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硕,刘 智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浅谈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的护理管理
张 硕,刘 智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重性精神疾病作为一种能力受损严重而影响到个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疾病,其患者康复期护理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将从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的护理模式和劣势进行阐述。不仅有助于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病情及危险因素的了解并进行规范化管理,也能为广大从事精神疾病工作的医护卫生工作者提供借鉴。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康复期;护理模式
重性精神疾病是患者出现幻想、严重思维混乱、精神行为异常等精神病性临床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受到严重损害的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和心境障碍[1]。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患病初期,没有明显表现而难以作出诊断,所以对此类患者诊断治疗容易造成延迟,进而出现“三高”(自杀率高、衰退率高、残疾率高),威胁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
精神疾病具有复发的特性,即患者出院后即使继续维持治疗,仍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一年后复发,5年累计复发率高达80%以上[2]。患者在家中缺乏专业知识的基础和专业人员的指导,病情得不到控制,反复就医导致经济困难。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控制力和行动力都较差,对有暴力倾向的患者无法及时发现和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社会和人们的安全得不到保障,进而会诱发一系列重大事件。
我国目前对重性精神病患者护理的现状是在医院的范围,并没有扩展到社区等小范围进行护理。居家护理是社区护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和护理理念。它是指在护士遵循医生的医嘱指导,基于家庭护理理论,家庭和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治疗,按护理流程采取措施确保家庭健康[3]。在我国被称为“家庭健康护理”。居家护理是家庭健康生活的保障,也是方向发展的推动力。
患者需要长期服药,社会歧视现象也屡见不鲜,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行为没有控制力的经济较差的家庭来说,是一种经济和精神上的压力。对社会攻击的比例精神病患者高于正常人这种说法目前没有证据表明[4]。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应该更多的受到社会上和家庭上的支持和帮助,争取尽早控制病情和痊愈,造福社会。
当前,精神卫生知识普及率仍低,精神疾病防治理念淡薄,大多数人都缺乏精神卫生知识,有病不去就医,甚至连有些患者家属由于患者患病时间久,而产生服务倦怠情绪,不想负责任,不陪同去医院看病,久而久之,不去照顾患者,任其病情加重。
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指标评价,虽然我国心血管和恶性肿瘤等疾病的负担居高,但精神疾病负担及其伤残率排名居第一位[5]。患者家庭由于患者的原因,精神、心理都得不到放松,久而久之,对社会、国家的经济和安全保障也会产生巨大的负担。
患有精神病的人本身精神意识不清醒,如果社会再对此抱有歧视态度,他们的心理受到伤害,病情反而更得不到控制,他们的易怒暴躁情绪也会随之表现出来。对此,首先,家属或医护人员应该满足病人心理需求的同时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避免患者的悲观情绪出现影响病情和生活[6]。其次,家庭人员和医护人员要不断鼓励他们,使他们的心情得到缓解和疏松。
精神病患者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必须找好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让患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全神贯注地听喜欢的音乐,并注意记录时间,再训练患者读书写字等更难集中注意力的事情,记录好时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不影响他人生活工作的判断标准是患者能集中精力和注意力的时间在一小时以上来针对一件事情[7]。持续长久训练,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会逐渐延长。
建立社区精神卫生中心,为出院后患者的居家护理提供服务平台。社区康复机构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定期随访,跟踪治疗。提供康复场所和条件以帮助护理人员指导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服药,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医院的医护人员要对出院后的患者及时询问他们病情并做好回访记录,保证良好的延续性护理服务。
管理没有完善机构组织系统,建档工作量大,工作人员少,给建档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管理网络系统复杂错乱,各个卫生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办事效率和合作能力不足[8];精神类的相关知识普及率低,居民缺乏正确认识,主动参与建档的人数少,数据不够齐全,社会歧视也降低了建档效率。
患者的康复指导需要专业知识为基础,现在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和工作经验不足。家庭对患者的监护不严格,缺少关注,病人不能被准确判断其病情严重性,家庭、社区联动监护机制明显缺乏,导致患者病情越来越严重。
按照国家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要求,应当建立并贯彻落实由政府领导、各部门集体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精神卫生系统工作长效机制[9]。但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医师知识储备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够,态度不够端正,上级监督机构工作不到位不落实制度,以致日常个案管理工作不规范。
我国政府于2005年开始在全国60个城市实施重性精神疾病个案管理制度,是目前国际上通用制度之一,它是为重性精神病患者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服务并对患者进行系统治疗而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措施[10]。
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出院后获得有效的社区康复和家庭照护,心理、情感能得到理解抚慰,生活上得到关心照顾。精神疾病的预防和病患的康复离不开基层、社会、家庭工作的三者通力协作,从而创造一个对患者康复及家庭幸福和社会安全有利的环境。
[1] 王志勇,戚圣香,洪 忻,叶 青,徐 斐.不同管理模式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J].江苏预防医学,2016,04:509-511.
[2] 肖 云.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治疗模式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6,32:187-189.
[3] 崔永霞,崔中芹,束俊霞.国内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的研究综述[J].中国民康医学,2015,10:75-77.
[4] 施媛媛,舒亮晶,曹永春.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居家康复护理模式[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2015:2.
[5] 徐卫国,李 莎,刘苗苗,戴秀英.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化管理治疗效果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4,10:1130-1132.
[6] 杜 蕾,张 赛,金光辉,等.主动式社区治疗的国外应用现状及其对我国精神疾病社区管理的启示[J]金科医疗,2011,7(14):2141.2144.
[7] 李华平,汪 波,杨 波,等.精神病患者的临床心理护理研究[J].中国医学导报,2013,10(04):144-145.
[8] 彭香红.重症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11(27):65-66.
[9] 陈 璐,陈湘玉.国内外居家护理概况及对我国居家护理发展方向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2,15(7):95.
[10] 黄悦勤.我国精神卫生的现状和挑战[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1,9(4):5-6.
R473.74
A
ISSN.2095-6681.2017.24.129.02
张硕(1994.7-),女,汉,山东莱芜人,学生,硕士研究生,公共卫生专业
本文编辑:刘帅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