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青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 100700
10.3969/j.issn.1674-4616.2017.03.014
·专家笔谈·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分支学科
孔令青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 100700
一门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学科的分化,产生新的分支学科,是科学史上的常见现象。比如,数学逐渐分化形成数论、代数学、几何学、统计数学、模糊数学等分支学科;化学逐渐分化形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经过60余年的医学实践,中西医结合医学正在分化形成一批分支学科,同样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只不过由于研究者的着眼点不同,对分支学科的划分可能不同。如果依据研究领域划分,中西医结合医学可以划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等分支学科;如果依据临床专业划分,中西医结合医学又可划分为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中西医结合儿科等分支学科。
本文按照研究方式的不同,把中西医结合医学划分为中西医比较学、中西医协同学、中西医借鉴学、中西医融合学等分支学科。这种划分方法与既往方法相比,优势在于能够厘清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现将按此划分的主要分支学科简述如下。
1.1 中西医比较研究的起源
中西医比较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随着西方近代医学传入中国,中医、西医开始在我国长期并存,有关中西医比较的言论就已经出现了。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社会名流,如李鸿章、俞樾、郑观应、梁启超等,都对中西医学有所比较和评论。例如,晚清学者郑观应[1]曾经写道,“窃谓中西医学,各有短长。中医失于虚,西医泥于实;中医程其效,西医贵其功。”扼要比较了中西医学的优劣短长。这些医学界以外人士的评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也促使那个时代的医学界人士进行思考,分析比较中西医学的异同,比如医学家合信(Benjamin Hobson,英国来华医生)、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等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研究呈现出不断深化、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特点,演变成为医学界内部具有学术意义的中西医比较研究,逐渐过渡形成“中西医比较学”。
1.2 中西医比较学的形成
中西医比较学的真正形成,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在此期间,学术期刊上开始有中西医比较方面的论文发表[2-3]。从1992年起,“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学术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连开了三届[4],对中西医学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重要医学概念、诊断方法等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比较研究。中西医比较学方面的专著,如《中西医比较研究》[5]、《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6]、《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7]以及高校教材如《中医学方法论:兼作中西医学比较研究》[8]、《中西医学比较》[9]等相继出版发行,这些成果标志着中西医比较学的正式形成。
1.3 中西医比较学的内涵和研究范畴
所谓中西医比较学,是指通过系统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异同,充分认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认清造成两种医学差异的根本原因和具体表现,从而为建立在二者之上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中西医比较学是通过认识中西医学各自属性而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第一步。只有在传统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的比较中,才能充分认识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发现内在问题和互补之策,找到适宜的结合点和结合方式。因此,中西医比较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门基础分支学科。
中西医比较学不单要在具体知识和技术操作层面上进行中西医学的比较研究,还要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层面进行二者的对比研究,甚至要在文化层面和哲学层面比较二者的异同,在对比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提供思路、方法和依据。
1.4 中西医比较学的发展方向
自从中西医比较学形成以来,有关研究蓬勃开展,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但是近年来,中西医比较学的研究势头有所减弱,研究热情趋于平淡。这和学术界没有认识中西医比较学的学科价值有很大关系。中西医比较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术基石和研究起点,它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奠基性、指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必须不断深入,不断开拓,不断取得新的成果。中西医比较学研究没有尽头,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在不同的研究目标下,中西医比较学研究的侧重点、研究的成熟度和研究的结果都会有所不同,需要有识之士不断深入地探索。只要注入新的动力,中西医比较学必然会重放异彩,大有作为。
所谓中西医协同学,是指综合运用中西两种医学体系的方法和手段,通过科学的组合搭配,使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协同作用,从而取得现阶段的最佳医学实践效果,并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资源和劳动成本,减少医疗行为的不良事件。
从医疗方面来说,“协同”一词突出强调了医疗行为的目标和导向,即以获取最佳临床疗效为目标。因此,“协同”不同于“配合”,“中西医协同”也不同于“中西医配合”。“配合”只是说明了医疗行为的过程和方式,而没有强调医疗行为的目标和结果。
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中西医协同学在临床诊断学、治疗学等方面的应用不断扩大,取得了许多优秀的医学成果。
2.1 在诊断方面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方法(又称“病证结合”诊断模式)成为当前中西医结合临床的重要方法,被广泛采用[10]。这是体现中西医协同学在诊断方面的价值的重要例证。
所谓辨病是指采用现代医学的各种手段和方法,诊断出现代西医学明确规定的“疾病”;所谓辨证是指采用传统中医学“望闻问切”等方法和八纲辨证等思维模式,辨别出中医学意义上的“证”。然后,将诊断出的西医“病”和辨别出的中医“证”加以综合应用,形成“病证结合”的诊断结论。既在辨病方面把握疾病的病因、病程、病理机制和预后,又在辨证方面把握病位、病性、病机和传变规律,通过汲取中西医之所长,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奠定基础。
2.2 在治疗方面
中西医协同学在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西疗法联合应用。此时,中西医协同学的研究内容和目标是:研究中西两种疗法在临床联合应用中的组合原则、规律和方法,通过科学的搭配,发挥两种疗法的协同作用,从而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并最大限度地节约医疗成本、减少不良反应[11]。
2.3 中西医协同学的发展途径
中西医协同不是轻易能够实现的。要切实做到中西医协同,就必须既对中西医协同的过程加以仔细考量和严密规划,又对中西医协同的结果加以检验和评价,以确保中西医协同的效果。中西医协同必须具有科学的方法和依据,不能仅凭经验或仅凭感觉,而寻求循证医学证据是重要的研究手段[16]。
中西医借鉴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60多年来的主要内容。中西两种医学各具优势,互有短长。因此,通过分别向对方学习和借鉴,“洋为中用”或“中为西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提升各自学科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其实,中西医借鉴学就是中西医学的“互帮互促之学”,在彼此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借鉴中,促进两种医学的共同进步。
中西医借鉴学是建立在中西医比较学的基础之上的。在比较中发现了二者的特点和优势,才能加以合理利用,互学互鉴。依据借鉴主体的不同,中西医借鉴学又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
3.1 西医借鉴中医学(即“西学中”研究)
这一研究以现代西医学作为主体,借鉴和利用中医学的独特思维方法、理论体系和医疗技术手段,为发展现代医学服务,即“中为西用”。
3.1.1 补充替代医学研究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虽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是缺陷和空白之处仍然不少。为了弥补不足,现代医学采用的方法之一就是直接照搬或借用中医药疗法作为补充。比如,美国医学界将中国针灸疗法纳入该国补充替代医学体系[17],就是一个例证。“补充替代”是现代医学借鉴中医药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从架构设计的视角看,要求社会治理着眼全局、统筹推进。人类社会结构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二是人际关系、社会结构的制度规范;三是人们的精神气质和风貌。第一层为经济基础,二、三层为上层建筑,其中第二层为社会制度,顶层为意识形态。在社会制度方面,法治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意识形态方面,德治的作用最明显。所以,要统筹推进经济、法治与德治“三位一体”建设,夯实社会治理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精神基础。
3.1.2 从中医药宝库中挖掘开发新药、新疗法 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临床医学经验和传统中药使用经验。用现代手段从这一宝库中挖掘新药物、新疗法,使之融入现代医学体系当中,可以快捷有效地促进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完善。现代医学一直努力从中医药学中寻找新的药物或疗法,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例如,青蒿素、三氧化二砷等多种现代新药的发现和开发,都是从传统中药之中找到了全新的化学成分,提取并合成新型药物,成为“西医借鉴中医学”的突出成果。这一研究方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植物药或天然药物研究,而是充分利用传统中医学的宝贵经验,再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从而提高了研发的效率。
3.1.3 揭示中医药学内在客观规律的研究 这类研究把中医药学的理论、经验、思维方法以及诊法、疗法、中药、方剂等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医学方法加以研究,试图揭示其内在的科学规律,并把由此发现的科学规律纳入现代医学体系当中。比如,针对经络本质开展的多学科研究、针对传统中药开展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等。这也是早期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3.2 中医借鉴西医学(即“中学西”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以中医学为主体,通过借鉴和利用现代医学的先进科学方法和手段,为发展中医学服务,即所谓“洋为中用”。在这里,“中学西”研究的目标是提高和发展中医药学。
3.2.1 利用现代医学科技提升中医诊断水平 当代中医学已不满足于传统“四诊”的诊查方式,希望借助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中医诊断的水平,使中医诊断客观化、科学化、现代化。比如,舌诊仪、脉诊仪等中医诊断新设备的研制就是秉承这一思路。再如,所谓中医微观辨证[18],就是把现代内镜技术和影像学资料等加以合理利用,推动中医辨证的客观化和精细化,丰富中医辨证的内涵,成为中医辨证体系的新成员。
3.2.2 把现代药物纳入中医药体系 有中医学者主张对西药进行中药化的认识,将现代药物纳入中医药体系,按照中药“四气五味”的性质加以临床辨证应用。早在民国期间,张锡纯[19]对西药阿司匹林的中药药性的探讨和临床应用,已经开启了有关研究。岳凤先[20]主张把西药的中药药性研究系统化和全面化,最终使现代药物成为传统中药库中的新成员。
3.2.3 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中医临床疗效 中医药学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多数国人对其临床疗效是认可的,只是缺乏现代临床研究数据的支撑和佐证。这也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最大瓶颈。现代循证医学方法为进行中医临床疗效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工具。目前,中医界普遍采用这一方法进行中医药的临床实验研究和评价,通过临床数据反映中医药的客观疗效。
3.2.4 利用现代医学方法阐明中医疗法的科学机制 当代人已经不再满足于采用“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寒热虚实”等传统中医概念和理论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转而希望采用科学的、清晰而明确的现代语言加以揭示和解释。这就必然要借助于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采用科学方法阐明中医理论和中医疗法的内在机制并加以宣传普及。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完成中西医学的最终融合。中西医融合学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高阶段,是中西医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
4.1 中西医汇通学派及其研究走向
“中西医汇通”研究是“中西医融合学”的先声。早在1890年,李鸿章在为《万国药方》作序时就写到:“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提出“中西会通”的主张,后来“会通”多写作“汇通”。历史上,中西医汇通学派以唐容川、张锡纯、恽铁樵等医家为代表,谋求中西医理论上的汇通。但是,限于当时的西医学知识水平,要进行真正的“中西医汇通”是非常困难的,只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摸索。
当代医学人才所掌握的现代医学知识水平远超前人,对中医学的优势也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中西医融合”取代“中西医汇通”已经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
4.2 中西医融合学尚处于初始阶段
经过几代中西医结合学家的努力,已经提出了一些具有中西医融合特征的医学新概念,比如“生理性肾虚”、“显性证”、“潜隐证”、“急性血瘀证”等概念[21]。然而,这些研究都还是初步的和孤立的,没有形成规范和体系。所以,当前的中西医融合学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仍在探索当中。要真正实现中西医融合,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4.3 中西医融合学的发展方向
中西医融合学研究刚刚起步,留有大量未开垦的处女地,为广大中西医结合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只要大家不懈努力,充分发挥创造精神,就能创造出新的奇迹。
未来医学是中西医学完全融合的医学,它将消除中西医学之间的差别,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的全面融合状态。要实现这一目标,就不能固守当前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分界线,不能拒绝中西医学向彼此靠拢的任何尝试和努力。
中西医结合研究已经在我国开展了6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以青蒿素研究为代表的一大批标志性成果,倍受世人瞩目。面对如此丰富多彩而又卓有成效的新型医学实践,如何从中总结规律,形成指导理论,更好地规划和引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回顾中西医结合的历史进程就会发现,随着医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分化和细化,正在逐渐形成一批分支学科。这种学科的细化,对于深化中西医结合研究、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分支学科的划分方法就会不同,得出来的结论也不一致。这就需要百家争鸣,共同探讨。
中西医结合医学横跨中西两大医学体系,是二者的交汇融合,因此,这一医学学科必然同时关联中西医学双方,缺一不可。季钟朴教授说,“中西医结合研究是处理现代医学和我国原有医学的关系问题”[22],而所要处理的中西医学之间的关系,不外乎比较、借鉴、协同和融合等几个主要方面。本文就是按照这些研究方面的要求,把中西医结合医学划分为中西医比较学、中西医协同学、中西医借鉴学、中西医融合学等分支学科。这些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完全超越于中医学和西医学的既有体系之外,横跨于二者之上,因此具有研究范畴的独立性。
通过这种划分方法,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医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涵盖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它既把中西医比较学、协同学和融合学包含在内,又把中西医借鉴学囊括其中。长期以来,中西医借鉴学是研究最为广泛、应用最为普遍的领域,通过中西医学互学互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中医学和现代西医学各自的发展。这似乎对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然而从总体来看,却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医学的全面进步。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会囿于自身学科范畴而忽略对整体医学的贡献。
中西医比较学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门基础分支学科,历史较长,目的是“从比较求结合”[23],具有奠基作用,应该继续深入研究。但是目前学术界的重视程度不够,亟需加强。中西医协同学是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临床实践意义重大,也是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而中西医融合学正处于初始阶段,是未来的核心学科,需要研究者发挥创新精神,不断开拓。
通过对以上分支学科的划分和阐释,更加清楚地表明,中西医结合医学既不同于传统中医学,又有别于现代西医学,是具有独立研究范畴的一门新型医学学科。
[1] 郑观应.医道[M]//郑振铎.晚清文选(卷上·卷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239-241.
[2] 王强.试谈中西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J].医学与哲学,1983,3:23-24.
[3] 李宝卿.中西医心肝脾肺肾的解剖学比较与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5,8(4):11-13.
[4] 何裕民,王宝瑞.在比较中找契机在研究中促发展——全国第三届中西医学比较研究学术会议纪要[J].医学与哲学,1997,18(7):390-391.
[5] 黄建平,匡调元,祝世讷,等.中西医比较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 祝世讷.中西医学差异与交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 朱明.中西比较医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8] 何裕民.中医学方法论:兼作中西医学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
[9] 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0] 陈可冀,宋军.病证结合的临床研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重要模式[J].继续医学教育,2006,8(2):12-15.
[11] 孔令青.“中西医协同”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6,8(2):104-106.
[12] 朴炳奎.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的成绩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8):612.
[13] 魏军平,林兰.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经验与优势[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316-319.
[14] 吴咸中,崔乃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沿革、现况与展望[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6):543-546.
[15] 尤胜义,吴咸中.从MODS的治疗进展看中西医在理论上的结合[J].医学与哲学,2000,21(3):48.
[16] 陈可冀,宋军.循证医学的提出对中西医结合的启发[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11):643-644.
[17] 刘新燕,赵慧玲,吴云,等.中国针灸在美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世界中医药,2017,12(3):700-703.
[18] 白晓晖,李晓娟,陈家旭,等.微观辨证在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和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649-651.
[19]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194.
[20] 岳凤先.西药中药化研究概述[J].中国处方药,2006,41(8):24-27.
[21] 吕爱平,刘孟宇,张弛,等.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30年回顾[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11):1445-1458.
[22] 季钟朴.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指导思想[J].医学与哲学,1984,(6):1-4.
[23] 季钟朴.从比较求结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10):623-624.
2017-03-18)