佛山古茶树节等大型茶事活动带动了茶叶功能向观光休闲、体验旅游拓展,对二、三产业的发展和推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市场驱动清茶馆、茶文化推广圈层的产生。如传统文化与巴渝文化做得较好的茶艺馆白鹭原,茶文化推广与培训做得较好的信睦、禅茗茶文化传播机构。市场自发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茶叶的认知度,促进各种资源进入茶叶链条的各个环节。

二、存在主要问题

近年来,重庆茶叶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但重庆茶产业起步晚,产业基础条件落后,与全国乃至西南的四川、贵州等其他主要产茶省相比仍具有一定的差距。

1.茶园基础条件薄弱,生产机械化水平不够

全市茶园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滞后,且有30%的茶园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园基础差,建设标准低,产出水平低,茶园标准化、机械化程度低。部分茶叶加工厂房陈旧、设备落后,机械化、智能化程度低,导致茶叶加工品质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2.产业集中度不高,茶叶综合利用率低

全市涉茶区县37个,没有区县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没有茶园面积超2万亩的乡镇,超过5万亩的区县仅有4个,上万亩的区县14个。茶企规模小,注册茶叶企业545家,年产值在1千万元以上的39家,年产值在5千万元以上的4家,规模最大的重茶集团年销售额仅为7600万元。全市重春茶、名优茶,轻夏秋茶、大宗茶,夏秋茶采摘利用率低,茶叶深加工产品缺乏。

3.茶叶品牌影响力不大,茶叶专业市场建设需加强

重庆茶产业品牌众多、分散,规模偏小,区域辐射窄,品牌推广落后,缺乏全国知名品牌,难以推广到省外、国外茶叶市场。茶叶专业市场建设需加强,全市仅主城有相对集中的茶叶市场,产地市场缺乏,企业营销主要集中在市内和产地区县。市外营销渠道开拓不够,基本上未走出重庆,未形成面向全国、多元化的营销渠道网络。

4.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不强

龙头企业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1家。其他企业规模更小,市场适应能力、安全生产能力、仓储加工能力、营销推介能力及抗风险能力较弱,推动茶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

5.茶文化建设需提档升级

重庆茶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没有形成良好的茶文化氛围。除永川、巴南、万州等区县外,区县级举办茶文化主题活动较少,规模较小,影响力低,没有很好地利用茶文化活动,搭建好茶叶生产与茶叶消费的互动平台,发挥茶文化活动、茶文化旅游对茶叶生产的拉动作用。

三、发展思路与对策

1.发展思路

以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以助推扶贫攻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围绕“生态、安全、优质、高效”发展理念,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原则,以品种良繁、基地建设、加工流通、品牌推广、文化促进为抓手,实施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充分发挥重庆市茶产业比较优势,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上规模、提效益,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质量安全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体系建设,深度挖掘利用渝茶文化,着力培育一批基地区县、龙头企业、市场品牌、涉茶人口,全面提高茶叶质量效益、茶产业竞争力和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市茶园面积100万亩,茶叶年产量10万吨,茶叶综合产值100亿元,名优茶率达到50%以上。打造以永川、南川、秀山为核心的3大茶产业综合示范区,以巴南、万州、江津、荣昌、酉阳为核心的5个茶产业重点区县。在综合示范区打造2个集博览博物、生态休闲、品牌市场等功能为一体的渝茶文化创意体验区;培育年产值上亿的龙头企业2~3家,打造全国知名品牌2~3个,创建国家驰名商标1个,涉茶人口上百万,全国百强茶叶企业中出现重庆茶叶企业,把重庆打造成全国茶叶生产、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和茶叶交易、茶文化交流中心,建成百亿级茶叶产业链。

3.主要对策

(1)加快基地建设,夯实茶园基础

一是以做大茶产业优势区县为重点,加快推进茶叶标准园创建工作,推广现代生态茶园生产技术,推行绿色防控措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南川、永川、秀山3大茶产业综合示范区,每年以1万亩的速度发展标准化的生态茶园,到2020年茶园面积分别发展到10万亩以上;巴南、江津、万州、荣昌、酉阳5个茶产业重点区县,每年以0.5万亩的速度发展标准化的生态茶园,到2020年茶园面积分别发展到5万亩以上,建成万亩级高标准茶叶生产示范区。二是新建渝西、渝东北、渝东南3个茶树良繁基地,构建良繁体系,保障良种茶苗供给。

(2)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生产技能

一是搭建合作平台,加大企业与技术推广、教学、科研等部门紧密结合,开展技术攻关与培训,加快对传统名优绿茶和特色茶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进、茶产品精深加工、储藏保质等技术研发。二是全面推进现代化的加工装备,支持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企业加大厂房和设备改造力度,实现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标准化加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在重点区县和重点龙头企业建立茶叶质量监测体系。三是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根据不同季节时期原料特征,特别是夏秋茶,在品种和茶类上做文章,利用夏秋茶制红茶、花茶等其他类别茶叶;同时,保护性开发野生古树茶、复兴沱茶、红茶、边销茶多茶类发展。

(3)优化组织模式,培育新型主体

一是以职业茶农种植为基础壮大茶园基地。通过政策引导以新型茶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扩增茶园,鼓励茶企将建成茶园反包给农户种植,引导茶企创建茶农与茶企之间的利益机制。形成以公司基地引领示范、农户及种植大户为基础的茶园生产模式。二是以中小茶业为主体夯实加工能力和品质。以清洁化、机械化、标准化为目标,鼓励中小茶叶加工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着力提升现代化加工技术水平。在有条件的茶叶主产区构建茶叶加工园区,形成区域茶叶加工产业集群。三是以大型龙头茶企为主导引领产业发展。培育大型龙头茶企,引导国家级、市级龙头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联合中小茶企和研发机构等组建新型联合体,培育打造成科技型、外向型、带动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大基地发展。

(4)创建知名品牌,强化宣传营销

一是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大型茶叶集团和茶产业联盟,制定生产规程、加工工艺、品牌使用规则,共同维护品牌形象,提升渝茶品牌影响力。如重点打造“重庆沱茶”“南川古树茶”“永川秀芽”等渝茶品牌。二是鼓励企业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加快注册,制定企业标准,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同时,支持茶叶生产最适宜区积极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制定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严格规范,保证质量。三是支持品牌茶企将文化与品牌结合,通过媒体、电视、互联网、广告牌等大力推介渝茶品牌,同时建好茶叶品牌专营店、连锁店,培育营销队伍,提高品牌营销和服务水平。支持茶企参加茶叶展销会、博览会和名优茶评比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茶叶节会,宣传重庆茶叶、茶叶企业,突出重庆针形绿茶、特早茶、千年古茶树等资源产品优势,形成以全市公益性品牌统领各区域特色品牌的渝茶品牌体系,提升渝茶价值和全国市场竞争力。

(5)加强市场建设,完善流通体系

一是构建全面营销市场和营销体系。完善现有茶叶专业市场基础上,在主产茶区建立区域性茶鲜叶、毛茶交易市场,在综合示范区建立茶机、茶包装、茶产品交易市场,促进茶农、茶企顺利链接,促进产品流通,做到物流快、辐射广、规模大、配套全、文化浓、品位高。二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大战略,努力拓展国内外市场,鼓励市级龙头企业联合各中小茶企,确立市外重点区域,建立渝茶专卖店、批发店、各大商场专柜,大力发展茶叶产品电子商务,建立区域性线上渝茶馆,拉动渝茶线上销售。

(6)深掘文化魅力,加强茶文化建设

一是收集整理具有重庆市地方特色的茶歌、茶舞、茶诗、茶具、历史品牌名茶,以茶叶为主线,挖掘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在主城打造2个集产品展销、茶艺展示、品饮体验、养生体验等为一体的巴渝茶文化创意体验区,促进渝茶文化的宣传与普及。二是积极推进茶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有机结合,延长产业链条,开发茶叶文化旅游产品。建设好生态观光茶园,打造茶产业文化园,争取对接各类旅行社团到茶区开展茶乡风情游、生态游,适当举办区域特色的茶叶经贸文化旅游活动,促进茶产业与休闲、旅游相互结合,与二三产业相融合,共同发展。

(7)加强政策引导,促进产业融合

一是明确统筹地位。市级层面明确市农委统筹指导全市茶产业发展,扶贫、林业、农综、水利、供销等相关部门配合,加强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形成对重点区县、企业、平台、项目共同扶持的机制。二是有效资金投入。由市农委牵头整合涉农资金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品种良繁、基地建设、加工流通、品牌文化等。市级特色效益农业资金、市级农发资金只支持示范区和重点区县,支持重点企业与农民联合建设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体系,推进产加销衔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是牵头配套建设。由市农委部门牵头,市农综部门负责对基地进行土地整治及基础设施配套,农业担保机构对基地及主体进行金融配套。通过项目补贴、风险补偿、贴息贴费、产创基金等,对符合条件的主体给予支持。

猜你喜欢
区县茶园茶文化
泸州市
泉州市各区县关工委亮点工作分布图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园飘香
茶文化的“办案经”
周宁生态茶园
“一带一路”与茶文化传播
融媒体时代区县台主持人转型升级与能力提升
红六军团威震茶园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